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王府,就是諸王居住的府第。諸王,俗稱王爺,是皇帝親封其兄及子孫的爵位。據光緒年間的《大清會典》記載,整個清代的爵位分十二等,但其中只有親王、郡王才有資格擁有王府。

清代的王府既是一批散落在京城的小皇宮,又是一座座民間的頂級四合院。而它們的主人們,有的功高蓋世,為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建立過赫赫功勳,有的則對清政府的腐敗墮落乃至整個中國社會進程的遲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恭王府。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恭王府,為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大貪官和珅、慶親王永璘的宅邸。1851年,被賜給恭親王奕訢,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而來,並沿用至今。恭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月牙河繞宅如龍蟠,西山遠望如虎踞”,這是史書上對恭王府的描述。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園兩部分組成,南北長約330米,東西寬180餘米, 佔地面積約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佔地32260平方米,花園佔地28860平方米。

府邸不僅寬大,而且建築也是最高規制。明顯的標誌是門臉和房屋數量。王府有門臉五間,正殿七間,後殿五間,後寢七間,左右有配殿。低於親王等級的王公府邸決不能多於這些數字。房屋的形式、屋瓦的顏色也是不能逾制的。恭王府的中、東、西三路各有三個院落,其中每一路的後兩個院子是人們要遊覽的主要區域。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府邸建築分東、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嚴格的中軸線貫穿著的多進四合院落組成。

恭王府本屬於王府文化圈,卻有著媲美皇家文化的資本,這一切都得益於和珅和大人一輩子的精打細算和對人心的博弈。不得不說的是,自古凡是大奸大惡之人能力都十分出眾,大貪官和珅和大人也不例外。

和珅的經歷也算是自帶傳奇色彩了,他出身貴胄,但自幼失去雙親,令其飽受欺。後進入鹹安官官學後,發奮讀書,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通讀四書五經,但那時飽腹才華的他卻是皇帝爺的轎伕。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和珅畫像圖

和珅得勢後,開始貪汙、結黨,發展自己的勢力,乃至掌握朝中大臣的生死大權。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開始建家宅,就選址而言,宅子佔據了京城絕佳位置。古人修宅建園很注重風水,北京據說有兩條龍脈,一是土龍,即故宮的龍脈;二是水龍,指後海和北海一線,而恭王府三面分別被北海、前海、後海環繞著,即龍脈上,因此風水非常的好。古人以水為財,在恭王府內“處處見水“”,最大的湖心亭的水,是從玉泉湖引進來的,而且只內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風水學斂財的說法。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除了地理位置,恭王府在建築上也極其有特點,恭王府是在權臣和珅邸宅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和珅當年定罪的二十大罪狀中就有關於內簷裝修的“潛侈逾制”問題,如其中的第十三款“查得和珅房屋竟有楠木廳堂,其多寶格及隔斷門窗解仿照寧壽宮制度”。因此恭王府的內簷裝修在王府文化中別具一格。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王府幾座主要廳堂的內簷裝修不僅是多寶格、隔斷,還可舉出仙樓、神殿帶毗盧帽的祭灶等裝修也與宮廷中別無二制。並有室內假山水池,裝修成室內小園林,更是別出心裁,其規格可以與宮殿建築媲美。

從樣式雷圖中可以看到當年王府有內簷裝修的建築多達二十餘處,而且形式多樣。並且府內各廳堂劃分靈活,空間豐富,可以滿足不同空間需求。

府內有國內唯一留存下來的西洋拱門建築,西洋門位於恭王府花園和府邸交界處,也位於花園的中軸線上,簡直就是恭王府的最中心處。門額上外刻“靜含太古”四個字,內刻“秀挹恆春”四字,享太古之幽靜,擁滿園之春色。據說這種門當時在北京只有3個,如今卻只有此門流傳下來,因此成為恭王府的 “絕妙之筆”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康熙皇帝留存下來的福字碑也在恭王府。這是現存歷代墨寶中惟一把福、壽寫在一起的福字,被民間稱為"福中有壽,福壽雙全"。更讓人叫絕的是,此福與民間稱作“衣祿全、一口田”的福字截然不同,其間包括了多個漢字。右上角的筆畫像"多",下邊為"田",左半邊似"子"和"才"字,右半邊又像"壽"字,整個福字可分解為"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五福合一的福字。其中的"田"字尚未封口,因此是鴻福無邊、無邊之福.字頂還蓋有皇帝印璽!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如果你去北京,請留出半天的時間給恭王府,它絕不會讓你失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