03.03 河豚为什么有剧毒?

球迷跟我走


河豚为什么有剧毒,吃河豚又有什么好处?

资深营养师开讲啦!

我国是河豚的产销大国,每年所捕捉的河豚总量占世界河豚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河豚本名叫河鲀,因为河豚在被渔民捕捉时,经常发出类似于海豚嘤嘤的叫声,渔民们便认为它是海豚的一种,所以时间久了后就有河豚之称。

河豚和普通鱼类不同,它是属于哺乳类动物,在日本颇受欢迎,河豚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不过野生河豚都有剧毒,所以早在日本便有拼死吃河豚之说。

河豚携带剧毒的原因

河豚体内的毒素名为河豚毒素,这种毒素毒性极其强烈,仅仅0.05g的河豚毒素就能让一只成年的狗毙命。而河豚之所以能够带上这些剧毒,主要原因有两点。

(1)河豚在海水中生活时,自己本身就会产生部分这种剧毒。

(2)在海洋中某些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毒素,这些毒素被河豚误食后,在河豚体内积聚成剧毒的河豚毒素。

大家或许知道,用手提起河豚背部,河豚会鼓气变成气球状,这可是河豚自我保护的方式之一。

河豚毒素这种剧毒其实不仅仅存在于河豚体内,还有不少动物也会携带这种毒素的,毒素在常温下较为稳定,不易分解,因此烹饪河豚时,一旦清洗不干净,所做出来的河豚就和毒药无异,十分危险。

吃河豚的好处

近些年随着很多餐饮行业纷纷推出河豚这种海鲜,人们对于鲜美的河豚肉的消费也越来越多,我们所吃的河豚绝大多数都是人工饲养的,而人工饲养的河豚和野生河豚营养价值上相差不多,其主要具有以下三点益处。

(1)河豚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有丰富的钙、铁、硒等矿物质元素。河豚的鱼皮中还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实属美容养颜,养生补气的上好食品。

(2)河豚肉还能防止人体动脉硬化,促进肠胃消化能力,促进表层皮肤新陈代谢,抑制血脂中胆固醇含量的增高,具有一定的清血脂的作用。

(3)雄性河豚的精巢中还含有鱼精,这种鱼精不仅五毒而且营养丰富,鱼精还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在一些抗癌药物以及牛皮癣的治疗中都有应用。

随着人们对河豚研究的深入,河豚不仅仅是走上餐桌,更是能够帮助人类治愈疾病,其开发潜力极高,大家不妨在吃海鲜时吃上一两只河豚补一补。


健康行僧


最常见的导致中毒的鱼莫过于河豚了。河豚鱼因其外貌特别,味道鲜美而被人们所熟知。然而,河豚鱼体内含有一种剧毒物质,称为河豚毒素。河豚毒素不仅存在于河豚鱼中,在蝾螈、斑足蟾等动物中也被发现。

河豚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是自然界最毒的非蛋白质物质之一,毒性比侦探小说中常见的“入口即死”毒药氰化钠还要强1000倍。只需要0.5毫克的河豚毒素就能致人死亡,要知道一滴水的重量为5毫克,也就是说只需要四分之一滴水的重量的河豚毒素,就能使人身亡。倘若一个30人的旅行团一同去吃一只河豚,则其体内的毒素足以导致他们全部死亡。河豚毒素能抑制神经传导,引起血管神经麻痹。中毒之后人们先是皮肤感到有刺痛感,很快就会蔓延至手指、四肢和其他部分,接着是肌肉麻痹。除此之外还会有呕吐、腹泻、呼吸麻痹、血压下降、循环衰竭等症状。整个中毒过程非常短暂,在食用后10-45分钟内即可发病。


目前为止,已知的河豚种类有200多种。在这些种类中,不同器官内的毒素的浓度也有所不同,由高到低分别为:卵巢、鱼卵、肝脏、肾脏、眼睛和皮肤,肌肉和血液中的含量相对较少。所以大部分吃河豚中毒的有可能是因为吃了它的卵巢或内脏器官导致的。另外,河豚毒素主要存在于雌性河豚卵巢中,因此其含量也会随着其生殖周期而改变。在产卵期的冬季至晚春初夏,怀卵的河豚毒性最大,卵巢和鱼卵中的毒素浓度也最高。

如果真的想要品尝鲜美的河豚,一定要在加工前先去除内脏、皮、头等含毒部位,再反复冲洗肌肉,洗净血污。最重要的是要选择有资质的正规的地方进行加工,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如果因误食河豚有毒部位导致中毒,要进行催吐,反复洗胃,并及时就医。


食途



河鲀通常在每年的春季由外海海域洄游至江河口繁殖产卵,当年出生的幼鱼会溯河上游至江河或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天回到海里,在海里长至性成熟后再次进入淡水水域附近产卵。河鲀的毒性主要来自于大名鼎鼎的河鲀毒素。不同种类的河鲀有毒部位和毒素产生的机理存在差异,通常有毒的部位包括肝脏、卵巢、血液、内脏、眼睛、皮肤等等。


河鲀毒素是一种超强力的神经毒素,是自然界非蛋白质小分子天然毒素中毒性最强烈的神经毒素之一。毒性是氰化物的1200倍,它会和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快速钠离子通道结合,令神经中的动作电位受阻截。致死剂量极低,并且没有解药。河豚毒素于1909年由日本科学家田原良纯发现并命名,但并非独见于河鲀体内,蓝圈章鱼、橡子织纹螺、芋螺、渍蝾螈等动物体内也含有河鲀毒素,动物利用毒素来保护自己免被猎食,或同时作为防御及捕食的武器。


