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外贸,一些县域产品选择通过沿海企业代理出口

不懂外贸,一些县域产品选择通过沿海企业代理出口

上周,得知全市2018外贸政策和业务培训班开课,株洲县一家日用消费品企业负责人立即报了名,“之前以为做外贸难,我们在这方面,是吃过亏的。”该负责人说。

记者从多部门获悉,随着我市开放型经济的加速提质,一些隐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比如企业缺少外贸经验、自主品牌占比不高、外贸功能性服务平台未完全显效等,种种这些,在县域进出口企业问题尤为明显。

当前,我市的县域外贸经济情况如何?还可以做些什么进一步提质?记者对此进行走访。

困境:不懂外贸,县域企业产品借沿海企业出口

上周五,2018外贸政策和业务培训班三天的免费培训课结业。培训由市商务和粮食局、株洲海关主办,近300名人员参与,他们有的来自各县市区的进出口企业,有的来自各外贸服务平台。

株洲县一家日用消费品企业负责人也前来听课,全程做笔记。该负责人说,此前由于缺少外贸经验,也没想过找部门单位咨询,他们误以为出口及退税流程繁琐,一直由沿海进出口公司代办,每次按一定比例给予对方手续费,给企业又增添了成本负担。

“这类因为信息不畅,转而通过到外省报关、内贸转外贸等方式间接出口的企业,在我市并不止一家,县域进出口企业尤其突出。”市商务和粮食局外贸科相关负责人说,因为有些企业没在株洲海关注册,而是选择由在沿海省份海关注册的企业代理出口,不管是业务还是贸易统计,都未纳入株洲的份额,也就从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市的进出口业绩流失。

数据显示,去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148.2亿元,较上年同期提高58.3%。但细看,外贸在全市经济总量的占比只有5.9%(去年全市GDP为2512.5亿元),远低于全国32.7%的水平。

通过培训等方式,破解当前困局,是我市的初衷之一。

现状:有名的醴陵日用陶瓷,半数竟靠贴牌出口

除了缺经验,更多企业还缺“品牌”。

一份来自市商务和粮食局的调研报告显示,在五县市中,去年我市外贸额过1亿美元的只有醴陵市,较低的茶陵县、攸县则只有几百万美元。

究其原因,缺少品牌,靠出口数量甚至出口退税补贴获得微薄利润,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全国出口产品自有品牌占比不到10%;2012年,全国拥有自有品牌的外贸企业约占外贸企业总数的20%,自有品牌产品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的11%,自有品牌出口占比仍然有限,以贴牌、代工方式出口的仍然居多。

在我市,这一问题同样严重。作为国内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和出口基地,株洲市硬质合金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就坦言,本地的不少产品还在低端徘徊,同质化问题突出;而醴陵的日用陶瓷产品,也有半数为贴牌出口,价格低,与国际知名品牌陶瓷产品售价悬殊。

“一旦出现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劳动等成本上升,这类缺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就容易在行业中出局。”市商务和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说。

突围:做强县域外贸,是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吗?

“做强县域外贸经济,有望提升为我市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也是利好。”上述相关负责人认为,而对于企业来说,要做进出口,从体制、人才、产品等方面,都需要“开放”起来。

做大做强对外开放,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我市已经在行动。

除了持续开展各类免费进出口贸易培训,今年,我市已经启动全市开放发展攻坚行动。其中,醴陵市为主的南四县将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两个增长极之一,进行重点培育。

更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也在加速构建。目前,我市B保物流中心已封关运营,正在进一步盘活周边资源,计划年内在附近建一个进出口商品交易展示中心;同时,“湘欧快线”也有望在年内延伸至我市,为我市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合力。

市场面前,企业也在主动发力,努力实现产品差异化,提升竞争力。前不久结束的123届广交会二期,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的5000余件产品,9成为今年新品,其首创的高温色釉与传统釉下相结合的五彩工艺产品,就当场获得了新订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