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本文轉自考古匯

一 壁畫概況與佈局

繁峙南關村壁畫墓位於繁峙縣杏園鄉南關村東南處。經山西省文物局批示,由山西博物院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繁峙縣文物部門聯合,於二○○七年八月對其完成了墓葬發掘和壁畫整體的揭取保護工作。該墓發掘時未見墓葬紀年的相關遺存,依據其墓葬結構、壁畫特點、隨葬錢幣、火葬葬俗等特徵,經考古學家推斷為金代中晚期至蒙元早期墓葬。該壁畫內容豐富,形象生動、色彩豔麗,繪製精美且保存較為完整,為同時期墓葬壁畫之精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及藝術研究價值。

繁峙南關村壁畫墓,墓室坐北朝南,平面呈圓形,是一座仿木構建築的單室穹隆頂磚雕壁畫墓。原墓葬壁畫由墓頂壁畫、墓室壁畫、木作彩畫三部分組成。墓頂壁畫為星相圖,繪有星星、月亮和太陽,太陽內還繪有赤烏,月亮內繪有玉兔和桂樹;木作彩畫繪製於磚雕仿木結構的建築裝飾上;山西博物院現藏為墓室圓周壁畫部分,共計六幅,主要題材內容為人物、竹石與花鳥,總面積約十一平方米。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布局組合圖:左起《仙鶴》(北)《仕途青雲》(東北)《暮年閒居》(東南)《門洞》(南)《離家求識》(西南)《青年得志》(西北)

南關村墓葬壁畫的製作方法為:在磚砌的墓室牆體上,先塗抹厚度約一釐米的以麥秸為加筋材料的紅色粘土;然後塗一層灰泥,灰泥上再塗抹較細膩的薄灰層取平,整個灰層厚度約零點五釐米;最後在白灰層上用顏料繪製壁畫內容。南關村壁畫保存較為完好,色彩非常豔麗,用色種類也很豐富。該壁畫色彩種類有紅色、橙色、黃色、藍色、綠色、白色及黑色七種。經檢測,所使用的顏料主要為傳統古代礦物顏料鐵紅、鉛丹、鉻黃等。這些礦物顏料,性質穩定、色澤豔麗、經久不變,使壁畫千年之後仍可顯現出絢麗奪目的色彩。

中國傳統繪畫創作首先講究畫面的章法佈局(構圖),東晉顧愷之稱為“置陣佈勢”;南齊謝赫也將其列入六法作“經營位置”;而唐代張彥遠則稱之為“畫之總要”,由此可見構圖的重要性。南關村壁畫內容與墓室結構相呼應。壁畫的內容構圖,採用了單層分塊與連環畫式的佈局組合。墓室周壁內容按佈局分六面,其中一面是墓門。每幅壁畫板塊之間相連接又獨立,虛實互應。畫面上方的實體磚雕長條象徵普柏枋(建築構件),普柏枋上塗以連貫的黑色倒三角圖案,使畫面整體視覺上相連貫。普柏枋以下,兩幅相鄰畫面之間,以象徵闌額與簷柱的影作彩繪間隔;普柏枋以上為彩繪拱眼壁間隔,拱眼壁原為六塊,現藏僅保留了門洞上方部分。墓室內磚雕裝飾的構圖,既有門窗左右對稱的設計,又有門洞與隔扇門的不對稱佈局。具體到每幅畫面中,以磚雕為中心繪對稱或不對稱式題材內容。南關村壁畫構圖從整體到局部,統一中富有變化,表現出畫師處理構圖的技巧高度。

二 壁畫題材內容

墓室南側為一拱形的門洞;北側、東南側、西南側壁面正中為磚砌的板門結構;西北側和東北側壁畫正中為磚砌的窗欞結構。各壁面門或窗的周圍繪以人物、竹石、花鳥、百寶等內容。依據壁畫題材與場景特點,可將六幅畫面與墓主人的一生相關聯,分別命名為《門洞》《離家求識》《青年得志》《仕途青雲》《暮年閒居》《仙鶴》。以下以此命名介紹壁畫內容。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金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之門洞 山西博物院藏