河豚毒素非常稳定,难以通过常规手法去除,过量摄入后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和特定肌肉群,症状首先是嘴唇和牙龈变得麻木,然后双手失去知觉,身体像灌满了水泥一般僵直,接着心率失常感受到空虚寂寞冷,最后呼吸麻痹而死。河鲀毒素的产生机理直到1960年前后由杜克大学的楢桥敏夫博士发现,河鲀毒素是由一种叫做“假交替单胞菌”的细菌产生。


那么它又是怎样使河鲀鱼带毒的呢?主流的观点认为:海水环境中广泛的分布着这类细菌,如海水沉积物或浮游生物碎屑中。一些生物诸如藻类、软体类、棘皮动物或贝类等通过摄食使体内也含有这些细菌并与之处于共生关系,而这些生物恰巧又在河鲀的食谱上,于是河鲀通过吞食这些生物和细菌而在体内蓄积了大量的河鲀毒素。因此,河鲀含有河鲀毒素是通过食物蓄积和体内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此这般成了只毒罐子。


河鲀又是怎么使自己免于中毒的?笼统的说,河鲀体内含有一种蛋白,该蛋白分子可以紧密的包裹住毒素,使得河鲀免于被自己的毒素所伤。了解河鲀含毒的大致机理后,人们就可以通过人工养殖技术控制河鲀毒素的产生,通过严格的水源控制和饲料管控,可以有效的控制河鲀体内的毒素浓度,使人工养殖的河鲀保持低毒水平或基本无毒。


萨尔茨堡的鱼


河豚别称河鲀,据百度百科介绍,河豚为硬骨鱼纲鲀科鱼类,属于一种淡水哺乳动物。圆筒形体形,有气囊,遇到危险时会吸气膨胀。一般体长在25~35厘米,上下领骨与牙愈合成大牙板,背鳍1个,无腹鳍。以鱼、虾、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在生殖洄游期间很少摄食。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古代中国人对于河豚毒性有深刻的理解。晋人左思《三都赋,关都赋》便有“王鲔鯸鲐”之句,其注曰:鯸鲐鱼状,如蝌蚪,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纹,性有毒。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关人嗜河鲀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嘉靖江阴县志》在“鱼之属”中提到:河豚………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



另外据介绍,河豚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河豚毒素有镇静、局麻、解痉等功效。能降血压、抗心律失常、缓解痉挛,用做镇痛药可取代吗啡、阿托品等。作为麻醉药,其效果比常用麻醉剂强16万倍。对皮肤痒、痒疹、疥疹、皮肤炎、气喘、百日咳、胃痉挛、破伤风痉挛、遗尿、阳痿等疾病,也有显著疗效。



河豚品种很多,自古以来中国食用的河豚皆生息于河中。平常食用的大多为红鳍东方豚和养殖的暗纹东方豚两个品种。清代名医王士雄称:“其肝、子与血尤毒。或云去此之物,洗之极净,食之无害。”河豚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高、经济价值较高。深受广大美食爱好者的喜爱。


夏至初夏一海岸线


河豚是一种水生物,还有叫气泡鱼因为它在生物链的低端,常常被其他动物所捕食。他们为了保护自己所以进化自己产生毒性。他们的毒属于神经性毒素,但是肉质鲜美。很多人冒险品尝美味,日本最具代表性。最毒的部分是鱼卵,其次就是内脏然后是血液。吃河豚时需要清空他的血液,内脏全部处理干净


八小时之外轻松为主


因为它不想死,死了也要拉垫背。

在演化过程中,河豚神经细胞的钠离子通道起基因突变,使其基因片段所编码的钠离子通道蛋白质在结构起变化,所以河豚毒素就不能黏上河豚自己的神经细胞了- 也就是害人不会害到己。

至于人工养殖的河豚,因为所喂的饲料无毒,体内无法蓄积毒素,更可以放心食用。但野生河豚来历不明,为了生命安全,千万不能“拼死”食用。


街拍她


因为河豚体内含有河豚毒素,是一种神经毒, 以卵巢毒性最强,肝脏次之,肌肉一般不含毒素或含有少量,但南海的河豚肌肉中也有毒素。


春季为河豚卵巢发育期,毒性最强,所以春季也是河豚中毒高发季节。 河豚毒素对热稳定,220度以上才能分解,吃了有毒的河豚中毒发病急,潜伏期0.5-3小时,一般10-45分钟。


中毒症状先感觉手指、口唇等麻木或有刺痛感,然后有恶心、呕吐等胃肠到症状,继而波及四肢甚至全身麻痹成瘫痪状。严重者瞳孔散大,言语不清、紫绀,血压、体温下降,继而呼吸困难,最后呼吸衰竭引起死亡。 河豚毒素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一般以排出毒物和对症处理为主。


我国《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严禁出售鲜河豚,所以一定不要拼死吃河豚,也不要擅自吃沿海地区捕捞或捡拾的不知名或未吃过的鱼。


参考资料:《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



晶晶姑娘的月光宝盒


河豚鱼体内含有一种河豚毒素和河豚酸,这是两种毒性极强的物质。据测定: 毒力相当于剧毒品氰化钠的1250倍,是迄今为止自然界中发现毒性最强的非蛋白质之一。

河豚鱼的毒素主要集中在卵巢、肝脏、血液中,其次是眼睛、鳃和皮肤中,个别品种的肌肉中也含有毒素,该种毒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经过一般的炒、煮、盐腌和日晒等,均不能很快将其破坏,所以人畜中毒死亡率极高。

码字不易,请大家继续关注我哦,会带来更多美食的详细做法,愿关注的人都能做得一手美食


三点钟美食



春雨2017495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