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分公母,母的比較好吃,你知道怎麼區分嗎?

娛樂小傻喵


炎熱的夏季,必不可少,家家囤貨的就是解暑的水果,西瓜了。記得小時候爸爸會買一蛇皮袋的西瓜放在家裡,吃之前井水浸,後來條件好了就放冰箱,反正清涼甘甜,從外面回來吃一塊西瓜,暑熱頓消。

西瓜也分好吃和不好吃的,好吃的西瓜又沙又甜,皮薄汁多,而不好吃的皮厚,不甜。其實雖然瓜和瓜的差別這麼大,它們都是由雌雄同株的單性花,授粉之後雌花長成的,所以嚴格從生物學角度,西瓜不分公母,都是一個性別的。好吃不好吃就是品種,光照,栽培技術等因素的影響的。瓜農有時候會統稱好吃的西瓜是母的,差一點的是公的,以此來區分,辨別西瓜。今天來教大家怎樣從一堆西瓜中,找出好吃的西瓜。

首先要看的,就是西瓜的臍圈,有人把臍圈大的,圓的叫做母西瓜,這樣的西瓜通常發育良好,水分光照都充足,就會比較好吃,而臍圈長的小的,甚至是一個點,往往代表這個西瓜有點發育不良,就沒那麼好吃。

再就是看西瓜表面動物花紋,一般花紋色深,清楚,排列整齊的瓜光照充足,比較甜,有的西瓜花紋都發亮,這樣的瓜您一定要買回家。

最後就是聽聽西瓜說話。用手拍拍西瓜,如果它發出“噹噹”的聲音,說明這個瓜熟的不透,如果是比較混濁,沉重的“砰砰”的聲音,則說明瓜已經熟透了。

怎麼樣,下次再去買西瓜,會挑了嗎?


藥事健康


西瓜分公母?真假?首先西瓜的公母之分不是遺傳學上的公母之分,而是人們為了區分西瓜甜不甜的一種方法。夏天的話西瓜成了日常的必需品,午飯後吃上可口的西瓜別提有多帶勁了,一下午的精氣神全回來了。那大家知道怎麼區分公母嗎?哪種西瓜才好吃呢?

1.西瓜的公母之分

相信大家都知道西瓜的一面有著肚臍一樣的圓圈,而日常生活中的公母之分就是從這裡分辨的。一般來說公西瓜的圈圈比較大,這樣的話就意味著皮很厚,口感上就比較不好吃。而母西瓜的圈圈比較小,這樣的話就意味著皮很薄,口感上就更加脆甜可口。


2.顏色的比較

一般來說西瓜大膽挑選上要看花紋的分佈特點,總的來說一般顏色較深的花紋更加好吃一點。因為花紋模糊的話就意味著肥料施用的太多,尤其是硝酸鹽的成分比較高。另外西瓜中不接觸陽光的瓜皮應該為黃色才算是成熟的,但很多的西瓜看起來都是白色的。這就意味這西瓜提前採摘了,這時候的西瓜還沒有完全熟透。


3.質地上的比較

一般來說越大的西瓜成熟度越好,吃起來味道更加甜美。而成熟的西瓜用手拍了後聲音比較清脆洪亮,反之西瓜就沒完全熟透。因為熟透的西瓜皮質更有彈性。

4.瓜蒂的辨別

西瓜的瓜蒂如果是一條直線,這就意味著西瓜並沒完全熟透,而那種彎曲的瓜蒂吃起來就更加甜。而瓜蒂的辨別中也要注意是不是乾枯,乾枯的放的時間長,不新鮮。


不知道大家生活中怎麼挑選西瓜的呢?相信有了以上的挑選方法大家可以避免買到沒熟透的西瓜了吧。


三農圈子


首先糾正一個錯識:西瓜不分公母。

平常大家在買西瓜時,好多人都會說母西瓜比公西瓜更甜、更好吃,要買母西瓜,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說法。誠然,在選購西瓜上有很多辨別西瓜成熟度、肉質口感等方面實用方法,但要說西瓜分公母,我要告訴你這是一個習慣性的錯誤認識,因為西瓜根本就部沒有公西瓜和母西瓜之分。

現在夏天到了,又到了西瓜大量陸續上市的時節,相信大家也會經常到超市或者水果店裡買西瓜吃。現在就較大家六個挑選優質西瓜的小竅門(五看一聽),保證你買的西瓜又熟又甜!

