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清明時節,你可曾留意過它身邊的“寒食節”?

每逢清明時節,你可曾留意過它身邊的“寒食節”?

清明節

每逢清明時節,你可曾留意過它身邊的“寒食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一般是在公曆4月5日前後,節期很長,一說是十日前八日後,另一說是十日前十日後,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寒食節

每逢清明時節,你可曾留意過它身邊的“寒食節”?

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指農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兩日。適時禁菸火,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據史籍記載,寒食節起源於春秋時期,晉文公弄巧成拙放火將忠義之臣介子推母子燒死於山中,悔恨悲慟不已。後從樹洞裡發現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詔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二者的原始區別

每逢清明時節,你可曾留意過它身邊的“寒食節”?

如今,有些人把寒食與清明混為一談,或只知清明不知寒食。其實清明是農耕節氣,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寒食是一個民俗節日,二者本就不同。

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但因二者在時間上相距一兩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並稱的說法。

二者的融合發展

每逢清明時節,你可曾留意過它身邊的“寒食節”?

至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不僅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盪鞦韆等,也都被清明節吸收了。後來,清明節還兼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踏青、祓禊等內容。

至此,清明節終於在宋元時期形成了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