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老師下基層行程1300多公里 留下「智慧結晶」

不計辛勤一硯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殘,種花容易樹人難。

一年半時間的援疆工作臨近尾聲,我市援疆人才、長安初中校長助理鄒光水卻依舊不太適應這裡的氣候——由於海拔高、天氣乾燥,他時常出現皮膚瘙癢、流鼻血、失眠等情況。

當記者在新疆沙雅縣的援疆指揮部見到鄒光水時,他的嘴角仍有起皮皴裂,臉也曬成了古銅色。但一談起教研工作,他眼中閃現出了光芒。

2017年2月,鄒光水作為嘉興市第九批援疆幹部人才之一來到沙雅縣,在縣教育局教研室擔任教研員。“來援疆,不後悔。”回想起當初的決定,他至今還是十分堅定。

一年多來,鄒光水走進沙雅縣幾十所中小學進行實地調研,總結了“一二三四”工作法,並利用業餘休息時間將十幾年來撰寫的論文、課題、案例等材料重新編排,彙編成冊贈閱各所學校的教師,為沙雅縣的數學教研撐起了一片“綠蔭”。

援疆老師下基層行程1300多公里 留下“智慧結晶”

站上講臺答疑解惑 融入新疆師生“大家庭”

“這邊是英買力鎮中學,那邊是海樓鎮光明學校……”鋪開地圖,談起沙雅縣的學校位置,鄒光水可謂如數家珍。初到沙雅縣時,為了解當地教育教學水平,他跟隨縣教育局工作人員先後到海樓鎮中心校等50多所學校開展調研。每到一處,他都要通過查檔案、問情況、看記錄、審教案、進課堂、查作業等形式掌握各校情況。

“每當我走進校園,可愛的孩子們就一擁而來,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著我這個‘新人’,說著老師您好,並舉手向我敬禮。”鄒光水回憶道,當地學生在樸素中帶著熱情,而且對知識充滿了渴求。

然而,調研結果卻令他有些擔憂:一張百分制的數學試卷,學生通常只能拿到二三十分,有的農村學校數學成績平均分不到十分。

為解決中考數學複習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鄒光水積極組織舉辦了中考研討活動,分別前往5所初中開展複習研討。這次中考研討活動參與教師達160多人,從題型、考點、複習策略、答題技巧等方面入手,鄒光水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援疆老師下基層行程1300多公里 留下“智慧結晶”

這不僅為當地初三數學教育提供了複習迎考方向,而且讓更多的沙雅老師接觸到了海寧的教育教研模式。

在中考研討活動結束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裡,鄒光水還先後到沙雅四中、五中等9所學校,對42名數學教師進行隨堂聽課,同時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教學經驗傳授給大家。

在託依堡勒迪鎮中學九(2)班,隨堂聽課中途,教師貝麗柯孜在講解練習題時發現有一部分內容難以通俗解釋,著急的她向坐在教室後面聽課的鄒光水求助。鄒光水走上講臺,與學生們一邊互動,一邊把題目的解題要點娓娓道來。待到下課鈴聲響起,多數學生已經能夠自己解題了。

這樣的場面還發生在古勒巴格鎮向陽學校,隨堂聽課的鄒光水與當地教師一同站上講臺,為學生們答疑解惑。就是這樣一次次的認真指導,使得鄒光水融入了新疆師生“大家庭”,更逐步開啟了沙雅初中數學教育教研的新局面。

盡心指導沙雅數學 帶去海寧教育“新風”

“教學水平整體提升是學校發展的根本!”鄒光水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作為嘉興市學科帶頭人、海寧市名師,在沙雅的一年多來,他注重強化教科研活動,完善學校聽評課制度,變個人力量為集體智慧,切實提高了當地的課堂教學效率。

今年3月,沙雅縣九年級42名數學教師、17名相關學科教師在沙雅縣第二中學(青藍工作室)參加了鄒光水的“如何提高複習效率”專題講座。二中教師楊傑感慨道:“自我工作以來,這樣的培訓活動我只到阿克蘇去參加過一次。鄒老師來了後,舉辦培訓活動開始變成沙雅教育的常態。”