五看:

1、看西瓜外形:成熟比較好的西瓜,一般瓜形比較圓、比較周正,而且西瓜兩頭比較勻稱。

2、看瓜皮顏色:成熟度好的西瓜,一般瓜皮顏色青綠、鮮亮有光澤,瓜皮上的瓜紋整齊、顏色又深又清晰,在西瓜著地的底面有很亮的黃白色。如果瓜皮上看起來有一層霧壯膜的,恭喜你這個西瓜有可能是沙瓤瓜。

3、看瓜臍凹凸度:成熟度好的西瓜,底部的瓜臍大多往裡凹陷的比較深,如果瓜臍部向外凸或比較平或者向裡略凹,說明這個西瓜可能未熟好或者成熟度一般,而且瓜臍越小的皮越薄。

4、看瓜蒂曲直:成熟比較好,一般西瓜頭上的瓜蒂都是彎曲的,這樣的西瓜瓜籽比較少,也比較甜,如果瓜蒂是直的不要買,這樣的西瓜大多籽多、含糖量比較低。而且瓜蒂越新鮮,說明這個西瓜也是摘的時間比較短,也更新鮮。

5、比西瓜手感:個頭差不多大小的西瓜,成熟度越好,重量越沉;用手輕按西瓜,成熟好的西瓜瓜皮彈性比較好,而手感比較硬、彈性差的西瓜則成熟不好或者未成熟。

一聽:

聽西瓜聲音:用手拍西瓜或者用指頭彈西瓜,成熟比較好的西瓜,感覺瓜皮很脆,會有類似“砰、砰”或者“咚、咚”混重聲;而成熟不好的西瓜,瓜皮有硬感,發出的聲音是比較清脆的“當、當”聲;如果西瓜發出“噗、噗”的聲音,則說明這個西瓜已經熟過勁兒了。

另外提醒大家:西瓜雖然好吃,但也不能多吃。因為西瓜時寒性水果,而且含糖量比較高,對於那些身體比較虛弱、腸胃消化不好、有糖尿病以及年齡比較大的人,更是儘量要少吃,以免造成身體不適。


農技小揹簍


我在北京龐各莊的西瓜博物館採訪過專家,從科普角度說說。

首先,西瓜不分公母.水果分公母一說,是從橙子那邊傳來的謠言,不知怎麼又被安西瓜身上了。

挑西瓜,很多人只靠手拍聽聲音的經驗。但是聲音這個東西,不好標準化。其實,只要弄明白了西瓜好吃的“科學原理”,挑西瓜就不難了。

西瓜是否“好吃”的影響因素,主要是甜度和水分,另外,如果籽太多,也會影響吃瓜的感覺,吃起來不夠爽。現在很多西瓜是三倍體,也就是無籽西瓜,吃著不用吐字,方便!

甜度跟西瓜的品種、還有早晚溫差、水熱條件有關。一般來說,早晚溫差大、比較乾燥的地方,水果比較容易積累糖分。所以新疆一帶的水果更甜。但是一般人到超市的,也不會專門挑產地,因為產地遠的,運輸時間長,不夠新鮮了。

水果生長時,最開始是“長身體”,個子長大,快成熟了,才開始積累糖分。所以,同一產地的西瓜,在藤上長得比較成熟的更甜。就像十月懷胎,早產的,還沒等到成熟呢,味道不成。那麼,我們的挑西瓜的任務,就簡化成,如何挑選在藤上長的時間夠長、沒有被過早摘下來的。

有幾個特徵:

1、西瓜表面的花紋寬的甜。西瓜一“出生”就有花紋了,跟吹氣球一個原理,個頭長得越大,表面花紋就撐的更開,說明生長的時間長。所以看到花紋間的寬度大的,要比花紋細密的更成成熟,也更甜。

