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隋炀帝的奸佞之臣,唐太宗却对他大加赞赏,司马光说出了原因

他是隋炀帝的奸佞之臣,唐太宗却对他大加赞赏,司马光说出了原因

他是隋炀帝的奸佞之臣,唐太宗却对他大加赞赏,司马光说出了原因

裴矩是一个“不倒翁”式的人物,他一生侍奉过北齐、隋文帝、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德、唐高祖、唐太宗,共三个王朝,七个主子,他在每一个主子手下都很得意。

他是隋炀帝的奸佞之臣,唐太宗却对他大加赞赏,司马光说出了原因

他看出隋炀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便想方设法挑动他的拓边扩土的野心。他不辞辛苦,亲自深入西域各国,采访各国的风俗习惯、山川状况、民族分布、物产服装情况,撰写了一本《西域图记》,果然大得炀帝的欢心,一次便赏赐他五百段绸缎,每天将他召到御座之旁,详细询问西域状况,并将他升为黄门侍郎,让他到西北地区处理与西域各国的事务;他倒不负所望,说服了十几个小国归顺了隋朝。

他是隋炀帝的奸佞之臣,唐太宗却对他大加赞赏,司马光说出了原因

有一年,隋炀帝要到西北边地巡视,裴矩不惜花费重金,说服西域二十七个国家的酋长,佩珠戴玉,服锦衣绣,焚香奏乐,载歌载舞,拜谒于道旁;又命令当地男女百姓浓妆艳抹,纵情围观,队伍绵延数十里,可谓盛况空前。隋炀帝大为高兴,又将他升为银青光禄大夫。

他是隋炀帝的奸佞之臣,唐太宗却对他大加赞赏,司马光说出了原因

裴矩一看他这一手屡屡奏效,便越发别出心裁,劝请隋炀帝将天下四方各种奇技,诸如爬高竿、走钢丝、相扑、摔跤以及斗鸡走马等各种杂技玩耍,全都集中到东都洛阳,令西域各国酋长使节纵情观看,以夸示国威,前后历时一月之久。在这期间,又在洛阳街头大设蓬帐,盛陈酒食,让外国人随意吃喝,醉饱而散,分文不取。当时外国人的一些有识之士也看出这是浮夸,是打肿脸充胖子,隋炀帝却十分满意,对裴矩更是夸奖备至,说道:“裴矩是太了解我了,凡是他所奏请的,都是我早已想到的,可还没等我说出来,他就先提出来了。如果不是对国家的事处处留心,怎么能做到这一点?”于是次又赐钱四十万,还有各种珍贵的毛皮及西域的宝物。

他是隋炀帝的奸佞之臣,唐太宗却对他大加赞赏,司马光说出了原因

裴矩个人是既富且贵了,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场罪恶的讨伐辽东的战争便是在裴矩的唆使之下而发动的,战争旷日持久,屡打屡败,耗尽了隋朝的人力、物力、财力,以致闹得国弊民穷,怨声四起,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而当义兵满布、怒火四起,隋炀帝困守扬州、一筹莫展之时,裴矩看出来,这个皇帝已是日暮途穷了,再一味的巴结他,对自己会有百害而无一利,他要转舵了,将讨好的目标转向那些躁动不安的军官士卒了。他见了这些人总是低头哈腰,哪怕是地位再低的官吏,他也总是笑脸相迎。他并且向隋炀帝建议:“陛下来扬州已经两年了,士兵们在这里形单影只,也没个贴心人,这不是长久之计,请陛下允许士兵在这里娶妻成家,将扬州内外的孤女寡妇,女尼道姑发配给士兵,原来有私情来往的,一律予以承认!”

他是隋炀帝的奸佞之臣,唐太宗却对他大加赞赏,司马光说出了原因

隋炀帝对这一建议十分赞赏,立即批准执行,士兵们更是皆大欢喜,对裴矩赞不绝口,纷纷说:“这是裴大人的恩惠!”到将士们发动政变,绞杀隋炀帝时,原来的一些宠臣都被乱兵杀死,唯独裴矩,士兵们异口同声地说他是好人,得以幸免于难。

他是隋炀帝的奸佞之臣,唐太宗却对他大加赞赏,司马光说出了原因

后来他几经辗转,投降了唐朝,在唐太宗时担任民部尚书。唐太宗对官吏贪赃受贿之事十分担忧,决心加以禁绝,可又苦于抓不住证据。有一次他派人故意给人送礼行贿,有一个掌管门禁的小官接受了一匹绢,太宗大怒,要将这个小官杀掉。裴矩谏阻道:“此人受贿,应当严惩。可是,陛下先以财物引诱,因此而行极刑,这叫做陷人以罪,恐怕不符合以礼义道德教导人的原则。”

他是隋炀帝的奸佞之臣,唐太宗却对他大加赞赏,司马光说出了原因

唐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召集来臣僚说道:“裴矩能够当众表示不同的意见,而不是表面上顺从而心存不满。如果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这样,还用担心天下不会大治吗?”

他是隋炀帝的奸佞之臣,唐太宗却对他大加赞赏,司马光说出了原因

司马光在论及裴矩的变化时说过一段话:“古人有言:君明臣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表,标志),臣者景也(景,影子),表动则景随矣。”这段话说得有理。一个国君,便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标志正,则影子直;标志邪,则影子歪。忠臣良臣的出现,是由于国君的培植、倡导;奸臣佞臣的出现,是由于国君的放纵、默许。历史上曾有许多大臣,原本并不是坏人,只是由于国君的治国指导思想错误,他们也跟着误入歧途。国君好大喜功,他们便兴师动众,推波助澜;国君好斗,他们便相互攻讦,斗得个你死我活。许多身败名裂的大臣,其实是国君错误的牺牲品。

他是隋炀帝的奸佞之臣,唐太宗却对他大加赞赏,司马光说出了原因

但是,大臣们一点责任也没有吗?国家设置大臣,并不是要他去做国君的应声虫。“民为贵,社次之,君为轻。”一个大臣,首先应该是为民谋求幸福,为国家兴利除弊,当国君的举措利民利国时,自然就该全力支持,如果国君的举措,伤民害国时,难道还应该迎合吗?

他是隋炀帝的奸佞之臣,唐太宗却对他大加赞赏,司马光说出了原因

遗憾的是,历代大臣对这三者的关系的摆放完全颠倒了,在他们的心目中,国君オ是最最重要的,为了迎合国君,他们可以不顾百姓死活,不顾国家安危,他们是助纣为虐之辈,对国君的失政、误政、暴政,他们也是难辞其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