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喜報」掀起熱潮,喜報當真是「喜」?

“高考喜報”掀起熱潮,喜報當真是“喜”?

全國各省市高考成績已經出爐,高考錄取控制分數線也相繼公佈,現在已經到了高考志願填報的關鍵節點。

各地不少中學校紛紛通過網絡、微信等各種渠道,發佈“狀元”“第一”“升學率”“一本率”之類的喜報,可以說是“高考喜報滿天飛”。儘管有關部門三令五申,但不少學校和新聞媒體卻仍熱衷於發佈“高考喜報”,炒作高考“狀元”或升學率。

“高考喜報”花樣翻新,怪招迭出,極盡宣傳之能事。有的炒作高考“狀元”,在喜報中標榜獲得省、市的“狀元”“第一名”或“最高分”,沒有省、市“狀元”則宣傳獲得縣(區)“狀元”、藝術或體育類“狀元”、單科“狀元”等,不一而足。還有的攀比高考升學率,宣稱上北大、清華或者知名高校的有多少人,在省、市或縣前10名或前100名的人數比別的學校多;如名次不佔優則吹噓入校成績和高考成績相比提高值有多少,等等。還有的學校或新聞媒體不顧嚴禁公開有關高考個人信息的規定,詳細公開學生高考總分或各科高考分數,深挖高考“學霸”的學習經驗或經歷。

當然,“滿天飛”的“高考喜報”或宣傳炒作不止以上幾種,但不管如何,總脫不了功利思想在作怪。

一是想提高學校知名度。宣揚高考“狀元”與升學率,迎合社會公眾心理,可以快速提高學校知名度,也有利於吸引更好的生源。二是急於邀功請賞。要儘快體現學校的辦學成果,並得到主管領導的肯定和獎賞,高考成績就成了某些學校和校長最好的“政績”。三是辦學理念不端正。表面上素質教育,實際上應試教育,這是一些學校和校長常見的做法。有了高考“狀元”或高升學率,“一俊遮百醜”,也就熱衷於發佈諸如此類的“高考喜報”。

“高考喜報滿天飛”的現象看似正常,實則危害不小。一方面,導致學校攀比高考“狀元”、升學率等各種指標,助長應試教育不良風氣,對各地、各學校造成不小的升學壓力,對學校教師特別是高三教師帶來無形的教學壓力,職業倦怠感也成倍增加。另一方面,也給學生造成錯誤觀念和無形壓力,不管哪個學校,“狀元”只有一個,考上清華、北大或其他名校的學生也是少數,更多的是沒有考上理想大學甚至落榜的學生。

“高考喜報”掀起熱潮,喜報當真是“喜”?

高考的失利並不意味著人生的失敗,這些學生更應得到關注和指導。再者,這種不良風氣也帶來不正確的育人導向,與素質教育理念背道而馳。近年來,各地高考改革、教育改革深入推進,著力扭轉應試教育狀況,但“高考喜報滿天飛”的現象卻折射出應試教育思維仍根深蒂固,實行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仍任重道遠。

滿天飛的“高考喜報”,既違反教育部等有關部門嚴禁宣傳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的規定,也不符合正確的育人導向,不利於創新人才培養,也有違高考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初衷。由此看來,所謂的“高考喜報”,何喜之有?

“高考喜報”掀起熱潮,喜報當真是“喜”?

高考僅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驛站,絕不是人生唯一的通道。“金榜題名”確實是考生努力和實力的一種證明,但高考失利並不意味著未來的人生就黯淡無光。榜上無名,腳下有路。高考只是人生的一段行程。對於失利的考生應儘快想辦法完善過程,收拾心情,在已有的環境裡做最好的自己。

對於家長朋友來說,應冷靜、客觀、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的高考成績,關注關愛孩子“後高考心理”的疏導和調節。特別是高考失利的考生家長,要接受孩子高考成績不理想的現實,擺正心態,正確對待一時失利,要用理性的心態對待孩子,與孩子談心,給孩子溫暖。

高考不是終點,而是人生新的起點。我們已進入了海納百川的新時代,社會將以更加寬闊的胸懷接納我們所有的人,公平和機會的“高鐵”在每個考生的人生旅途上時常過往,每個人都有登上的機會與希望。在成敗之間,不管自己屬於哪種情況,都不必猶豫,不必彷徨,都要以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大步向前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