《門洞》位於墓室南面,以花卉紋樣、幾何圖案彩繪裝飾。門洞上方保留了栱眼壁的部分,拱眼壁內滿繪勾連卷曲的枝蔓紋。拱眼壁下方的磚砌長條上墨筆塗染連續的倒三角形,象徵木構建築中的普柏枋。普柏枋兩端以如意花瓣紋相接相隔,其下為彩繪影作闌額。門洞以墨筆勾繪拱形內框與蓮瓣形外框,內外框之間飾二方連續的花草與三角形幾何紋樣,圖案底色塗染以鮮亮的橙紅色。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金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之離家求識 山西博物院藏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金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之離家求識(局部)

《離家求識》位於墓室西南壁。畫面中心為一樣式簡單的磚雕雙面板門,每扇門上以墨色對稱塗繪出鋪首、銜環及三排門釘,每排有門釘五枚。古代門釘裝飾除了加固和裝飾作用外,還代表了一定的等級觀念。此種橫三路豎五路的門釘樣式或許與墓主人的社會地位有一定關係。門框上方設米字型花瓣式門簪兩枚。門框左側繪站立男女各一人,男子在前,女子在後,面皆向南。男子頭頂施染黃色,額前劉海齊平,長短及眉,其餘頭髮皆自然披垂,髮式為髡髮。著圓領窄袖長袍,腰間束帶,長帶兩端前垂至膝部,袍長及小腿處,下襬底端有橫襴。衣身前中縫自領口下方貫穿至橫襴,袍內著長褲,足蹬繫帶短履,足尖向外呈八字形侍立。女子半身被遮擋,髮式為束高髻,髻前根部佩簪飾。上身著圓領窄袖衣,胸前、腰間有云紋形狀物。肩後垂長帶三條,下身裙長及地。二人均雙臂置於胸前,男子左手抱握右手,行“叉手禮”,女子手勢被遮擋不得見,其手中可能持有云頭狀的物件並抱持一個上端裹布的器物。二人面相飽滿,動作恭謹,可能為侍從形象。門框右側繪修竹兩杆,竹根處山石上棲息一鳳鳥狀動物,翅羽舒捲,神態怡然。鳳鳥右上方繪簡意的大雁一行共六隻。門的上方散繪帶紅色火焰的寶珠、犀角、方勝、紅珊瑚、金錠等裝飾物。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金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之青年得志 山西博物院藏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金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之青年得志(局部)

《青年得志》位於墓室西北壁。正中為一橙色磚雕花窗,窗框呈正方形,以磚體側面砌成。窗心長方形,正中飾菱形鏤空十字球紋,球紋外繞銅錢紋,左右斜向各十排。窗框外左側有一青年武將。頭戴兜鍪,鍪頂飾紅櫻須,鍪下項後垂有護領,頸圍圓領軟巾,肩覆披膊。內穿窄袖紅衫,外穿圓領大袖衣,胸前左右各有一塊圓護(可能為明光鎧),胸下繫裹腹的長衣,下端呈倒三角狀下垂,外扎圓邊護腰。下身著長褲,足蹬短靴,褲口束至靴內。武將雙目圓睜,面向北面,雙手握拳拄膝端坐,神情威武。左腿內曲幾近平直,左足置於身前,右腿下垂,足尖觸地。足下繪有山石,頭上雲氣繚繞,身上袖衣翻飛,形象與佛教護法天神相近。窗框外右側,三名吏卒面朝武將,在雲氣襯托下緩緩而來。最前方一人手拿方凳、頭戴黑色帽,帽式獨特,左側似有一翎羽狀插翅。緊隨其後的一人,頭戴黑色軟巾,抱扛紅色長珊瑚狀物。另外一人頭戴無腳幞頭,雙手端託狀,所託之物以紅色軟布覆遮。三人皆上身穿圓領窄袖短袍,腰間束帶,衣長至膝蓋處,下身穿長褲,足蹬短靴。前方二人著藍袍,後方戴無角幞頭者著黃袍。磚雕窗外上下均散繪各種珍寶飾物,與前者類似。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金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之仕途青雲 山西博物院藏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金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之仕途青雲(局部)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金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之仕途青雲(局部)

