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谋略绝不输周瑜,却一直被人低估?诸葛亮隆中对,他早就提过

鲁肃是东吴著名的战略家、外交家,受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其忠厚长者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正史中,鲁肃的形象与小说中所描述的存在一定差别。史载“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同时还能“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显然文武双全,更似江湖好汉。不过,鲁肃最让人称奇的还是其战略规划,除了著名的联吴抗曹方略,“榻上策”亦是为后世所称颂重要方针。而鲁肃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养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早年的丰富经历,周旋于扬州使得鲁肃较早地洞悉了天下形势,从而为其战略的实践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鲁肃的早年活动

鲁肃家境殷实,《三国志 鲁肃传》载鲁肃“家富于财,性好施与”,与一般富户闭户自守的状态不同,鲁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鲁肃深知值此天下板荡之际,财力不如人力,故而尽散家财为自己换取一定的武备和人脉。尤其是指囷相赠(“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一事,为其进入东吴做了良好铺垫。

此外,不同于小说中木讷的形象,早年的鲁肃颇有游侠之气,曾经力辞袁术的任命“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周)瑜”,《三国志 鲁肃传》裴松之注引《吴书》亦记载“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可见鲁肃并非文弱书生,亦能骑马射箭纵横战场,此种形象和东吴著名将领甘宁颇为神似(《三国志 甘宁传》载:“(宁)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

青年鲁肃颇知乱世立身之道,故而广泛结交豪杰,演习武艺,早年的经历也让鲁肃清楚地明白乱世生存需要凭借强大的自身力量,这也是之后鲁肃选择东吴、谋划“榻上策”的基础。

此人谋略绝不输周瑜,却一直被人低估?诸葛亮隆中对,他早就提过

二、鲁肃择主引出的一桩历史谜案

鲁肃早年的经历为其积累了大量人脉,曾经一度鲁肃的好友刘子扬曾写信给鲁肃,劝其投奔当时地方的魁渠郑宝(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闲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后经周瑜劝说,鲁肃最终放弃郑宝转投孙权(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此间,还引出一段历史谜案。此处的刘子扬和曹魏阵营的刘晔(字子扬)似乎是同一人物,但刘晔本传的记载刘晔对魁渠郑宝的态度却和鲁肃传中迥然不同(刘晔本传中刘晔对盘踞在当地的郑宝势力十分忧惧,最后设计亲自诛杀了郑宝)。

此人谋略绝不输周瑜,却一直被人低估?诸葛亮隆中对,他早就提过

方诗铭先生认为,如果将《刘晔传》和《鲁肃传》关于刘晔和郑宝之间关系综合加以探讨,历史真相应该如此:《鲁肃传》所载立业与鲁肃书信,所表达的是刘晔对郑宝的极其倾佩之情,这应该是真实的;《刘晔传》所述,则是刘晔此后的讳饰,历史真相并非如此。对此,笔者亦有不同看法,《三国志 鲁肃传》中所谓刘子扬可能并非就是刘晔,一者,从称谓上看,正统的历史记载一般都是称呼其姓名(刘晔),而一开始便以姓氏加字(刘子扬)的称谓出现在严谨的历史记载中极为少见。虽然从地理位置上,鲁肃和刘晔接触并成为好友的可能性很大,但亦不排除此刘子扬非彼刘晔的情形。二者,根据史料对刘晔其人的描述,其在识人上有过人之处,从之后刘晔对刘备、孟达等人的精准判断都可以侧面反应出刘晔的识人之明,而郑宝作为当地豪强,其势虽大但并无长远建树,故而以刘晔之能不太可能对郑宝极为推崇和仰慕。

虽然这桩谜案孰是孰非最终并无定论,但笔者认为,此正透露出鲁肃和刘晔二人不同的个性,鲁肃慷慨好施又乐意结交豪杰,有辅佐明主割据一方的壮志,刘晔则谨小慎微(“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此外结合其在曹氏祖孙三代的表现亦可看出刘晔一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希望倚仗强大的力量发挥自身的才智。虽然鲁肃、刘晔二人都颇有才具,但从现存的历史记载中能够看出,二人的行事风格迥然不同。也正因为性格的原因,同为扬州智谋之士的鲁肃和刘晔最终分道扬镳,刘晔终其一身皆以智囊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鲁肃则更兼文武之道,成为了著名的东吴四英督之一。

此人谋略绝不输周瑜,却一直被人低估?诸葛亮隆中对,他早就提过

三、鲁肃的榻上策

鲁肃投奔孙权之后,与孙权攀谈,深受孙权器重,孙权“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这就是著名的榻上策。鲁肃的榻上策不亚于之后诸葛亮的隆中对,他为孙权系统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提出了先割据江东后夺取禁止再寻找时机占据长江以南的战略步骤,与东吴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计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鲁肃的榻上策开辟了东汉末诸侯争霸的另一条道路,即利用地缘优势,采取观望的姿态,培植自身势力伺机称霸,这与以武力征服江东的孙氏的创业历程十分吻合。在笔者看来,鲁肃属于年轻的、有远见的开明地主,与同阵营的张昭这类传统名士相比,鲁肃没有太多的名士情结,和同辈的扬州优秀人士刘晔相比,鲁肃则没有刘晔的宗亲包袱,因此鲁肃在战略思维上能够跳出传统“尊王攘夷”的束缚,更加大胆挖掘自身的优势(地缘)。此外,鲁肃正值壮年,思维活跃,感想敢做和刚刚执掌父兄基业的孙权正好意气相投,因此,在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的情况下,孙权仍然“不以介意,益贵重之”。

鲁肃的早年“招聚少年”、“讲武习兵”的活动使其熟知身处乱世必须要掌握武装力量,同时,多次于扬州之间周旋也促使鲁肃深谙江东地理的优势。加之鲁肃慷慨豪爽之个性,与一般的儒门士子及地方豪强不尽相同。因此,他能够凭借自身的智慧和经验探索出一条相对适合江东孙氏发展的道路并为之努力付出和实践,事实也证明,鲁肃的战略方针为东吴长期割据江东起到了积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