2、瓜蒂、瓜臍凹陷甜。胖子的肚臍眼一般凹陷,西瓜也一樣。如果瓜臍比較平、甚至稍微外凸,說明還不夠成熟,不好吃。

遵循這個規律,可以找到沒有摘得太早西瓜,一般不會太差。

除了甜度,口感是否“沙瓤”也是好吃的一大要素。有些西瓜,肉圖圖的口感不好,不脆,有些則過於幹,沒水分了,都不好吃。

沙瓤的程度其實與西瓜含水量有關,水分越少,瓜瓤越“沙”。一般西瓜摘下來到消費者吃到嘴裡,會有一定間隔。這段間隔裡,西瓜會逐漸失去水分。如果買了新瓜,喜歡沙瓤的,可以稍微放置幾天,如果喜歡水多的,就趕緊吃。

挑選方面,水分少的,其實重量會比同等體積的輕一些。但是這個差別太小了,很難直觀比較出來。這個倒是可以拍一拍,感覺“共振”的,一般就是比較“沙“了,因為裡面有些細胞脫水,所以會感覺震。


博物課堂劉老師


夏天,是個西瓜熱銷的季節,西瓜多汁,味甜,有很多人把西瓜當飯吃,我也是,每天吃半個冰鎮西瓜,在夏天特別享受和滿足。

會吃還不行,你還得回挑,由於西瓜的需求量大,西瓜的質量也層次不齊,有的西瓜看起來很好,但一吃要麼太熟,要麼是生的,因此,挑西瓜也是一個技術活。

1.看圈圈:瓜底有瓜臍,是個小黑圈。圈大是公瓜,圈小是母瓜。這個圈越小越好,圈越大,瓜皮越厚。

2.看紋路:瓜表面紋路整齊且有規則的是母瓜,反之則為公瓜。

3.看瓜蒂:若是直直一條線,是公瓜,籽多籽大,口感粗而且淡;若是捲曲圈起來,那是母瓜,瓜籽小且少,口感細而甜,是不二之選。

知道這三個挑選西瓜的訣竅,我相信你在這個夏天一定可以品嚐到真正多汁味甜的大西瓜!


盲行盲人推拿


眾所周知,西瓜是夏天最受歡迎的水果,味道甘味多汁,清爽解渴,是盛夏佳果。西瓜不含脂肪和膽固醇,含有大量葡萄糖、果糖、蛋白氨基酸及豐富的維生素C等物質,具有利尿消渴功效,並能消除腎臟炎症。有言論說西瓜分公母,母的比較好吃,那麼,如何區別呢?

一般來說,人們大多從以下幾點區別西瓜公母,以便挑選,如:

一、瓜表面紋路。西瓜紋路整齊且有規則的是母瓜,反之則為公瓜。瓜體勻稱的,生長正常,質量比較好,瓜體畸形的,生長不正常,口味應該就沒有這麼好了。

二、瓜蒂。若是直直一條線,就是公瓜,籽多籽大,口感粗而且淡;若是捲曲圈起來,則是母瓜,瓜籽小且少,口感細而甜。

三、聽聲音。買西瓜的時候可以用手彈西瓜,聽到嘭嘭聲的是熟瓜;聽到噹噹聲的還不夠成熟;聽到噗噗聲的,是過熟的瓜。

四、顏色。底面發黃的是熟瓜,表面色澤暗淡,花斑或紋路不清的,是不熟的瓜,挑瓜最好挑青綠色。

五、瓜底的瓜臍。圈大是公瓜,圈小是母瓜,這個圈越小越好,圈越大,瓜皮越厚。味道就沒有這麼好的,

但是,西瓜一次不宜吃得太多了,西瓜是生冷食品,一次性吃多了容易傷脾胃,所以,脾胃虛寒和大便滑洩者應慎食。其次,由於西瓜個頭比較大,如果放的時間比較久,西瓜打開以後容易發生變質,導致細菌繁殖,就有可能會引起胃腸道不適。並且,西瓜含糖量比較高,所以糖尿病的患者是不能多吃的,否則可能會導致血糖增高,出現糖尿病代謝紊亂或引起酸中毒,嚴重的可能會威脅到生命。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雖然也許你聽說過嘗試學習過或者已經掌握過根據水果外形分辨公母,進而找到更好吃那個水果的特殊技能。

