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乐善好施第一人,造桥34座,被誉“千载殊绝人物”

莆田乐善好施第一人,造桥34座,被誉“千载殊绝人物”

莆田乐善好施第一人,造桥34座,被誉“千载殊绝人物”

宋丞相李纲称其“才略甲闽南”,宋状元黄公度誉为“一代元良,百世师表”,明代刑部尚书彭韶赞他是“千载殊绝人物”,莆田坊间则传颂“乐善好施”必推“李制干”为第一人……

李富(1085-1162),字子诚,号澹轩,莆田涵江洋尾人。他从小学儒术,习武术,深具爱国之心,立志要报效国家。建炎元年(1127),金兵入侵,李富毅然捐献家财,招募兴化子弟3000人抗金勤王,屡立战功,被荐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简称“制干”)。李富一生乐善好施,他的德行善举,体现在修桥、筑堤、建庙、办学等方面。造桥34座,筑堤造田3800多亩,重修庙宇多座,开办学堂多所。莆人将他和蔡襄、陈俊卿、林光朝、陈宓相提并论,兴化太守岳正在小西湖畔建“五贤祠”祭祀。

地灵人杰

莆田乐善好施第一人,造桥34座,被誉“千载殊绝人物”

白塘镇洋尾村的李富祠

宋咸平二年(999),唐李渊第二十子江安王李元祥第十四世孙李伯玉,由南安迁入莆田,其子孙在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李角白塘湖畔聚族而居。宋时白塘湖称为“注月池”,水域面积300多亩,秋天的白塘碧水盈盈,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赏月的胜地,有“白塘秋月”之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李富是李伯玉的五世孙,故有“安王世胄”之称。白塘李氏后人门上都贴着一幅对联,上书:“制干家声大,安王世泽长”(制干为李富官职名),表明李富的家世历史渊源。小小的“制干”能与安王相提并论,可见李富在族人心目中的地位。

报效国家

莆田乐善好施第一人,造桥34座,被誉“千载殊绝人物”

李富率三千兴化子弟北上勤王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生灵涂炭,天下不得安宁。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宋都汴京,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双双被俘,史称“靖康之变”。同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治南京宣告继位,是为宋高宗,改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并拜福建邵武人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右相)兼中书侍郎。时值国家危亡之秋,主战派李纲致书宗亲李富举义兵抗金,同时高宗也下诏各地起兵勤王。李富当即响应,慨捐家财,募兵3千,自带粮饷器械装备,从海道扬帆北上。

李富上疏朝廷献策,被授予承信郎一职,其义兵隶属韩世忠部。他随部收复建州,攻克大仪。据说他为将“身先士卒,苦乐同谋”,屡立战功,战术上“奇正阖辟,变化不穷”,所向披靡。宣抚使张渊十分赏识李富的为人和才略,向上推荐他任殿前统制司干办公事官(简称制干)。不久,李富又向朝廷进《奋边策》,陈述抗金复地的主张,结果受到主降派秦桧的压制。李富知道奸臣当道,报国志愿难以实现,便以母亲年老为托词,辞官返归故里。

修桥筑堤

莆田乐善好施第一人,造桥34座,被誉“千载殊绝人物”

李富捐建的白塘湖塔桥

李富以乐善好施而闻名。据史书记载,他先后在莆田境内建造大小桥梁34座,堪称莆田之最。这些桥是:城北壕桥(又名后埭通监桥,现名头亭桥)、直街新桥(又名涵江龙桥、集奎龙桥,现名涵江新桥头桥)、新蒲桥(又名郊东桥)、溪口桥、溪口下桥(现名下黄桥)、南寺前桥、南寺东桥、柳桥(又名古柳挢)、龚燉桥(又名黄龙桥)、过渡桥(又名棠坡桥)、猿臂桥(现名三亭桥)、猿臂下尾桥(现名矮桥)、陈家口桥(又名东阳桥,现名郊西桥)、魏家前桥(又名五空桥)、欧家前桥、魏塘前桥、吴刀桥、澄渚桥(又名庙前桥)、刘家前桥、清宁桥(又名清亭桥)、吴板桥(又名中桥)、真人宫前桥(现名麒麟宫前桥)、李铺尾桥、陈仓七间桥(又名陈公桥)、圣墩桥(又名宫后桥)、宁海镇前桥、白杜桥(又名圣母桥)、漏头桥、埔头桥(又名四衙桥)、龙桥(又名泗华桥、五宫桥)、塔桥(又名洋月池西桥)、泮月池桥(现名红旗桥)、延寿桥、道堂桥(又名杜堂桥、渔溪桥)。

邑人明代兵部侍郎郑岳曾赋诗赞扬李富:“区区微利较锥刀,济险由来属俊髦。三十四桥尚无恙,秦皇鞭石笑徒劳。”

莆田乐善好施第一人,造桥34座,被誉“千载殊绝人物”

