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雨果獎得主郝景芳:中國教育缺乏一種超越精神

近日,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郝景芳撰文分析了中國教育系統的現狀,她指出中國教育最缺乏的是一種超越精神。

教育|雨果奖得主郝景芳:中国教育缺乏一种超越精神

郝景芳覺得中國教育系統有很多優點,值得鞏固紮實,但缺點在於視野狹窄,過度強調技能、鑽研題目,並沒有給技能訓練以充足思想指引,以至於學生長大之後技能優秀,但是對方向把握不足,選擇自我人生以及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有限,在世界舞臺的貢獻受到侷限。

郝景芳認為,她對於中國教育的期待和願望並不是推翻現有體系,而是希望給現有體系注入思想和願景。她在文章中寫到偉大的人物,思考的是世界的本質、萬物的終極規律、人類文明的由來、歷史的原因、科學的方向、技術與社會的關係、人類的相處方式、世間苦難的救贖、更理想的社會變革。中國的教育,所缺的就是這樣一種的超越的思想。她認為技能訓練當然是重要的,若沒有過硬的技能,什麼境界也達不到。但是隻有技能訓練,沒有思想引導,最終只是盲目奔跑。

教育|雨果奖得主郝景芳:中国教育缺乏一种超越精神

郝景芳獲得雨果獎的作品:《北京摺疊》

近年來,對中國教育系統的議論一直存在,人們也喜歡把中國教育和歐美教育作對比。郝景芳在文章中指出她不認為教育系統是糟糕的或者失敗的,從內容設置上講,中國中小學的系統性學科設置還是很嚴謹,打下的基礎也紮實,讓學生有比較好的基礎進入高等教育。重視語數外也是合情合理的。從形式上講,高考制度也算是公平合理,雖然僵化,但讓有能力的學生可以憑能力脫穎而出,而不需要比拼父母對大學的贊助,即使窮學生機會在變少,但有錢人也不能隨意操作。

對比以色列和歐美國家的小學教育,郝景芳認為中國教育的弱勢在於不重視對有天賦的學生培養,進行差異化教學,也不重視知識的實際應用。過於注重紙面上的標準化題目,缺乏學習真實世界。特別重視考試的記憶和技巧,但周圍的世界什麼樣?孩子不知道,父母和老師也不重視。中國的學生常有一種“高考之前,活在真空裡”的感覺,對大世界沒感覺,也不知道時代面臨哪些問題,需要做什麼,這讓學生在各種競賽中領先,但卻茫然無措踏入職業選擇。

教育|雨果奖得主郝景芳:中国教育缺乏一种超越精神

郝景芳認為,解決中國教育問題的方法就是要有一種超越精神,培養學生的理想境界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教育的目標不應該只是考個好成績、找個好工作、賺多少錢,而是要解決關於世界的、關於人類的問題,真正有價值的人都是解決過世界問題的人,比如牛頓、愛因斯坦,因此,中國的教育應該向這個方向努力。

如何培養這種超越精神?郝景芳在文章中指出,中國教育需要注入思想和理想,孩子們應該具備宏觀思想、國際視野、問題思維、跨界聯繫的能力,總而言之,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從廣闊、真實的世界舞臺出發,帶著思考走入日常學習。視野與志願會增加孩子的責任感和學習興趣,讓他們真正理解學習的意義,理解學校的學習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應對人生;讓他們理解人類的問題和自己的問題,主動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與使命,從而對學習和成長獲得內在激情。

識別以下二維碼,關注中國科普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