但還是想告訴你,所有水果都沒有生物學意義上的公母



儘管果實是植物交配之後形成的,但構成果實的絕大多數組織都來自母本,只有種子有來自父本的成分。換句話說,水果的可食用部分都是母的,沒有公的。所謂「公」和「母」,僅僅是水果長得不太一樣而已。

舉個例子。

西瓜。買西瓜時經常會聽到有人教你如何分辨「公西瓜」和「母西瓜」,而分辨的方法是看「肚臍」,根據肚臍差別來判斷公母,就像下面這樣:



然而,「肚臍」位於果實頂部,其實是花朵脫落的過程中在果實上留下的永久疤痕。這些疤痕主要是運輸水分和養料的組織留下的殘跡,因為下方的果皮組織發育速度通常比其他部分慢(甚至不發育),所以形成一個略微凹陷的「臍」。

但說到底,這就是一個疤。你總不能說這疤的洞洞比較大,然後就斷定這個瓜是母的吧。「人性化」也不是這麼玩的。

再舉個栗子。

臍橙。臍橙分公母的說法比西瓜還要廣,從雜誌報紙到朋友圈時代,你媽媽一定學過很多根據臍橙的「肚臍」,來分辨臍橙公母的方法,就像下面這個:




臍橙的「肚臍」結構比較複雜,內部彷彿有個變形了的小橙子,但其實這是一個由果皮發育異常而形成的副果。這個副果的膨大撐裂了臍部的果皮,在果實頂部留下了形如人類肚臍的疤痕。

既然不能根據洞洞大小來分辨西瓜的公母,自然也不能因為臍橙的肚臍上有個小副果,就認為這是個懷了小橙子的母橙子吧。

在「肚臍」最明顯的橙子上都不管用,這種分公母的方法,在別的水果身上就更不適用了。

既然水果不分公母,那麼可不可以根據水果的外形不同來分辨那個水果更好吃呢?比如根據上面西瓜的「疤」和臍橙的「肚臍」?

至少到現在,還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疤」或者「肚臍」形狀大小與果實的口味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既不能根據這些外觀分公母,也不能根據這些公母辨口感。最多,只能從外表上找不同吧。

不過,在一個臍橙裡,這個「肚臍」的味道很可能比其他部位更好。

這是因為當臍橙還掛在樹上生長的時候,「肚臍」在下,由於重力的作用糖分會向下運動,從而使橙子中的糖濃度從下往上逐漸變淡。大多數懸掛生長的水果都具有類似特點,就是靠近把兒的地方味道淡,靠近屁股的部分味道更濃。

但這種分法也只是用於一個臍橙的自我區別,而不能用於不同臍橙的對比。

所以,說到這你就能明白,水果是不分公母滴,對於大部分水果來說,單憑外形來判斷口味的方法也是不大靠譜的。

當然事無絕對,還真有一個水果可以用外形來判斷口味,它就是——庫爾勒香梨。

庫爾勒香梨的果實有兩種發育模式,一種照著果子的方式長,好吃;一種照著葉子或樹皮的方式長,難吃。前者的萼片脫落,留下一個坑,後者的萼片不脫落,留下一小塊凸出來的部分。



可能人們按照「凸公凹母」的分法,把凹下去的庫爾勒梨叫做「母梨」,又因為「母」的庫爾勒梨更好吃,所以這才有了「水果分公母,母的更好吃」的傳說。

但是,這裡需要再強調一遍:這種方法對其它品種的梨也都不適用,更不能外推到其他水果上。

丁丁醫生啊。既然已經推翻了「分公母辨口感」的挑水果方法,那正確的挑水果方法是什麼呢?

