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划了这“一条线”吗?

你的孩子划了这“一条线”吗?

苏教版教材连加

问:一年级上册连加题,教材(见上图)在4+2下面用横线划了一条线,这条线是起什么作用的?

答:教学这道例题时,一般分为四个环节:一是理解图意;二是列出算式;三是算出结果;四是检查校对。

列算式时,先根据学生对图意的理解列出两个分步算式计算,再此基础之上,给出连加算式。计算时,要结合情境理解运算顺序,教材在这里划了一条横线,并让学生算出结果。

教材在这里划线是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你的孩子划了这“一条线”吗?

学生常见做法

问:学生在计算时是不是也要这样划一条横线?

答: 教材的意图是理解运算顺序,即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被理解为“暂存计算结果”。而且由于采用这样的“划线”方法后,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会大大提高,毕竟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了嘛,所以也经常会被低年级的数学教师作为学生作业的要求。

我的理解是不必划线,也不必写出结果。理由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把题目本身承载的功能弱化了,弱化为简单的两道加减法算式计算。

你的孩子划了这“一条线”吗?

问:有的学生计算时,连贯思考有困难,教学时怎么处理?

答: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要记在脑子里,不必写出来。但教学中碰到思维发展不一致的情况时,我们应该允许一部分孩子把第一步的结果写出来,接着要通过“你已经不用写就能记下结果”、“这样算的更快”等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对这部分同学也可以这样要求:六道题中前三题可以写,后三题不要写。

切不可统一要求全体学生,划线,写结果、再算、写得数。这样不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把全体学生的思维拉低了,更不利用以后学习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

问:那么问题来了,教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把结果“放进脑子”呢?

答: “放进脑子”的确是个麻烦事,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其实划线写数就是放在脑子里的一种形式,这种表征是外显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内在表征能力。

最简单的解题思路往往是要付出思维的代价的。写出来是把书写步骤增加了,思维含量减少了。以下是我的几个做法:

1.从“写”到“不写”。允许个别小朋友写,特别是那些还不能“按群计数”、靠手指过日子的小朋友,要给予等待的时间。我们班一个点鼻子的小家伙通过等待已经不用点了。把这个时间拉长一点,对个别孩子是有帮助的。

2.从“说”到“不说”。说也是一种表征的方式。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形成连贯的思维,最终形成技能。

3.从“放”到“不放”。很多成人不可思议的事在孩子看来是有趣的。比如,你可以引导孩子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抓”住,然后慢慢地“放”进脑子里。看起来无意义,可学生做起这个动作却是一本正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