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变文一入瓦肆成宝卷——河西宝卷的千年演变

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目前还流行传统说唱艺术的地区之一。如果当地人去中国有嘻哈,效果应该不错。在这里,最有名的说唱艺术却不是嘻哈,而是从唐代流传下来的河西宝卷。虽然河西宝卷已经如祁连山的泉水一般流淌了上千年,但仍然没有人知道它具体来自何方。这个不影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和界定。

关于河西宝卷的渊源,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它是活着的敦煌变文。原因很简单,敦煌变文发现于敦煌,离河西又不远;然后河西宝卷与敦煌变文的文本格式很相似,不是变文演变的就是变文抄袭而来的。

唐代变文一入瓦肆成宝卷——河西宝卷的千年演变

其实这变文就是唐代的说唱艺术,多由韵文和散文结合而成。其文本无一例外都是手抄本,除了文字,还配有图画,图文并茂,可读可看。因为这不是原本正经的文本,所以对这种有插图的卷子,人们称之为“变文”。变文这种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读物,一出现就广受好评。识字的人可以看文字,不识字的可以看图。不过唐代变文犹如那空穴来风,流传了很久,却不现真身。直到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大批唐代卷子得以出世,人们这才看到了唐代变文的真面目。由于这些变文出自敦煌,所以又被称为“敦煌变文”。

这也契合变文的内容,因为在唐代,变文的主要内容是佛经故事,一般在寺院里由僧人宣讲。到了宋真宗(998年-1021年)时,这位不信佛教的统治者以变文宣讲蛊惑众生,影响安邦治国为由,明令禁止僧人在寺院宣讲变文。于是,一些僧人走入民间,在瓦子等娱乐场所宣讲变文。

唐代变文一入瓦肆成宝卷——河西宝卷的千年演变

原本在佛寺里宣讲的变文进入瓦子等娱乐场所,就在环境影响下发生了变异。要知道这宋代的瓦子,又名““瓦肆”,类似今天的娱乐城。变文宣讲者虽然是出于宣传佛经的崇高目的,但是为了适应这种娱乐场所的环境,迎合听众的胃口,不得不大量增加了世俗的内容,佛经的内容逐渐减少。这就和一些自媒体人为了一篇十万加的文章出卖灵魂一样。

同时,一些与寺院毫无关系的人,看到这种宣讲具有商业价值,有利可图,于是也加入了宣讲队伍。随着大量民间艺人的加入,当时流行的一些表演形式融入了宣讲活动,宣讲由原来的简单的个人说唱,增加了伴奏和伴唱。唱的部分,有了固定的歌词和曲子,形成了词牌。终于,变文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蜕变,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流传开来。于是,宣讲变文演变为宣讲宝卷,变文则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代变文一入瓦肆成宝卷——河西宝卷的千年演变

变身成通俗文学兼说唱艺术的河西宝卷,走出佛寺的象牙塔后,受到了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的广大农村的欢迎。,在这里,人们相互传抄宝卷。宝卷由佛经演变而来的渊源,使得人们相信传抄宝卷是积功德,做善事。所以在河西农村,识字人传抄宝卷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一件得人心的事。识字人都愿意抄宝卷,有的人抄了自己欣赏收藏,有的人抄了赠送亲朋好友。不识字的人,也要请人抄宝卷,放在家中,用于镇宅避邪。在河西走廊,素有“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的说法。

别忘了,宝卷是门说唱艺术,所以除了抄,还可以宣卷唱卷。在河西农村,一年之中,宣卷的时间没有定制,一般在春节前后和农闲时节,特别是春节前后,是宣卷的黄金季节。宣卷活动可在村子的公共场所进行,也可在私人家中进行。公共场所的宣卷活动,有时比较庄重,要举行简单的仪式,有时比较随意,类似于说书、讲古,娱乐性较强。生活条件较好的真土豪,则会在农闲时节主动设局,请先生宣卷。这时全村人都会前来听卷,好像看戏一样,热门非凡。

唐代变文一入瓦肆成宝卷——河西宝卷的千年演变

宣卷的主要内容,一般是宗教题材、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类。虽然河西宝卷的内容极为庞杂,有的一篇作品中,儒释道几方面的内容都有,但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插入了佛家劝化语。可见宗教之影响。所以在河西宝卷中,宗教题材的内容是最丰富的,它们一般来源于民间宗教传说。另一类有点类似的是神话传说。它同宗教题材类的宝卷有所不同。宗教题材宝卷的主题,不外乎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和修道成仙,消极因素较多。神话传说类宝卷,主要是讲故事,情节生动,扣人心弦,娱乐性更多一些。同样百听不厌的还有历史故事卷。在河西宝卷中,有大量反映历史人物的作品。这些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同史实有着根本的区别,所以只能作为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看待。

唐代变文一入瓦肆成宝卷——河西宝卷的千年演变

除了这三种让人喜闻乐见的题材故事之外,河西宝卷中还有与百姓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卷。这部分有劝喻人的,有反映当地重大事件的,还有实用类的。这些都是当地当地文人创作,贴近百姓生活。河西宝卷与其它民俗文学最不同的是,专门还有童话寓言卷。这类宝卷,通常是大人讲给孩子听的,大都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动物,故事针对性强,富有智力启迪和思想教育意义。

唐代变文一入瓦肆成宝卷——河西宝卷的千年演变

可以看出,河西宝卷从唐代敦煌变文,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经变成集文学、说唱、民俗于一体的民间百科全书式的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