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看似不经意的一笔,遂成经典,后人的模仿,都成东施效颦

“左手《破阵子》,右手《西江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老师这样评价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确如此,虽然辛弃疾很多作品给人留下的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铮铮铁骨,钢铁硬汉形象,好像辛弃疾是个不解风情,不懂生活的人。但是,恰恰相反,辛弃疾同时又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他向往“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画面,他喜欢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仅如此,他还有“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的销魂情意。不错,他的确是一个钢铁硬汉,但这个钢铁硬汉身上却不乏侠骨柔情。它既是战场上的英雄,又是生活中的暖男;他渴望驰骋疆场,他也向往温馨祥和的农村生活。他的一首《鹧鸪天》就是佐证。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看似不经意的一笔,遂成经典,后人的模仿,都成东施效颦

陌上柔桑破嫩芽

这首词大意是: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只乌鸦。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这是一首歌咏江南农村美好景色的词,上阕写近景,下阕写远景,借景抒情,流露出词人厌弃城市繁华,热爱乡野生活的情趣。词人在熟悉农村生活的基础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清新、美丽的山乡风景画,反映了他陶醉于农村优美景色的心情。这首词画面优美,情致盎然,意蕴深厚。

辛弃疾看似不经意的一笔,遂成经典,后人的模仿,都成东施效颦

东邻蚕种已生些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上阕头二句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句中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破包出芽。“破”字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平岗细草鸣黄犊 ”“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斜日寒林点暮鸦”中用了一个动词“点”字,使本可能构成萧索情调的画面发生了变化,增加了活力,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灵动的水墨画。

再美的景缺少了人的活动,也就缺乏了生气,缺少了情调。这首词的下半片首先就来解决这一问题。“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词人首先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让整个画面生意盎然。

辛弃疾看似不经意的一笔,遂成经典,后人的模仿,都成东施效颦

平冈细草鸣黄犊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它既像在写景,又像在议论。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如果只从前面内容看,这首词的情调是很愉快的。但词人是一位忠义之士,此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北方敌国虎视眈眈,节节进逼。他想图恢复,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聩无能,苟且偷安之辈,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构成了他词作的基本情调。这首词最后也发出了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词人这一看似不经意的感慨之笔曾让多少名家模仿,却无人能得其真谛。清人陈廷焯《词则》说:“城中”二语,有多少感慨。信笔写去,格调自苍劲,意味自深厚,有不可强而致者,放翁、改之、竹山学之,已成效颦,何论余子。

辛弃疾看似不经意的一笔,遂成经典,后人的模仿,都成东施效颦

城中桃李愁风雨

从整首词看来,词人用了反衬手法。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就更显得悲苦。但是辛弃疾从来没有完全失望,词中“春在溪头荠菜花”又让人看到了希望。这希望是由词人在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内心的共鸣。

辛弃疾看似不经意的一笔,遂成经典,后人的模仿,都成东施效颦

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首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像是随意下笔,却自然融合成一幅主次分明、远近有致、动静相生、有声有色、情致盎然、意蕴深厚的田园早春图,反映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非同凡响的创作功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