《仕途青雲》位於墓室東北壁,與《青年得志》相對,中心磚雕窗大小、施色與雕飾等手法亦同。窗外右側繪一青年官員側身坐像。官員頭戴黑色直腳幞頭,身穿圓領窄袖長袍,胸前繫帶,足蹬圓頭履。右臂手肘支案,右手輕抬,左手按膝,凝視前方,似在仔細聆聽狀。身前置一長方形桌案,案上放一書折狀物,案側有布垂圍及地。官員身後置一高大屏風,屏風左側為兩杆秀竹。與之一窗相隔的是五女一男六位侍者,他們雙手捧拿器物,前後交錯侍立。手中所捧之物有匣盒狀包裹、珊瑚狀物、橢圓狀器物(似為梳妝鏡)、寬沿小口瓶等。女子中四人為包髻,包髻髻根有簪飾,髻後垂帶,另一人為雙環高髻。包髻是古代婦女常見髮式,“髮髻作成後,用色絹、繒一類布帛,把髻包裹之,故名”。上身內穿圓領衫,外著右襟交領窄袖衣,腰間繫帶,下身著及地長裙。其上衣施染橙色、藍色和黃色三種,有的長帶繞臂。最前方侍女較為高大,神態端嚴似為領隊,裙外前端長帶扎雙蝴蝶結、右側單蝴蝶結裝飾。後面的男子髮式與《離家求識》畫面中男子相近,為髡髮。著圓領窄袖長袍,腰間繫帶,足蹬繫帶短履。磚雕窗上下方散繪象牙、紅珊瑚等珍寶。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金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之暮年閒居 山西博物院藏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金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之暮年閒居(局部)

《暮年閒居》位於墓室東南壁,與《離家求識》畫面相對應,正中板門樣式也與之相同。門外左側有吏卒三人,面皆向東,姿勢恭謹,前後交錯而立,服飾基本相同。三人頭戴黑色無腳幞頭,身著圓領窄袖、兩側開胯長袍,袍長及小腿處。腰間束橙色帶,纏繞兩圈後,帶頭一端下垂至大腿處,帶尾有撻尾護鞘。袍內著長褲,足蹬繫帶短履,足尖向外呈八字形侍立。最前面的吏卒,雙手捧一方形包裹,衣身前中縫自領口下方貫穿至袍底。緊挨其身後的吏卒,左手抱握右手,於胸前行“叉手禮”。其袍服下襬加有橫襴,袍服樣式、姿勢與《離家求識》畫面中披髮男子基本相同。門外右側一垂髯老者,右手持杖,坐於帶雲頭足的圓凳之上。杖的上端斜靠肩頭,杖首雕飾物狀似飛鳥。此杖可能為鳩杖。老者頭戴高裝巾子 ,外披窄袖開胯長袍,內穿右襟交領衣,腰間繫帶。老者面向南,雙目凝視前方,佝背垂頸,弓腰按膝,高齡長壽之態躍然壁上。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金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之仙鶴 山西博物院藏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金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之仙鶴(局部)

《仙鶴》位於墓室正北壁,與門洞相對。畫面中心為一磚雕仿木構雙面槅扇門,整體施染橙色,局部以白色描邊。門框以磚體側面砌出,外門框內緣經打磨加工為弧面。內門框有較寬的門額、門簪和立頰。門框底部有門砧和地栿。槅扇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方形槅心內飾鏤空銅錢紋,下部裙板內飾減地雕刻花草如意壼門。門的兩側各繪仙鶴一隻、修竹兩杆。兩隻仙鶴動勢相對,長喙前伸、引頸上仰似在相互輕鳴。竹的根部似有淺灘水草。門的上方散繪各式珍寶與前幾處相同。

