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禁火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至今已有超過2600年的歷史。寒食節是夏曆冬至後105天,清明節前一二日。逢寒食節當日要禁菸火,只吃冷食,因此而得名,也是我國唯一一個以飲食習俗命名的節日。同時寒食節也是祭祀先祖的日子,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兩千餘年來,在後世的發展中又逐漸增加了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

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其實是沿襲了遠古時期的改火舊習。華夏大地每到初春,大部分地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雷電的到來也易引起山火。所以遠古時期的人們,要在這個季節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在禁火的這段時間裡,人們會準備出足夠的熟食用以度日,但是因為禁火而無法加熱,只能“寒食”,故而便有了“寒食節”。不過據史籍記載,寒食節的起源,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而定。

寒食節的由來!

晉文公重耳乃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是當他還是晉國公子的時候,卻深受“驪姬之亂”的迫害。公元前672年,晉獻公娶狐姬,次年生下重耳。 重耳自幼聰慧好學,同時喜好結交士人,十七歲時就有五個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朋友: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晉獻公十八年(前659年),十分受寵的驪姬預謀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做太子,為了掃清障礙,她先是設計陷害、逼死了太子申生,之後又開始誣陷另外兩位公子重耳和夷吾。得知消息的二位公子先後逃走,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晉獻公二十二年(前655年),晉獻公因兩位公子的不辭而別而大怒,認定他們有陰謀,於是就派公使勃鞮去討伐蒲城。在追擊中,重耳翻牆逃走,勃鞮追上他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逃到了母親的故國翟國,從此踏上了長達十九年的流亡之路。

寒食節的由來!

在重耳最為落魄的這些日子裡,有位大臣叫做介子推,他對重耳忠心耿耿,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在一次逃亡的路上,有個隨從偷走了資糧,重耳飢餓難耐,幾乎昏厥,介子推躲到山溝裡,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得知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後來,重耳勵精圖治,終於成為一代名君,便是與齊桓公併成為“齊桓晉文”的先秦五霸之一“晉文公”。但是重耳並未兌現當初的諾言,因為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對介子推沒有任何封賞。對此,介子推沒有像其他人一樣主動請賞,他說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替那些通過各種手段請賞的人感到恥辱,也很氣憤,於是隱居去了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介子推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但是有位鄰居為介子推感到不平,夜裡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重耳親自去請,但是茫茫大山,找個人談何容易?何況介子推故意躲著不見,堅決不出山,為了迫使介子推出山相見,也不知道誰出了個餿主意,讓晉文公下令三面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可是熊熊火光中,卻並未見到介子推的身影,等火熄滅了,人們才發現,介子推竟然與老母抱樹而死。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慟哭失聲,為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的由來!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歷法在經過一位清初順治、康熙年間的洋大臣、德國人湯若望的研究之後,認為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於是進行了改革。在湯若望改革曆法以前,寒食節是定在清明的兩日之前;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前一日。因為是冬至後的105天,所以寒食節還有“一百五”、“百五節”等別稱,歷朝歷代,無數文人留下過關於寒食節的作品,以及對介子推的讚頌。2600多年過去了,發生在山西的歷史故事早已被人們熟知,寒食節“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被全國所接受並一直流傳下來。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歷史長河,不過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卻是千年如一的。

寒食節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