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炯:讀書有啥好,老子要當兵

楊炯:讀書有啥好,老子要當兵

老叫獸:東方版阿拉燈神燈降臨。

小石君:怎麼混都是圖書管理員。

在唐詩的歷史上,

有一個人曾留下過一聲著名的大吼。

那一年,大唐邊境動亂,

朝廷派大隊兵馬列隊踏上征程,

暴雪褪去了軍旗上面的色彩,

狂風中夾在十萬火急的鼓聲,

這時,送行的一人大吼到:我想當連長!

這一聲,

打響了大唐邊塞詩的第一槍;

這一聲,

來自他的五言律詩傑作《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 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 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 勝作一書生。

要當百夫長,可不就是我想當連長麼?

可能你有些好奇:這個想當連長的楊同學,到底是唐朝哪一支部隊的?是羽林軍?還是邊戍軍的?

答曰:他是圖書管理員。

然而,

楊同學雖然是一個資深文案狗,

卻有著一顆不安分的心。

人家是一個集家國情懷和文學成就於一身的美男子。

公元650年,

大唐帝國的新主人——高宗李治剛剛繼位。

而那一年,

華山腳下楊氏的府宅中,

一位熟睡中的準父親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他夢到一盞恍恍惚惚的天燈落到了自己家的院子裡,當他準備去撿起油燈時,卻被其燙了手,同時一下醒了過來。

第二天,

他的妻子便生下了一個男孩子。

因為這個夢,所以孩子被起名為炯。

雖然被叫做炯,但小楊的人生並不囧。

楊炯是個天才。

當然這是一句多餘的話,

“唐初四傑”裡沒有一個不是天才的。

但小楊炯真的不一樣,

人家是國家認定的天才。

楊炯五歲熟背《孝經》,

七歲記熟《論語》,

九歲時獲得“神童舉”及第出身。

唐代的神童可不是亂叫的,

國家法律有明確規定:“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卷誦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

於是楊炯才十歲,

就成功上崗:待制弘文館。

弘文館類似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

負責收藏和修復整理書籍。

而“待制”則是指等待詔命的官員,

相當於虛職,月月領薪而已,

無官階品級。

楊炯說白了就是暫定的圖書管理員,

也等於是到高級藏書室兼教研室進修。

然而小楊這一進修就是整整十六年,

人生的三分之一就此過去了。

小楊開始發囧了,

他創作了《青苔賦》和《幽蘭賦》,

抒發表達自己渴望成就,

卻懷才不遇的情志。

一路熬到到三十二歲,

楊炯總算迎來了事業的春天。

唐永隆二年,

在中書侍郎薛元超的推薦下,

楊炯成為崇文館學士。

第二年,

楊炯進一步被擢為太子李顯的詹事司直,

掌太子東宮庶務。

其實崇文館和原來的弘文館類似,

還是個圖書館。

但崇文館是太子讀書處,

因此是皇家圖書館,這就不一樣了。

而楊炯更是直接負責太子東宮的隨從和兵卒管理,

雖為七品,但職責重大,

屬太子嫡系人馬。

從九品末僚一躍而成為前途無量的太子黨,

同時將會是下一朝的股肱之臣,

這是一次仕途飛躍,楊炯終於熬出頭了。

當然發跡之後,應酬也就多了,

求文者絡繹不絕。

但楊炯發囧的經歷讓他變得文筆悲苦抑鬱,

因此大家家裡一死人,

什麼神道碑、墓誌、行狀、祭文等,

都來找楊炯。

小楊很無奈,但也只好下筆。

老叫獸:唐初四傑。

小石君:唐初四劫。

671年,

唐朝舉行國家典選,

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在長安會面。

唐初四劫這次被排了個名:王楊盧駱。

據《舊唐書》載,

排在第二位的楊寶寶說了一句:“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有人據此說:這是楊炯看不起王勃,排在王后,表示不服氣。

但這本是一句很謙虛的話,

人家楊炯的意思是:慚愧自己徒有其名的排在盧照鄰前面,對於自己不好好學習不如人家王勃而感到羞恥。

實際上,楊炯與王勃的關係很好。

王勃吃官司被逐出京城時,

楊炯入蜀去探望過他;

王勃被貶回家鄉後,楊炯又登門拜訪;

而王勃死後,楊炯還專門為其文集作序。

不離不棄,從生到死,

這簡直就是好基友的典範啊!

其實對於看不上的人,

哪怕是同事、同僚,

楊炯是一點面子也不給的,

比如:他曾經對自己鄙視的同僚直接打臉,管人家叫“麒麟楦”。

旁人問他:“什麼叫麒麟楦?”