三 壁畫時代特徵

繁峙南關村壁畫墓為磚雕仿木結構裝飾造型。其以磚雕表現瓦簷、斗拱、槅門、窗欞等構件,同時結合彩繪表現簷柱、栱眼壁、普柏枋、闌額等結構,是宋金時期墓葬壁畫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與特色。類似的裝飾手法還可見於:山西平定城關鎮姜家溝北宋壁畫墓,山西大同南郊新添堡村遼許從贇墓,河北宣化出土遼張世卿、張世古、張匡正等墓,山西汾陽東龍觀村金家族墓地五號墓,山西平定城關鎮1號金墓等。此類壁畫裝飾技法將三維的建築裝飾雕刻與二維的平面彩繪圖像相結合,兩種表現手法之間相互銜接自然,結合巧妙,體現出較高的空間藝術處理水平。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金 山西平定城關鎮西關村1號金墓壁畫 局部 山西博物院藏

繁峙南關村壁畫墓描繪物象種類豐富,畫面中繪有男女共十七人,其中男子十一人,女子六人。人物成組時有近大遠小的透視表現,形象分文武、主僕、侍女等,年齡分青壯年、老者;動物有仙鶴、鳳鳥及大雁;器物有印綬、官袍、屏風、桌凳、器皿等;裝飾紋樣有花草紋、三角幾何紋、圓點紋、米字紋、銅錢紋、束蓮紋等;還有象徵富貴祥瑞的飾物如象牙、珊瑚、犀牛角、寶珠、湖石、方勝、金鋌等。從這些形象圖案及裝飾細節方面,也體現了較明顯的時代特徵。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遼 河北宣化張恭誘墓《備茶圖》 局部

人物形象體現宋金時期特點,如畫面中出現的髡髮是遼代契丹族男子特有的髮式,東北壁中青年官員的直腳幞頭則是典型的宋代帽式。東南壁中老者的高裝巾子、交襟襴衫等服飾,與宋畫中文人士大夫形象相近。“叉手禮”是古代一種示敬的動作。宋人《事林廣記》載:“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行叉手禮的髡髮男子在其他遼金壁畫墓中已有發現,如河北宣化下八里遼墓二號張恭誘墓壁畫《備茶圖》,左為一契丹裝束男子,髡髮,身穿褐色圓領長袍。而頭戴幞頭、身穿圓領袍、行叉手禮的男子形象,在河北宣化下八里的遼張匡正墓與河南登封王上金墓中也有發現。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

金 山西晉城東嶽廟抱鏡侍女像

東北壁中女子形像各異,她們或捧奉包裹、或抱鏡、或持握器物。其中“持鏡侍女”形象在宋金時期的彩塑和壁畫中較為常見,現存如山西晉城東嶽廟聖母殿金代彩塑抱鏡侍女像,以及河北宣化下八里的遼張匡正墓與河南登封王上金墓壁畫抱鏡侍女像。整體裝束上,與該墓中侍女形象相近者,如山西平定城關鎮西關村金墓壁畫,侍女均為頭扎包髻、長帶繞身、長裙曳地打扮,或手持圓鏡、或手捧包裹,而兩組壁畫侍女服飾又與山西晉祠宋代彩塑侍女服飾接近。

東北壁繪畫中,官員身後置一高大屏風,屏額、屏柱施藍色,額、柱相交處為黃色拐角,屏心無紋飾。該屏風樣式與北宋河南禹縣白沙趙大翁墓西壁畫面中,墓主夫婦身後屏風相仿。著色同為屏額、屏柱塗藍色,拐角處染黃色。二屏風區別之處在於前者著色淡雅,後者著色豔麗,屏心內滿繪水波紋,且高度上較低。同類型屏風還可見於河南登封黑山溝宋壁畫墓中。另外,壁畫中多處散繪的象牙、珊瑚、犀牛角、金鋌等裝飾圖案,在河北宣化出土的遼代韓師訓墓中也有專門描繪。壁畫中的三處假門,都有兩枚米字型門簪。其形制與河北邯鄲北張莊金墓M3墓室假門的門簪描述相近:“中部砌一門,其結構外砌上額、磚柱,內砌門額、立頰,門額上有‘米’字型花瓣式門簪兩枚。”綜上所述,繁峙南關村壁畫的繪畫題材和內容表現,符合宋金時期的時代特色。