李富捐建的延寿桥

这34座桥,多是精巧美观的石拱桥,具有坚固耐用的实用价值和较高经济价值。正是这些桥,牵起了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把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的兴化平原连成一片,使之如诗如画。

李富还捐家财修筑海提,围垦造田3800多亩,保障民业,造福邑人。并在城南5里多的官道旁建凉亭2座,让过路人有歇脚的地方。

捐修寺庙

莆田乐善好施第一人,造桥34座,被誉“千载殊绝人物”

梅峰寺现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

李富乐善好施的品格,与其父母诗礼传家的熏陶教育分不开。莆田城西北隅梅子冈,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古刹,叫梅峰寺,现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它与广化寺、龟山寺、囊山寺并称“莆田四大丛林”。梅子冈遍植梅树,隋唐时仅有一座观音亭,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梅峰的所有者李泮“好礼乐士,积书善予”,因求观音得子,舍梅子冈山地100多亩,扩建为佛教庙宇。其夫人产下的儿子就是李富。

受其父母影响,李富先后捐资重修过家乡的囊山寺、梅峰寺、重兴寺和满月院。他事母至孝,享誉四方,宋绍兴七年(1137),梅峰寺因此被宋高宗赐名“梅峰报恩光孝寺”

莆田乐善好施第一人,造桥34座,被誉“千载殊绝人物”

李富抗金返乡后,在白塘浮屿修建的妈祖宫

李富在弘扬妈祖文化上,也功不可没。李富族兄弟李振通过路允迪,使朝廷赐额圣墩顺济庙,褒扬了妈祖保驾护航的事迹。

圣墩顺济庙是除湄洲祖庙之外,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供奉妈祖的庙宇之一。为了重建圣墩顺济庙,李富捐资7万贯,将妈祖圣像从原来的西殿移至正殿,为妈祖正序位,成为圣墩顺济庙主神。李富的这一行为,极大地提高了妈祖信仰在民众中的地位。六年后,宋高宗根据兴化军上报的情况,敕封妈祖为“灵惠夫人”,妈祖信仰成为朝廷备案在册的兴化军祀典

宋绍兴十二年(1142),特奏名进士廖鹏飞写了《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一篇妈祖文献,此文记载了李富对修建“顺济”妈祖庙的贡献。

兴学授教

莆田乐善好施第一人,造桥34座,被誉“千载殊绝人物”

李富兴学授教,门下英才荟萃

李富重教兴学,他舍地捐建兴化军学,在梅峰寺畔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聚徒讲学,并捐资供给学子费用,“远近之贤且贫者,咸厚赖焉。”

绍兴二十六年(1156),黄公度为此题写了《宋殿前制干澹轩李先生梅峰书院碑》:“凡修郡学以化育人才,筑海堤以保障民业,造桥建亭以普济行人,皆出自已赀,曷尝有所市於人也。先生忠孝闻於朝廷,绍兴七年丁巳敕改寺额曰报恩光孝。从游满闽南,故俗呼梅峰为讲寺,仁义著於海内,每称广施者,必李氏制干先生。其一代元良,百世师表也。当时出其门者,若刘孔修辈,既释子觉和等欲勒石以彰公德,因其令孙奉议郎茹君,与小子有同门之谊,其来请记。余谨叙其事,庶几永垂於不朽云。”

李富还是一位理学家,当时的名士王进之、龚遂良、林观、黄刍、黄庚等都出其门下,以及刘孔修等正奏名进士,廖鹏飞等特奏名进士。

著书立说

莆田乐善好施第一人,造桥34座,被誉“千载殊绝人物”

李纲等名人对李富有极高的评价

李富擅诗能文,著有《澹轩集》《春秋注解》等。从当时一些名人留下的与李富的唱和诗中,可证李富确是一位颇有才学的儒绅。如理学家安徽婺源人许月卿有《次韵李制干赠行》诗:“科举有衣钵,临行问细君。梅花入征梦,杨叶砺功勋。俨对丹墀日,捷排阊阖云。政须及边事,毋惜齿牙论。”

明代彭韶在天顺八年(1464)写的《与郡守岳公书》中说:“韶妄意莆中先进之文章、节义、政事、功业,无出蔡君谟、陈俊卿、林光朝、陈宓、李富”,“蔡公之学之节,苏允明极慕之……正献相业也,艾轩则倡道于前,复斋则扶持于后,子诚之忠孝两全。之五人者,名位虽或不同,然为千载殊绝人物则一。”可贵的是,李富做这些善事“不立名、不徼福,不希功。”“惟欲悦母心,以少自慰。”

莆田乐善好施第一人,造桥34座,被誉“千载殊绝人物”

梅峰寺内供奉的李富神像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撕毁宋金和约,挥戈南下,长江前线告急。这时李富已卧病在床。次年(1162),他听说有人从北方返莆田,就向其询问前线情况,知道边境危急,愤慨填膺,长叹数声气绝,享年78岁,葬于常太里长基村。

李富名垂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