楊炯:“戲裡的麒麟沒見過嗎?說起來是麒麟,其實是找頭驢子,刻畫修飾一下,上去演麒麟。脫了馬甲,還是一頭驢子。”

他還覺得這話不過癮,又補了刀:“那些個沒有德行學識的傢伙,成天披著朱紫色的朝服洋洋得意,這和驢身覆蓋麒麟皮,又有什麼區別呢?”

同事:好你個楊炯,我記住你了!

話說四傑都熱情滿滿地來參加朝廷選秀,可結果全都悲催落選了。

據說當時後臺的評委——大唐組織部的兩位副部長碰頭了。

其中的裴部長給出了結論:“我看這四個人啊,做事浮躁淺露,太愛出風頭。除了其中那個楊什麼來著……哦,楊炯,以後培養培養,說不定能當個縣長。其餘三個人,多半不得好死啊。”

一語成箴,

“四傑”後來確實命運多舛。

671年這一次短暫的相聚之後,

“四傑”的人生命運開始呈現出一種雪崩般的倒栽蔥式跌落。

駱賓王年紀漸長,

又因愛給領導提建議,

觸怒了武則天,

就被小人趁機誣陷,

以貪贓的罪名關了號子。

放出來之後,

駱老師變成了一個徹底的老憤青。

他正滿肚子怨氣之時,

恰好趕上揚州有夥人要造武則天的反,

領頭人叫徐敬業,

是唐朝開國功臣徐懋功的孫子。

他向駱賓王發出了號召:來吧,老駱,我們的創業團隊需要你。

駱賓王一拍大腿就報名入股了。

眾所周知,

凡是起兵造反,都需要一篇響亮的檄文。

大家的目光都不約而同落在駱賓王的身上:咱們這個創業團隊就數你最能寫,你來吧。

駱賓王也毫不推辭,揮筆落紙,寫了一篇檄文,叫作《討武曌檄》。

文章寫完,

大家一看,集體陷入了沉默之中。

過了半晌,

才有人抬起頭來說:老駱,你這是要紅啊。

結果駱賓王的這篇《討武曌檄》一問世就瘋狂刷屏,連武則天都神往不已。

但這場造反行動堅持了多久呢?

只有兩個月。

起義失敗,

駱賓王和其他成員集體投水自殺。

後來,眾所周知的,

王勃寫完《滕王閣》溺水而亡,

接著盧照鄰也因病投水自殺。

“三賢同歸一水”,初唐四傑只剩楊炯了。

而就是這場叛亂,也把楊炯害慘了。

楊炯有個致命的弱點,

就是家裡成分不好。

在大唐盛世,

有那麼一個姓氏,

讓李家皇帝一直心懷芥蒂,這就是楊姓。

因為前朝是楊家的,

所以無論是唐高宗李治,還是武則天,

都對楊氏人員重點打壓。

楊炯有個堂哥,名叫楊神讓,

被武則天一路打壓的走投無路,

最後跟著徐敬業起了兵。

這時正在詹事府當處長的楊炯,

忽然接到了晴天霹靂般的通知:“楊炯!你弟弟造了反,你已經是逆賊的家屬了!”

於是,

就地躺槍的楊炯從此被清理出了詹事府,

貶到四川,一落千丈。

老叫獸:再不下雨。

小石君:我死給你看。

公元690年,

已經年過半百的楊炯終於秩滿回到洛陽。

武則天詔楊炯與宋之問任職習藝館,

教習官人書算,這還是個閒職。

但楊炯不久又一次被外調,

做了盈川縣令。

官場沉浮一生,

本無所政績的楊炯,

其仕途的輝煌卻就於最後的盈川縣令任上。

楊炯到任後愛民如子,恪盡職守。

據說每年他的巡視之處,莊稼都會豐收,

從這種傳說可見可見楊炯多得民心。

最後楊炯的死,也被傳為美談。

公元695年,

盈川大旱,楊炯心急如焚。

當年農曆七月初九,

楊炯仰天長嘆:“吾無力救百姓於水火,枉哉焉!”

於是他為求甘霖,自作犧牲,

縱身跳入盈川潭,以身殉職。

頃刻,

電閃雷鳴,暴雨如注。

盈川百姓感其恩澤,

為其建祠塑像,祭拜至今。

從那時起,

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一,

盈川民間都會發起“楊炯出巡”的祭祀儀式,代代延續。

對特定人物的祭祀儀式,

絕無僅有,獨樹一幟。

2007年,“楊炯出巡”成為浙江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他本是神燈轉世;

他本是唐朝最偉大的圖書管理員;

他死後被尊為城隍爺,香火千年延續;

他的一個行為,在2007成為非遺;

“日下無雙,風流第一” ,

他就是大唐第一邊塞詩人——楊炯。

楊炯,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家族排行第七,後世稱為楊盈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