無獨有偶,鄒光水還組織了沙雅縣首屆科研月活動,分為中小學有效教學模式優質課大賽等8個項目,尤其是其中的初中數學優質課評比,首次創新採用了網絡直播形式,向全縣初中數學教師開放。他全程籌辦了“十佳教師”評選活動,從備選的19名候選人中,挖掘出全縣教育系統踐行“紅船精神”的10名典型教師。

考試命題、標準化考核材料收集、教學研究等等,不管是哪項工作,鄒光水都是或參與或主持,以紮實細緻的作風對待每件事。

援疆老師下基層行程1300多公里 留下“智慧結晶”

在為沙雅帶去教育新風的同時,如何激勵教師們更好成長,是鄒光水的聚焦點。

每天一下班,他的QQ總是實時在線,電腦裡的“沙雅縣初中數學老師QQ群”很是熱鬧,教學設計怎麼做、論文怎麼寫等問題在QQ群裡都能得到及時解答。這是鄒光水建起的初中數學教師發展平臺,邀請了不少浙江名優教師入群,惠及沙雅教師100多人,促進了沙雅與浙江初中數學老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提升沙雅數學教育質量增添活力。

在他的努力下,還促成了長安初中與沙雅紅旗鎮育才學校的友好結對,築起了連接海寧與沙雅的“彩虹橋”。

一年多來的無私奉獻,讓鄒光水收穫了成果:在阿克蘇地區優質課評比中,他輔導的1名教師獲一等獎,1名獲三等獎;另有9人獲沙雅縣優質課評比一等獎,10人獲二等獎……

奮筆編寫教學總結 留下多年實踐“智慧結晶”

當記者走進鄒光水的宿舍,一眼就能看到牆邊堆放著的厚厚“黃皮書”,這是他自己編寫的《圓疆——我的奮鬥,我的夢》。

這不是一份常規意義上的“總結”,而是他多年教學實踐的“智慧結晶”。

原來,一度受失眠困擾的鄒光水,在入睡前都會打開電腦寫點東西。他把從教十幾年來撰寫的論文、課題、案例等重新編排,彙編成冊。

“把自己的才智用在沙雅的大地上,把自己的青春揮灑在沙雅的大地上,把自己的真情傾注在沙雅的大地上,在自己的教研舞臺上書寫援疆美麗的詩篇……”來新疆之前,鄒光水在援疆的決心書上寫下了這段文字。

翻開這份“智慧結晶”可以看到,理解教材、教學設計、走進課堂、教學反思等篇章環環緊扣,這既是一份可查閱的資料,又是一本供沙雅初中數學教師參考的“寶書”。

時間飛逝而去,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已悄然接近尾聲。“我猛然發現,我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深深的眷戀之情。只有將我微不足道的能力全部奉獻出來,才對得起這片美麗的土地和熱情的朋友。”他在前言中動情地寫道。

在沙雅,幾乎每個學期鄒光水都要花費近兩個月時間下基層,下鄉和下校達80餘次,行程1300多公里,聽課160多節,指導教師140多人次。在此期間,他結合海寧教育經驗,摸索出了契合當地教育的“一二三四”工作法——一箇中心“傳、幫、帶”,兩大載體“培訓和講座” ,三項抓手“中考研討、優課評比、網絡交流”,四走進“學校、課堂、教師、工作室”。

幽谷飛香不一般,詩滿人間,畫滿人間,英才濟濟笑開顏。面對跨越地域的距離,鄒光水帶著家鄉的囑託,用自己的雙手,牽起了海寧與沙雅兩地的教育情緣。

“踏上這塊熱土,原先刻板的認識立刻豐滿鮮活了起來,金黃欲燃的胡楊林、紅豔飄香的紅棗、瓦藍如洗的晴空……眼前的一切讓人歎為觀止。更讓我高興的是,我遇到了一群敬業奉獻的同行,還有許許多多奮發向上的學生。可以說,在這裡的每一天都有新的收穫和幸福。”鄒光水依依不捨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