水果種類繁多,形態、結構和發育過程千差萬別,也許有很多確實有效果的生活經驗,不過,這些挑水果經驗大多是針對具體的某一種水果,很難總結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準則。

如果非要說,大概也就是一句話:新鮮的,足夠熟的。然而, 好像對挑水果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指導價值。

而且因為影響水果口感的因素很多,單從外表看,很多水果的外表都有迷惑性,比如西瓜,確實有些吃瓜老司機能分辨出哪些是皮薄瓤甜,然而就算是吃瓜老司機,也有可能秒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偶爾翻瓜幾次。

所以啊,可以把所有沒買到手的水果定性為薛定諤的狀態,不咬一口,很難能百分百確定口感的。

其實說到底,分辨公母也好,挑選水果也好,這些都是咱們大吃貨國獨有的特色。誰讓咱們愛吃,會吃,好吃呢,你看外國人,日子過得糙,他們就不懂這些技能。

記得當年在英國的 Sainsbury’s 挑西瓜,我習慣性的拍了拍瓜聽聽聲音,結果引起了邊上倆買菜英國老太的注意,她倆看我在西瓜堆裡左拍拍右拍拍上聽聽下聽聽,那眼神是充滿好奇,好像在說:


時說新語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看到題目我不自覺的看了看我的手指,發現我左手小指指甲蓋比右手指甲蓋大,我現在才發現,我左手小指竟然是母的!天哪,在我這個大男人身上發現了母的東西!

西瓜是雌雄同體,不分公母。看官們哪,咱們吃的西瓜是西瓜的子房壁,是不是又漲姿勢了?還有更漲姿勢的,我們吃的橘子瓣是果皮,裡面一絲一絲的味道可口的其實是果皮毛!

回到正題,什麼樣的西瓜才是好吃的西瓜。

一拍,大家跟我一起來,舉起自己的右手,拍拍自己的胸口,聽到聲音了嗎?如果拍在西瓜上面也是這個聲音,那就證明這個西瓜不熟。然後拍拍自己的肩膀,聽到這個聲音了嗎?排在西瓜上也是這個聲音的話,就是剛剛好的西瓜。最後拍拍自己的肚子,聽到聲音了嗎?這個聲音證明西瓜過熟了。

二看,吃瓜當然要吃新鮮的、甜的,我們首先看瓜蒂,失水較多的肯定是放置時間較長的,如果瓜蒂上面帶著一節藤蔓,綠油油的,肯定是從田裡剛摘下來的,這樣的西瓜酒放心吃,新鮮、水嫩。其次來看西瓜肚臍,肚臍大的果皮就厚,肚臍小的果皮就薄,厚的容易保存,薄的果肉就多,看個人口味吧。再次看西瓜形狀,奇形怪狀的,也就是在發育過程中被蟲子叮的,肯定是長的不圓不對稱的,建議選擇圓的、對稱的下口才好。

三掂,有人拿起西瓜,這個西瓜這麼大,怎麼感覺這麼輕,這時候要注意了,要嗎是放時間長了,要嗎是在生長中水分養分供養不足,造成空心了,口感肯定不是太好,拿起西瓜壓手,這樣的西瓜水分多、爽口。

西瓜不分公母,分公母的是我們看西瓜的眼光。

以上來自科學興農。


科學興農


哈哈哈其實我認為西瓜不分公母,只分甜與不甜、好吃與否。怎麼區分“公母西瓜”呢?我自以為母西瓜是那種比較好看的,具體看下面吧!

1、看顏色 底面發黃的是熟瓜;表面有茸毛、色澤暗淡,花斑或紋路不清的,是不熟的瓜。挑瓜最好挑青綠色,不要霧霧白白的。

2、聽聲音 用手指彈瓜,聽到“嘭嘭”聲的,是熟瓜;聽到“噹噹”聲的,還不夠成熟;聽到“噗噗”聲的,是過熟的瓜。

3、看圈圈 臍橙有臍眼,瓜底有瓜臍,是個小黑圈。臍眼並不是越大越好,其實小一點比較好,畢竟母西瓜也愛美,皮也薄。

4、看紋路 爸爸挑西瓜經驗之談就是要挑紋路清晰的,是不是因為母西瓜愛美吶~


懂半個球


夏天就該是大口吃瓜的季節,但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吃瓜“禁忌”,比如說多吃西瓜會發胖、經期不能吃西瓜、西瓜太甜可能是注射了甜味劑……但這些說法可信嗎?我們還能不能放心吃西瓜了?

挑西瓜要看公母?

