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優越感的一個民族,將周圍國家都稱爲「夷」,千年來一直如此

愛國主義,是指的是在中國的幾千年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可以說,從古至今,愛國精神從來不曾缺席過我們的生活,不論何時何地,愛國的這一主題是永恆不變的,但是,表達愛國的方式卻是大為不同。很多人對愛國有著不同的見解,曾有學者說:“古代中國在分裂階段是沒有愛國這類說法的。”這個言論可能有些偏激,但是,也絕對是有理有據的。

最有優越感的一個民族,將周圍國家都稱為“夷”,千年來一直如此

可以說,在對待不同的歷史階段,我們應當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而目前的局勢下,愛國並非空談,所以,要想使自己的愛國行為是正確的,首先,我們應該弄清“國家”和“民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愛國主義伴隨著國家而誕生,又主宰著一個國家的盛衰興旺。到了近現代,我們通常更愛用“民族”這個概念,但是,其來源卻並非源於中國本土,而是由西方社會傳入並經過一系列的演變的。

那麼,我們中國本土所說的“愛國”和“民族”又和西方國家的“愛國”和“民族”的概念有什麼區別呢?

早在中國有國家這個概念開始,就一併產生了“愛國”這個思想,上位者教育國家的子民要忠於自己的國家,忠於自己國家的君王,這也是千年以來儒家思想影響的結果。但是,這種思想也同樣讓我們國家以天朝上國自居,這樣一來,就產生了“夷夏”觀念。例如:北宋名將岳飛,他抗擊金兵的英勇故事廣為流傳,但是,卻很少有人將岳飛稱為“民族英雄”,現代人歌頌岳飛,也只能說他是“愛國英雄”。

最有優越感的一個民族,將周圍國家都稱為“夷”,千年來一直如此

所謂“夷夏”觀念,夷,原指中國周邊少數民族國家,後泛指外國;這有尊中國貶外國之意,古代國人自認為居龜背中心,其他國家稱狄蠻夷居龜殼邊緣的荒蠻之地,理論依據是五行學說的中央戊己土。夏,華夏,指中國。是漢武帝建立漢文化圈後,也就是其他民族都向漢族學習,所以產生了優越感,以天朝自居,所以,比較歧視其他民族,就是中國的“夷夏”觀念。

岳飛在保衛國家對抗外敵入侵方面的功績是不可忽視的,相比之下,近代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禁菸英雄林則徐則常被稱為“民族英雄”。他們也是抵禦外敵入侵,也同樣大義凜然,甘願犧牲自己,但是,這樣方式不同卻目的相同的愛國行為,為什麼岳飛不能享有“民族英雄”的美譽呢?這也是其問題所在——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到底能不能混為一談?

最有優越感的一個民族,將周圍國家都稱為“夷”,千年來一直如此

事實上,岳飛不能算作民族英雄,試想,曾經作為入侵的金兵女真族如今也是屬於我們國家的一份子,如果,再宣揚岳飛抗金是民族性的話,那麼,“夷夏”的這一觀念就又冒出來了。可以說,這是對其他少數民族的不尊重,不利於我們現在這樣多民族的和平穩定,所以,這自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岳飛即使功績再大,也只能被稱為愛國英雄。

在傳統觀念裡,“天下”、“夷夏”這樣的字眼貫穿了整個中國的封建社會。但是,“天下”是個很大的詞彙,古人並沒有給出這個範圍,如果,真要算的話,其實,古代的國家非現代的國家,用朝代來解釋更為恰當。現在,我們的疆域都是固定的,但是,古代時常會有對外的擴張和外族侵略發生, 因此,這個“天下”就是以中原大國與四周的蠻夷之間為界限。

最有優越感的一個民族,將周圍國家都稱為“夷”,千年來一直如此

因為,經常發生戰爭,因此,稱那些抗擊侵略,開疆擴土的將士們為愛國英雄。在這裡,我們需要明白, “夷夏”觀念不等於民族觀念,“華夷之辨”這個說法止於北魏以後,因為,北魏就是相當於侵略中原的外族,但是,到了隋唐時代,民族大融合後,那些原本的鮮卑後裔已經成為華夏大家族的一員了。所以,就不存在什麼“夷敵”觀念了。

近代所說的民族主義,其本質就是加入了國際觀念,我們這時候經受的是來自非本土的外族的殖民侵略,西方列強衝破了我們的防線,帶來戰爭的同時也帶來思想上的進步。由於,打開了國門,我們不再是“天朝”,隨著思想的開化,人們開始崇尚平等,這才誕生了“民族主義”這個名詞。愛國的民族誌士為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存亡而鬥爭,這才是我們所說的“民族主義”。

最有優越感的一個民族,將周圍國家都稱為“夷”,千年來一直如此

梁啟超先生給民族主義的解釋是:“此民族非單一的那個族群,而是國族。”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已經完成融合成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

西方的民族主義也是由於社會性質的變更而開始的,由於,本身就是海洋文明,西方國家一直是外向開放的,在形成新思想上較早,所以,這個觀點就是最早在西方提出的。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再到法律和社會制度的漸漸完善,人們開始意識到何謂“民族”何謂“國家”。

最有優越感的一個民族,將周圍國家都稱為“夷”,千年來一直如此

隨著封建勢力被民主政府的取代,人民開始成為自己的主人,每個人自發形成了一種愛國的理念,不受封建領主的約束,也不受教皇的控制,是人民自發的意識到這是一個民族,並且,認同了自己所處的這個民族。可以說,在民族主義的成型同時也促進了民族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戰爭打破中國固步自封的大門,流傳進來的西方進步思想也在影響著國人,“夷夏”觀念被“平等”取代,中國也邁入了世界的軌跡中。誠然,古代也是有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不過,建立在“夷夏”基礎上的這種思想在本質上是不平等的,這就有悖於國際觀念的愛國和民族。所以說,如果,連最基本的平視都沒有,那麼,又如何做到近代所說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所以,先弄清楚其本質的區別,再談愛國也不遲。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