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器物簡史》連載——淺談夏商時期農與商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淺談夏商時期農與商

夏朝是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夏朝延續四百餘年,約在公元前16世紀被商所滅。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是中國第一個保留文字記載的王朝,在文化、青銅冶煉等方面均達到了較高水平。夏商器物特徵與當時人們的圖騰崇拜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器物造型、紋飾多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有種獰厲威嚴之美。

農業生產工具

考古發現證明,夏朝農作物以粟(去皮後稱“小米”)、黍(去皮後稱“黃米”)為主,並出現了麻和大豆。農具有鏟、鐮、耒、耜等,材質主要為石質,有少量的蚌、骨和木質農具。

商朝,鏟、鐮、鋤、耒和耜仍是常見的農業生產工具,依舊由石、木、蚌和骨做成,此時青銅器只為貴族服務,所以少有青銅質農業工具。鏟用於挖土和鬆土,石鏟由表面磨光且形狀扁平的石頭所制,蚌鏟由河蚌稍加磨製而成,骨鏟則多用牛的牙床骨割裂後製成。鐮為收割工具,鋤、耒和耜為翻土工具,多石質。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淺談夏商時期農與商

商 蚌鐮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器物示例:石耜,長23.3釐米,寬23.5釐米。新石器時期,把石耜作為掘土和翻地農具。它比鏟體形大,扁平鋒利,多為長方形,也有舌形、桃形、梯形和橢圓形,兩面刃。商朝,石耜仍在農業上佔有重要位置。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淺談夏商時期農與商

商 石耜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耕種方法

商朝的勞作方式為協田,即多人一起協作種田,進行集體耕種。其耕種方式較原始農業提高不少,人們已經知道如何治理土地、挖溝引水和培土除草等一整套耕種方法,甲骨文中的田、疆、囿、畋、男等象形文字,都與農田整治有關。由“田”字可知,此時人們先將土地治理成方塊,再進行耕種。而“耤”(jí,用耒耜以古法耕種)表明,田地開墾後還需要翻耕。卜辭記載,商湯時人們就已懂得用糞為田地施肥,以提高產量,還知道可用火來驅蟲保苗。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淺談夏商時期農與商

商 王令眾人協田刻辭牛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商業

相傳商人王亥(即商王契的六世孫)將牛馴服後便駕車到處做生意,同別人交換物、服飾、用具等物資,開創了商業活動。夏朝有關商業形式的記載非常少,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此時已出現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淺談夏商時期農與商

商 貨貝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商王朝建立後,隨著農業生產和手工製造技術的提高,商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商朝貨幣為貝,以朋為單位。五個貝串成一串,兩串為一“朋”。貝具有很高的價值,銘文記載商王賞賜功臣也不過只有十朋。商朝的商人會攜帶大量貝幣在本地或異地、甚至異國販賣鹽、米、酒、魚、龜等物品,有些還是大宗商品貿易,所用貝幣數量龐大,以麻袋來盛裝貝幣。

連載中,敬請期待……

節選自中國民間藝術品收藏評估委員會編著出版 《藝術品鑑定叢書-中國器物簡史》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淺談夏商時期農與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