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劃分爲1市1區5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1區5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1區5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1區5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

宣城,古稱宛陵、宣州, 地處安徽省東南部,東臨浙江省杭州、湖州,南倚黃山,西和西北與池州市、蕪湖市毗鄰,北和東北與馬鞍山及江蘇省南京、常州、無錫接壤,處在滬寧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線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一翼,是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的前沿陣地,皖蘇浙交匯區域中心城市,東南沿海溝通內地的重要通道。

敬亭山、柏梘山、水西山、龍鬚山四山峰巒疊翠;青弋江、水陽江兩水相依。宣城地處江南,楚頭宣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說。自西漢設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宣城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中國鱷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南吳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魚米之鄉。

宣城文化底蘊深厚,自西漢時起就一直是江東大郡,晉永嘉年間,首開文化昌盛之風,歷經六朝, 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文化發展,其文脈源遠流長。

安徽省劃分為1市1區5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1區5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1區5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

歷史沿革

宣州春秋時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於斯。[1]

秦初正式置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丹陽郡郡治設在宛陵,今宣州區。

晉太康二年(281年),析丹陽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

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

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複稱宣州。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改為寧國府。

元代為寧國路所在地。

明、清為寧國府所在地。

民國三年(1914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蕪湖道。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宣城先後屬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區。

解放後,1949年5月成立宣城專區。

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併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71年改稱蕪湖地區。

安徽省劃分為1市1區5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1區5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1區5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1區5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1區5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1區5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1區5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1區5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

安徽省劃分為1市1區5縣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之稱

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

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

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縣級宣州市,並同時設立了宣城地區。

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

2000年12月,正式撤縣級宣州市設宣州區。2001年2月正式掛牌成立。


截至2015年宣城轄宣州區1個市轄區和郎溪、廣德、涇縣、績溪、旌德5個縣,代管寧國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24個鄉,57 個鎮,14個街道辦事處,730 個村,156 個社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