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隱私的悖論」,怎麼破?

在Facebook發生了用戶數據洩露事件之後,輿論再度掀起了關於數據使用與用戶隱私如何平衡的討論。科技專欄作者弗雷德裡克•費洛克斯(Frederic Filloux)寫文章說,當用戶有了隱私意識時,不管是平臺還是監管部門,都要面臨著一種“隱私的悖論”問題。就是說,一方面,人們希望保護自己的隱私,另一方面,人們從消費服務中獲得的便利與好處,涉及到用戶個人隱私數據,都是更多數據優化的結果。只有數據越多,優化效果才會越。

觀點|“隱私的悖論”,怎麼破?

首先,處理隱私的悖論是很複雜的,弗雷德裡克用自己的行車記錄儀舉例說,行車記錄儀給他帶來的好處是,可以很精準地收集他的駕駛數據,並且指導他的駕駛行為,還能更好地幫他導航。但是,他的駕駛習慣和個人信息經過處理之後,成了對保險公司來說非常有價值的“檔案”,這將影響他將來購買車險的費用。

其次,弗雷德裡克認為,隨著人們對隱私保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大平臺蒐集到的數據會越來越多,大公司會變得“大而不倒”。早在2013年,弗雷德裡克就在《隱私監管和市場架構》這篇文章中,提到了隱私監管對小公司的負面影響:監管要求平臺對用戶數據的收集更小心翼翼,這個過程中雙方產生的交易成本會讓大多數人放棄掉小平臺。

最後,數據的使用過程會帶來信息不對稱。弗雷德裡克說,雖然人們知道自己想要獲得服務,就要交出一部分數據,但這裡面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也就是說,你不知道平臺為什麼要收集這類數據,以及這些數據會用在哪裡,平臺也往往不會在後續使用中通知你。

總之,弗雷德裡克認為,隱私的問題不是光靠打擊科技巨頭就能解決的,它涉及了集體行為、心理學、市場營銷和計算機科學,需要各方共同參與。監管機構在處理問題時,也要把這些要素考慮進去。

大數據處理信息服務商金盛網聚WJFabric認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希望得到精準的服務就需要提供一定的個人信息,這樣一種交換的意識正在用戶的頭腦中逐步形成。但在實際過程中,由於可行的行業規範尚未建立,因此出現監管缺位,隱私洩露等社會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則需服務提供端與客戶端各自提升自身的能力:對於掌握用戶數據的大公司來講,一方面應持續發力保護用戶的隱私數據,另一方面在使用數據進而與用戶交互時應注意方法,例如交互的頻次、時間及時長,同時對於所採集數據的使用情況進行信息共享,以更友好的態度接受用戶的意見與建議;對於用戶來講,由於風險變化層出不窮,因此持續提升個人辨別力,保障自己的人身及財產安全成為一門永不結業的課程。另外,用戶應以寬容之心看待機構對於數據的使用。未來,所有行業都離不開數據,自己從事的工作也難免會涉及到客戶數據的使用。因此,在由數據構成的生活環境中,培養正確的數據觀將成為一種基本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