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祖源盛世平泉

河北简称“冀”,位于华北平原,西靠太行山,自古有“燕赵”之称,省会坐落于石家庄市,河北历史悠久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上古时的华夏民族先祖黄帝、炎帝、蚩尤都曾在此征战过,春秋战国时河北曾为赵国、燕国之境,汉时为幽州、冀州之地,唐朝时曾设为河北道,北宋时为河北路,河北因地处黄河之北而得名,河北下辖11个地级市,人口7000余万,在河北众多县市中有一座,如今已经新近“撤县设市”,人口只有48万,名字笔画简单好记也好听。

这就是位于河北东北部,地接辽宁、内蒙河北三省交界的平泉县(如今的县级平泉市),平泉市(名字并不复杂,好记好听,其名字由来和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于2017年4月撤县设为县级市,平泉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的“老马识途”与三国时的“望梅止渴”的典故都出自这里,商朝时曾为土方之地,周朝时为鬼方部落之境,春秋时这里曾是山戎、东胡领地。战国时北方强大的诸侯燕国大胜东胡而将平泉纳为燕国右北平郡的属地。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灭燕国后平泉地仍属右北平郡,西汉时基本延续此建制,东汉时为乌恒活动区,后为鲜卑宇文氏的属地,后为前燕慕容家族灭掉宇文部而占有此地。东晋时,前秦灭掉前燕而将平泉县境划归为幽州辖地,后于太元九年即384年,鲜卑慕容氏复国建立后燕,设平泉地属平州后改设为营州。南北朝时曾数次更改隶属,北齐平泉境内为建德郡与冀阳郡,北周时为营州刺史高保宁割据地。

唐朝时于公元648年即唐太宗贞观22年设饶乐都督府,平泉属之。开元年间的公元723年时曾在全国设道,平泉境属河北道管辖。五代十国时期县境曾为契丹族居住地,辽朝时属中京道大定府,金朝时改属为中京道北京路。元朝时,县境先属辽阳行省之北京路,后于公元1270年改为大宁路,至元二十五年改为武平路,后复改为大宁路,平泉为惠州属地。

明朝朱元璋开国建立大明后于1380年即洪武13年时将大宁路改为大宁府,后设为大宁都指挥司,平泉县境归属两地分别为会州卫和富峪卫,永乐时归为宁王封地,明朝末年时属喀喇沁。清初属喀喇沁中旗,平泉有着“通衢辽蒙、燕赵门楣”之美誉,相传“平泉”因清朝康熙皇帝曾在平泉境内见到平地涌泉盛赞“圣地平泉”而得地名。

雍正七年即公元1729年时设八沟厅,平泉县境属之。公元1778年乾隆43年改八沟厅为承德府平泉州,1903年时曾在此设置建平县。

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改平泉州为直隶省渤海道平泉市,1914年属热河道平泉市,1937年时曾并入到宁城县,1948年平泉解放,后撤销热河省,1956年归河北省承德专区辖管,后承德专区撤销建立地级承德市后归辖至今,平泉县于2017年4月批准撤县,至此县级平泉市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