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忽职守怼上司,王羲之的“熊儿子”凭啥这么牛?

玩忽职守怼上司,王羲之的“熊儿子”凭啥这么牛?

文丨张溥杰

两晋时期,门阀兴盛。而门阀制度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此逐渐派生的

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这就造就了有些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就赢在了人生的终点线上了。晋朝一贯南渡后,王谢两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不然何以会有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感慨。

当然,即便是王氏,也要看姓的是哪一支王。晋末丧乱,在王导策划下,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司马睿在登基典礼上,让王导一同坐在龙椅上,因而“王与马,共天下”流传天下。王导乃是琅琊王氏,因而琅琊王氏在此期间最为辉煌。

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书圣王羲之,即位东晋琅琊王氏。所以厉害的人一般都是有着不凡的背景,哪有那么多布衣名人。王羲之一共有七个儿子,其中狂傲不羁且比较知名的当属五儿子王徽之,王徽之继承了他爹优良的书法基因,有“徽之得其(王羲之)势”的评价。

当然,他享受最多的当属琅琊王氏带给他的种种待遇与光环。初入仕途,他在大司马桓温那里担任参军。桓温虽是一代枭雄,但毕竟家世不如琅琊王氏显赫。经田余庆先生考证,桓温祖上于皇室有污,因而一直比较避讳。

玩忽职守怼上司,王羲之的“熊儿子”凭啥这么牛?

因而,他对于王徽之在职期间经常蓬头散发,衣冠不整,渎职无为,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按道理来说,对于这样庸碌的员工,应该开除了才是。王徽之非但没有被开除,反而转任到桓温弟弟桓冲手下任骑兵参军一职。

在此期间,小王同志依然是狂傲不羁。一次桓冲故意问他管理什么部门,他答曰不知,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桓冲又问:“官府里多少马?”回答说:“我不懂有关马的事,又怎么知道马的匹数?” 桓冲又问:“马匹近来死了多少?”回答说:“活马的事还不知道,哪里知道死马的事!”

桓冲最终被他打败了,幽幽地说:“你来的时间也不短了,也该管点事儿了。”刚刚怼天怼地的小王同志此时非常默然,看了看远方,拖着腮帮子道:“西山朝来,致有爽气。”看似左顾而言他的回答,潜台词其实在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再后来,王徽之调任黄门侍郎,不过没过多久,便自己主动辞官了。注意,是自己辞官,不是被开除。就是因为自己乃是琅琊王氏之后,便可以如此视权力如游戏,弃责任而不顾。

不知道后人吹捧他魏晋风流,究竟是何用意。如此之徒,既然心不在官场,何必过了许久再归隐呢。要是当了一方父母官,如此渎职,辖区的黎民百姓不知遭多大罪呢。

衣食无忧是其能够保证随心所欲的基础,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王徽之才能放浪不羁。“雪夜访戴”的故事不少人听说过,史载《世说新语》。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虽是文言文,但比较简单,故不再翻译。请注意里面的用词“命酌酒”,命令谁酌酒呢?不是妻儿,更不可能是他自己,当然是仆人。假如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家中孝儿嗷嗷待哺,他哪里还有闲心小酌,哪里还有逸致任性的雪夜访友。

玩忽职守怼上司,王羲之的“熊儿子”凭啥这么牛?

王徽之同学不仅任性,而且颇有“熊孩子”的风范。作为社会清流,小王同学非常喜欢竹子。有次外出游玩,见一士大夫家有很好的竹园。竹园主人早早得知王徽之到访的消息,便提前安排人洒扫施设,在正厅坐等。

而小王同志连声招呼都没打,就径直让人将轿子抬到了竹林里,讽诵长啸许久。主人顿感失望,希望他返回时能通报一下,可他竟准备一走了之。气急之下,主人便让人前去关门,不让他走。而小王同学却非常高兴,觉得这主人有意思,这才前去打招呼。

您倒是洒脱了,可是置别人于不顾难道不为失礼?本是熊孩子般的行为,反而被吹捧成不拘小节。真是是好是坏,全凭一张嘴。

诚如有人评价那样,王徽之既无绝世之才,也无丰功伟绩,道德乏善可陈,似乎古人所追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一个都沾不上边儿。但他也有其优势,那就是出身名门,血统高贵。

没办法,谁让人家生的好呢。即便他缺点像星星一一样多,但出身就像太阳,太阳一出来,星星全都看不见了。(文/张溥杰)

作者张溥杰,著有《民国情事:此情可待成追忆》(新华出版社),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