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磊:未来金融科技监管须妥善处理金融稳定问题

陆磊:未来金融科技监管须妥善处理金融稳定问题

金融科技的兴起和发展,使得金融行业以至于监管层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可能会改变现有的金融体系,使得原本依托审慎监管设置的一系列的规则逐渐失效;另一方面,还可能会形成新一轮的关于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争议,对以往被视为“圣经”的经济游戏规则构成挑战。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近日参加“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时指出“无论我们是否喜欢,科技与金融的高度融合,或是金融科技能力的发展,已经深度渗透到整个金融行业中”,任何人都无法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改变这一趋势。

陆磊:未来金融科技监管须妥善处理金融稳定问题

图为陆磊

陆磊 金融监管 金融科技

约3600字

陆磊是第11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01级博士校友,现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战略资源委员会委员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曾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研究局金融稳定局以及招商银行、中山大学、广东金融学院任职。他长期从事宏观经济、金融改革、腐败经济学、农村金融、金融监管、国际金融等领域的学术及政策研究工作,对金融业发展,尤其是金融科技有着独到的见解。

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无法改变

虽然面临金融科技的压力,但也不能由此而否定金融科技,因为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是必然趋势,“无论我们是否喜欢,科技与金融的高度融合,或是金融科技能力的发展,已经深度渗透到整个金融行业中”,陆磊认为,任何人都无法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改变这一趋势。

陆磊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涉及到大数据的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提升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同时降低了交易成本。他同时指出金融科技创新主要在支付创新,更多采用直接融资,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以及投资管理功能的类别,原本靠人,未来可能靠人工智能或机器人投顾。

从技术路线看,陆磊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创新呈现在两个方向:第一,由于技术冲击对传统金融构成了改造,所以传统金融呈现了线上化的趋势;第二,一些原本不是做金融的科技企业进入了金融领域。

谈到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陆磊认为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同志2017年提出的观点值得回顾:银行业或金融业的3.0时代已经到来——银行业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依托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和流程,整合传统服务资源,联动线上线下优势,从外向内升级,提升整个资源配置的效率。陆磊指出,当前工行与京东、建行与蚂蚁金服、农行与百度、中行与腾讯形成的战略结盟,特点都是在提升效率、数据精准性、服务便捷性三个基本的层面进行相应的展开。

陆磊指出,科技也渗透到了跨境金融领域,主要是跨境电商、跨境金融科技、区块链。跨境金融科技主要是指非银行的跨境支付与经纪业务,移动跨境支付和智能投顾等领域,其中跨境电商是当前跨境金融科技的主要表现形式。区块链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经形成了金联盟、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和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在内的三大联盟。

陆磊表示,金融科技发展推动的新业态对金融市场运行带来了挑战:在交易层面,风险很容易从金融机构扩散到公众;在市场层面,跨市场交易很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在清算层面,一致性预期很容易造成金融市场高频波动;在跨境层面,金融科技也对监管的有效性构成挑战。

陆磊指出,当前,金融科技领域的确存在一些无序发展的行业现象和监管真空的管理问题。目前在5000多家P2P平台中,有3000多家停业,正常运营的平台只有10%左右是有证经营。一些伪平台,由于缺乏监管,风险把控丧失,导致多起跑路、集资诈骗等风险事件发生。因此监管部门一直在不断地更新监管规则,规范市场运行。

陆磊认为,中国作为金融科技发展最快的经济体,更加有力有效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是监管的主要矛盾,金融基础设施的更新完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他指出,要做好消费者保护,需要推动监管科技发展,关注金融基础设施,推进业务办理电子化,监管者要做到实时了解信息,利用监管科技与金融科技搭建新的交流基础和对话平台,为反洗钱、反欺诈提供数据交流。同时,必须建立中央对手方运行系统,确保一致性预期下的最终流动性供给。在跨境金融监管上,外汇局正在推进“数字外管”建设,以此形成大数据实时监测和管理平台。

