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更加積極財政政策應對經濟壓力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雖然保持了穩中向好的態勢,上半年GDP增速達到6.8%,但在內需增長放緩和國際貿易爭端等因素疊加影響下,社會大眾普遍覺得未來經濟可能會面臨一定的壓力,中小企業則多認為未來盈利增長空間有限。

一直以來,當經濟面臨困境時,財政金融政策都會派上用場,這次也不例外。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主要部署瞭如何更好發揮財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擴內需調結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眾所周知,近幾年貨幣政策的邊際效用一直遞減,應對實體經濟結構問題未必全面有效,且過度倚重導致的結果可能是新一輪的資產泡沫。因此,面對中國經濟目前遇到的諸多困難,應該以財政政策為主,多從財政政策方面思考。

從財政部此前發佈的2018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來看,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4331億元,同比增長10.6%,其中稅收收入91629億元,同比增長14.4%,均遠遠超過GDP增速。業內人士多認為,稅收收入大幅增長主要是稅收徵管加強的原因,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財政政策迴旋空間不小。

降低企業負擔無疑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中之重。為了增強企業經營活力,減稅降費可以說是第一要務,決策層對減稅降費的重視從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可見一斑,過去5年至少有33次議題涉及,累計取消、免徵、停徵和減徵1368項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僅全面推行“營改增”一項,2017年即減稅9186億元。從今年上半年稅收收入數據來看,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消費稅增幅均在兩位數以上,未來仍有下降空間。

而且,未來減稅降費應大力向小微企業傾斜,此前一輪輪減稅降費主要是大中型企業受益,小微企業受到徵管技術加強影響的對沖,感受不甚明顯。小微企業是就業、經濟活力乃至創新的重要市場主體,需要通過減負釋放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企業負擔偏重還緣於社保費率較高。目前企業在給員工發放工資時,還需承擔40%左右的養老、醫療保險等方面支出,在經濟出現下行壓力時,無疑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多年來一直有業內人士呼籲將企業繳納20%以上的養老支出降低到10%左右,不過未能得到積極回應。

當然,持續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近年也成為了施政方向。今年5月起,人社部、財政部要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超過19%的省份將比例降至19%。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投資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量同比下降4500.62億元,降幅約24%,且主要是置換債券或再融資債券,如今年1~5月新增債券佔比僅1.95%。此時,通過調整財政政策,適當增加地方債發行,尤其是新增債券發行,對於提升投資對經濟的拉動頗為重要。

此外,無論是政府本身的隱性債務,還是高槓杆的國有企業,財政體制缺陷都是重要原因。因為中央地方財政關係一直沒有理順,地方政府融資出現“正門未開、後門難堵”,甚至催生中央財政兜底幻覺,導致“剛性兌付”和道德風險。因此,在不少地方政府收支缺口過大,特別是沒有穩定稅收來源的背景下,改革財政體制,理順央地財稅關係十分迫切。同時,為地方政府增加一個穩定的稅收收入來源,並取代土地財政帶來的負面影響,房地產稅可以適時開徵。

總之,面對當前中國經濟出現的問題,應該以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為輔。不論是通過減稅、降低社保費率降低企業負擔,還是適當放行地方債發放刺激投資、改革財政體制,都旨在恢復企業和民眾對經濟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