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風雲之鐵幕降臨:曠日持久的冷戰是怎樣開啓的?

冷戰風雲之鐵幕降臨:曠日持久的冷戰是怎樣開啟的?

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雖然已經過去20多年了,但回頭去看,這場世界範圍內的歷史大戲依然驚心動魄,它不僅構建了二戰後的世界格局,也對冷戰結束的世界格局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冷戰中的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博弈對抗策略,對於大國外交,至今仍然有借鑑意義。

冷戰(ColdWar)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間,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沙條約組織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鬥爭。

冷戰風雲之鐵幕降臨:曠日持久的冷戰是怎樣開啟的?

波茨坦前期會議的三巨頭:丘吉爾、杜魯門和斯大林

 二戰後的美蘇衝突

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總統在任內逝世後,他的副手杜魯門繼任美國總統。很快,曠日持久的二戰就結束了。戰爭結束後,原來威脅著整個世界的德日意法西斯都已經土崩瓦解,以美英為首的西方世界與蘇聯合作的基礎已經不復存在。其次,美蘇在具體問題上的矛盾和鬥爭也與日俱增。

杜魯門繼任後,美蘇圍繞戰後德國的處置和波蘭等問題衝突不斷,美國國內對蘇強硬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這個時候,斯大林又發表演說,認為二戰雖然已經結束,但是資本主義爭奪世界市場的鬥爭必將引發新的世界大戰,所以蘇聯接下來必須以發展重工業為首要任務,擺出了一副又要投入戰爭的架勢,這在美國國內引起了不小的恐慌,當時的美國副國務卿艾奇遜認為斯大林此舉否認了美蘇和平共處的可能。

1946年2月22日,美國駐蘇聯使館代辦喬治·凱南向國內發出了著名的“八千字電報”,全面分析了蘇聯的情況,並提出了遏制蘇聯的政策。電報引起了杜魯門和美國國會的高度重視。後來凱南又發表《蘇聯行為的根源》一文,詳細闡述遏制政策。這一理論也奠定了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礎。

鑑於當時戰後的國際形勢,杜魯門拋棄了二戰時羅斯福總統積極倡導與蘇聯合作的政策,逐漸走向了與蘇聯決裂、對抗的道路。

冷戰風雲之鐵幕降臨:曠日持久的冷戰是怎樣開啟的?

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身後是杜魯門)

冷戰的序幕:丘吉爾的“鐵幕演說”

1946年3月5日,在美訪問的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杜魯門的陪同下來到密蘇里州的富爾頓,在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名為《和平砥柱》的演講。

丘吉爾在演講中宣稱“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亞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鐵幕後的東歐和中歐各國都是蘇聯的勢力範圍,而共產黨的“第五縱隊”則遍佈世界各國,到處構成對“基督教文明日益嚴重的挑釁和威脅”。面對蘇聯的擴張,不能再奉行綏靖政策,西方國家尤其是英美應當團結起來,共同制止蘇聯的侵略。

丘吉爾的“鐵幕演說”在全世界引起轟動,很快,斯大林就此指出這是“號召同蘇聯開戰”的危險舉動。指責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是杜魯門借他人之口發表的冷戰宣言,美國政府借丘吉爾這位“反布爾什維克老兵”之口說出了自己不便言明的主張。

丘吉爾的這一演說被認為是美英對蘇聯發動冷戰的信號,它正式拉開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序幕。

冷戰風雲之鐵幕降臨:曠日持久的冷戰是怎樣開啟的?

杜魯門主義-冷戰的開始

冷戰的開始:“杜魯門主義”的出籠

所謂的“杜魯門主義”是美國總統杜魯門任期內形成的美國對外政策,其核心是認為美國必須在全世界範圍內承擔起圍堵共產主義運動的重任,化解任何可能威脅美國安全的危機,為此不惜干涉他國內政。

在丘吉爾的“鐵幕演說”之後,杜魯門加緊了清除羅斯福總統和平緩進政策的步伐,使美國政府內部就與蘇聯決裂達成一致。

1946年9月24日,杜魯門的特別顧問克拉克·克利福德草擬了一份關於美蘇關係的報告,這個報告是絕密的,僅在美國最高決策層內部傳閱。報告認為美國必須擁有強大的足以抑制蘇聯的軍事力量,使蘇聯的勢力範圍限於目前所控制的地區,認為“一切目前尚不處於蘇聯勢力範圍之內的國家,在他們反抗蘇聯的鬥爭中都應得到美國慷慨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支持”。這個報告沿著凱南的思路,系統闡述了美國在全世界範圍內遏制蘇聯的戰略構想。

形勢發展到這一地步,杜魯門主義的出臺只是時間問題了。很快,希臘和土耳其的危機就為杜魯門主義的出臺創造了機會。

當時,共產主義運動在希臘和土耳其風起雲湧。1947年初,英國陷入嚴重的經濟困境,無力承擔援助希臘政府鎮壓革命運動的種種開支,而希臘的革命力量卻得到了南斯拉夫和蘇聯的支持。為了避免這兩個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國家落入蘇聯手中,1947年2月21日,英國緊急照會美國國務院,坦承自己所面臨的困難,希望美國能接手這個爛攤子。

得到這一消息後,杜魯門決定美國必須挑起這副重擔,因為“歷史的轉折關頭已經來到,美國現在必須挺身而出,取代沒落中的英國成為自由世界的領袖”。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讀了要求國會批准援助希臘和土耳其的諮文,大肆渲染希臘和土耳其受到“共產主義的嚴重威脅”,並斷言如果喪失希臘,土耳其就會成為共產主義海洋中的前哨陣地。同樣,如果土耳其屈服於蘇聯,希臘的地位就會極端危險,最終會給歐洲乃至全世界造成災難性的後果。杜魯門要求國會立即採取行動,在1948年6月30日前撥款4億美元援助希臘和土耳其政府,以便美國在該地區建立“抵抗蘇聯侵略的屏障”和美國的前哨陣地。

為了讓國會接受這一要求,杜魯門親自前往國會山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即“杜魯門主義”。他在國會說:“我認為美國的政策必須支持自由國家的人民,他們正在反抗企圖征服它們的武裝少數派和外界壓力。”美國國會兩院迅速作出反應,於1947年5月15日通過了援助希臘和土耳其反對共產主義的法案。

杜魯門主義出籠後,美國立即開始插手希臘內戰。截至1949年年中,希臘獲得了6.48億美元的美援,其中5.29億美元用於軍事需要,以鎮壓希臘人民的反抗。1949年底,裝備簡陋的希臘民主軍寡不敵眾,只好放下武器,希臘人民革命的烈火被撲滅了。

與此同時,美國還控制了土耳其。1947年7月12日,美國和土耳其簽訂關於美國援助土耳其1億美元的協定,美國軍事代表團抵達伊斯坦布爾,改組了土耳其軍隊,為美軍在土耳其獲取了海軍和空軍基地。有大批美軍坐鎮的土耳其的國內局勢迅速安定下來,土耳其政府也度過了難關。

“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誌著美蘇戰時同盟關係正式破裂、美蘇全面對抗的冷戰開始。一場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又一場不見硝煙的東西方大較量已開始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