四 壁畫藝術特色與美學內涵

宋代開國之初就設置了機構完備的翰林圖畫院,並設待詔、畫學正、藝學、祗候、畫學生等職。在皇家的大力提倡下,畫家地位得到空前的重視和提升。院體畫成為繪畫主流,繪畫題材呈現人物、山水與花鳥並盛的局面,人物畫發展也由宗教化轉入世俗化時期。金代繪畫的發展延續了北宋藝術傳統,並專設有官方機構書畫局,其整體繪畫水平勝於遼代。

繁峙南關村壁畫有宋畫世俗化特點,並伴隨著墓主人的士大夫情懷。畫面中的老翁,造型生動、體態傳神;竹禽形象概括、結構簡約,寥寥數筆的勾描,已具神態,傳達出一種瀟灑淡泊的意境。北宋歐陽修語:“蕭條淡泊,此難畫之意。畫者得之,鑑者未必識也。故飛走遲速,意淺之物易見,而閒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四部叢刊·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百三十《鑑畫》)畫中人物衣紋表現上,集中運用了“釘頭鼠尾”的線描技法。彩繪敷色上,有通體施染法,也有重點部位點染法,還有局部的疊暈法,手法多樣,表現熟練。壁畫中的人物造型生動,比例適當,兼工帶寫,體現了畫師高超的繪畫技藝。

宋金花鳥畫仍然受到五代徐熙“野逸”風格的影響,同時,在文人士大夫畫家們的推動下,“四君子”等題材類寫意畫熾行且影響深遠。其中,枯木竹石一類受文同、蘇軾、米芾等諸名家的畫論思想作用最深。竹,意蘊高潔之品格,因此畫竹之風尤甚。僅以寫竹著稱於世並載入畫史者就有多人,“趙士雷之花竹,趙士安之笙竹,宗祚之葵花、豔竹,師永錫之枯竹,薛判官之溪竹,李誕之叢竹,丁野雲之梅竹,程坦之松竹,程堂之鳳尾竹,謝堂之蘭竹”。有關竹的畫論,如蘇軾的《論畫竹》,錢昱、丁權的《竹譜》,趙孟堅的《梅竹譜》等。蘇軾有關畫竹的著名論述有“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與可畫竹,身與竹化”等句。他論畫提出“常理”之說:“與可之於竹石枯木,真可為得其理者矣。”這種觀點與宋代美學注重“理”法有關。鄭昶《中國畫學全史》有云:“宋人善畫,要以一‘理’字為主。是殆受理學之暗示。惟其講理。故尚真;惟其尚真,故重活;而氣韻生動,機趣活潑之說,遂視為圖畫之玉律。卒以形成宋代講神趣而仍不失物理之畫風。”宋士大夫文人畫不以精細勾染為重,而是在寫生的基礎上追求筆墨意趣,其畫論及繪畫風格也直接影響了民間繪畫的審美風尚。

遼金的墓室壁畫深受宋人美學思想薰染,取材中常見花鳥竹石形象。繁峙南關村墓壁畫以生動秀拔的竹石水禽形象,表現出了清淡野逸的畫面意境。而且畫師所繪竹石鳥禽均無打稿之痕跡,用筆一氣呵成,說明畫師主張即興創作,筆墨技法與色彩運用純熟。同時畫師以素簡的水墨形象追求蕭散淡雅的詩境,這與時代風格特徵是對應的。可見,繁峙南關村墓壁畫具有較強歷史特徵,創作者藝術水平較高。從其繪畫風格表現,可以看出其思想受時代環境的影響,與宋代美學“理”法有一定的聯繫。該壁畫為研究金代壁畫藝術和繪畫發展提供了珍貴的文物材料,有待同時期文物後續研究參考。

(文章來源:《榮寶齋》2016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