未来金融科技监管

陆磊强调,未来金融科技监管应坚持以下三个基本方向:

一是在政策目标上,应该培养积极的服务创新和创业,促进安全、可负担、公平的资本获得,保证创业者、小型企业和家庭能安全、可持续地获得金融资源,强化普惠金融和财务健康性,妥善处理金融稳定问题。

二是金融科技的监管原则,应该广泛思考如何构建面向数字时代的金融生态系统,传统机构和新业态都应该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按一个产业链或按竞争关系和谐并存,良性互动,更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必须时时处处把消费者保护放到首位。消费者保护是现在的短板,要使消费者保护成为金融科技产品设计和管理流程中天然的DNA,促进安全包容性和金融健康,安全做好金融系统的接入,拓展优质信用贷款渠道,为消费者管理财富提供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支撑。监管者必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还应该在法律层面甚至社会伦理层面深入研究探讨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和社会运行带来的冲击,以此改革完善各层面游戏规则。

金融科技应从三方面健康运行

陆磊认为,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是一个趋势,不可逆转。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把困难想得更充分,改革更到位一点,使得我们的金融科技运行更健康一点呢?

对此,陆磊从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是必须认识到什么是金融科技的发展以及它带来的金融创新。根据FSB的定义,所谓金融科技,就是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金融创新。

从技术路线看,呈现在两个方向:一方面,由于技术冲击对传统金融构成了改造,所以传统金融呈现了线上化;另一方面,一些科技企业原本不是做金融的,现在进入了金融领域。

当前的共识是,无论我们是否喜欢,科技与金融的高度融合,或是金融科技能力的发展,已经深度渗透到整个金融行业中。就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我觉得值得回顾一下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同志2017年提出的观点,他认为,银行业或金融业的3.0时代已经到来——银行业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依托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和流程,整合传统服务资源,联动线上线下优势,从外向内升级,提升整个资源配置的效率。

科技也渗透到跨境金融领域——主要是跨境电商、跨境金融科技、区块链。其中跨境电商是当前跨境金融科技的主要表现形式,区块链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形成了金联盟,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和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在内的三大联盟。

二是金融科技发展对传统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运行的冲击与挑战:

1、金融中介之所以存在,基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基本理论认识,这是金融中介存在的基础。

2、效率市场理论。我们搞金融市场都比较认同市场假说,也就是说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包含了交易主体所能找到的所有信息。但产生的一个问题是,信息的提供者是谁?有没有可能被滥用、误导?过去一段时间大家非常清晰地看到,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会出现钱荒和资产荒,一致性预期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会快速形成,并消散,或是逆向变化。这跟信息提供者有关。

3、法定货币理论。在数字货币时代,基础货币的发行依据、广义货币的创造与货币乘数、货币周转速度的度量都有可能发生演变,这将对传统的货币需求或供给理论构成新的认识论冲击。

三是金融科技发展推动的新业态对现实经济运行的冲击:

1、金融脱媒。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从上一轮创新中的直接融资演变为收益更薄、垄断性更强的数据集中性中介。谁拥有更多数据,谁就会成为中介、垄断者。因为数据的天然集中性,导致了它可以被更有效地应用。一些货币市场基金快速发展,并短期内迅速超过了原本以零售业务为主的银行的储蓄存款。

2、对金融市场运行的挑战。在交易层面,技术发展推动了一般金融业务的表外化,也催生了新型金融业态,这就会挑战现有的金融保障机制的充分性。在市场层面,数据集中催生事实上的金融业跨行业跨市场经营。数据集中是信息社会的基本趋势,而数据集中必然导致客户集中,自然形成信息资源拥有者全方位为客户提供服务,这会导致原本各子行业之间的防火墙被击穿,所以股权、债权、货币汇兑等不同的市场很容易被信息中介打通。在清算层面,一致性预期很容易造成金融市场高频波动。近几年来,金融市场的一个典型事实是所谓资产荒和钱荒的高频波动。在跨境层面,金融科技也对监管的有效性构成挑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