有人說,挑西瓜要看公母,“肚臍”大的是母的,小的是公的,母的才好吃。

事實上,西瓜並沒有生物學意義上的公母。這些所謂的“肚臍”是脫落的花器官在果實上留下的永久疤痕。之所以出現“肚臍”大小不同的情況,是因為不同的西瓜果實,其疤痕下方的果皮發育速度不同。而且,也沒有根據“肚臍”大小來區分公母的判斷標準。另外,沒有證據表明西瓜“肚臍”大小與甜度有關。

因此,這種挑西瓜看公母、判斷甜度的做法是不靠譜的。

多吃西瓜真的會發胖嗎?

其實,西瓜中大部分(起碼90%以上)都是水,含糖量不高,熱量也比較低,每100克西瓜的熱量僅為30千卡左右,與草莓、楊梅、楊桃差不多,比不上香蕉、蘋果、梨等常見水果。

一個六七斤重中等大小的西瓜,切出1/4,按含1斤果肉來算,熱量為150千卡左右,差不多是半碗米飯(200克/碗)的熱量。

如此看來,吃西瓜似乎不那麼容易發胖,但是,如果你胃口夠大,一次性能吃上大半個甚至一整個,多吃會胖也不奇怪。

女性經期不能吃西瓜嗎?

傳聞西瓜性寒涼,女性經期不能吃。

關於“寒涼”,是古人憑經驗的一種總結,在現代醫學中並沒有這個說法。的確有些人吃完西瓜會出現腹瀉、腹脹等不適,但往往是由於吃了不衛生(比如切開後保存不當、刀子被汙染)的西瓜,或者大量吃冰鎮西瓜後發生胃腸痙攣,以及自身胃腸功能不佳等方面的原因引起。

事實上,只要女性在經期沒有出現什麼不舒服的症狀,那麼適當吃點西瓜並無大礙。當然,如果女性經期本身就出現了痛經、腹瀉等不適,那就不建議吃西瓜了,特別是冰鎮過的西瓜。

西瓜太甜,可能是注射了甜味劑?

每年一到西瓜上市的時候,就會流傳關於“西瓜太甜,是因為注射了甜味劑”的說法。

其實,你說給西瓜注射甜味劑,也要考慮可行性和必要性啊。首先,用注射器給西瓜打針是門技術活,一不小心西瓜就裂開了,就算不裂開,甜味劑均勻擴散到整個西瓜也是非常緩慢的。而且,無端端給西瓜開個小孔,西瓜也容易壞掉,真要這樣做,是否有點得不償失?

事實上,西瓜甜不甜除了跟遺傳因素有關外,還受到環境條件(如光照、溫差)和田間管理措施(如施肥情況)等的影響。

西瓜:這年頭,做個西瓜真難!甜不甜都會被人怪!

西瓜保存不能用保鮮膜,不然更容易滋生細菌?

有時候,一個大西瓜吃不完,我們就會用保鮮膜先封起來。可是,聽說有人做過實驗,發現西瓜保存不能用保鮮膜,不然更容易滋生細菌,而且甚至傳說有人就因為吃覆蓋保鮮膜的西瓜險些喪命。

其實,這個實驗本身就是不嚴謹的,例如,沒法排除保鮮膜、操作人員的手、刀子以及砧板本身是否已受到細菌汙染。事實上,把西瓜放入冰箱冷藏前,先用保鮮膜封好,可以起到防止食物之間交叉汙染的作用。

至於“吃覆蓋保鮮膜的西瓜險些喪命”的事件,只能說得出這樣的因果關係有些草率。因為無法排除中毒是否由於其他原因導致,比方說,這個人是否身體有其他疾病?根本不適應吃冷藏過的東西?甚至西瓜已經發生了變質?

所以,一般來說,只要能保證西瓜本身沒變質,保鮮膜沒有受到汙染,手、刀子以及砧板也都是乾淨的,那麼,用保鮮膜保存西瓜是沒問題的。如果不放心,可以用消毒過的保鮮盒來裝西瓜,然後放入冰箱中冷藏。

1.楊月欣,王光亞,潘興昌.中國食物成分表 第2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呂慶革,吳桂華,王道革等.西瓜增甜技術措施.《現代化農業》 , 2002 (2) :21-21

3.顧有容.挑水果看公母,靠譜嗎?果殼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