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交易所紛紛退出,日本數字貨幣發展進入「冷靜期」

6月28日,火幣和BigONE相繼發佈公告宣佈撤出日本。BigONE也將在7月30日屏蔽日本用戶登陸和交易。

知名交易所紛紛退出,日本數字貨幣發展進入“冷靜期”

短短半個月時間,“交易挖礦”模式在數字貨幣交易所中迅速躥紅。作為一個數字貨幣投資者,如果沒有參與過“交易挖礦”,那就彷彿是一個異類。但在日本,不要說“交易挖礦”,甚至就連傳統數字貨幣交易所也將紛紛撤出日本。

7月2日,火幣網宣佈將關閉在日本火幣網頁。就在不久前的6月28日,火幣和BigONE相繼“再次”發佈公告宣佈撤出日本。BigONE也將在7月30日屏蔽日本用戶登陸和交易。今年4月,全球第十大加密貨幣交易所Kraken也宣佈撤出日本市場。

去年,因為日本對數字貨幣的開放態度,多家交易所在交易所牌照的誘惑下,紛紛選擇“落戶”日本,也正因如此,日本作為曾經數字貨幣投資者的天堂,吸引了很多外國公司在該國創建區塊鏈和數字貨幣項目。

知名交易所紛紛退出,日本數字貨幣發展進入“冷靜期”

日本曾是在亞洲地區率先承認比特幣和法定貨幣具有同等效力的國家,僅去年就批准成立了11個數字貨幣交易所。

但如今,這些曾經擠破頭皮進入日本市場的交易所,又開始紛紛撤離,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業內人士認為,這與2018年初的那場數字貨幣交易所被盜事件不無關係。今年1月,日本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check價值近5.34億美元的NEM代幣被盜,受影響的用戶多達26萬。Coincheck損失已經超過幾年前Mt.Gox的損失。

由於Coincheck被盜事件被國內外媒體廣為宣傳,因此監管機構被迫應對相關問題。在交易所Coincheck遭到黑客攻擊後,監管機構加強了對相關業務的監管力度。

知名交易所紛紛退出,日本數字貨幣發展進入“冷靜期”

雖然Coincheck交易所則在3月中旬恢復運營,並向因黑客攻擊而遭受損失的用戶返還了4.3億美元。但對於日本監管機構來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此後的日本金融服務局專注於兩件事:調查交易所以防止再次遭到黑客攻擊,並打擊詐騙和非法首次代幣發行。他們確保交易所通過基本的安全措施管理客戶的資金,對內部控制不力的Coincheck等交易所提出了批評。

2018年2月,日本金融廳宣佈對32個加密貨幣交易所展開檢查,其中包括16家尚未獲得許可證的交易所。同月,該機構向一家未註冊就開展業務的澳門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發出了警告。3月8日,金融廳公佈了涉及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的7張罰單,要求兩家初始幣發行平臺FSHO和Bit Station關閉所有虛擬貨幣交易業務,並在同日宣佈日本四大財務局轄區內得140家加密貨幣平臺違規。就在6月18日,日本虛擬貨幣從業者協會(JVCEA)才剛剛公佈100多頁的自主規制準則。該準則一出,交易所面臨的負擔更重,也引起一部分交易所的不滿。

另外,為了保護日本當地企業的利益,大部分交易所牌照都由日本的大財團支撐的平臺獲得,外國的平臺很難獲得牌照。日本金融廳不斷收緊的政策,過度保護本國交易所的行為,極度限制了日本區塊鏈技術的發展。

知名交易所紛紛退出,日本數字貨幣發展進入“冷靜期”

日本是一個嚴謹的民族,可能正是因為嚴謹的性格,導致在過去的互聯網風口中,日本就錯過了多次機會。例如社交APP和移動支付。監管部門似乎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去年大力推動區塊鏈在日本的發展,但日本金融廳在Coincheck事件中吸取教訓太深刻,導致了區塊鏈的發展在日本幾乎停止,日本在區塊鏈上去年建立的先入者的優勢早已不再。

但也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日本的區塊鏈沒有泡沫,只有冷靜。日本的區塊鏈發展有序,發展的著力點在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以產生真正的商業價值。日本提供專業的平臺供消費者炒幣,同時日本的媒體也通過各種渠道告知消費者炒幣的風險。

蔡文勝曾說:“區塊鏈是人類有歷史以來最大的泡沫,但我們只能擁抱泡沫,不參與才是最大風險”。

但日本最大的虛擬貨幣交易所bitFlyer創始人加納裕三也曾說:“你並不知道自己是否處在泡沫中。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處於嚴重的泡沫中,但直到它破裂了我們才意識到這一點。”

知名交易所紛紛退出,日本數字貨幣發展進入“冷靜期”

對日本來講,日本人的嚴謹造就了日本的工業精神所代表的商業神話,但在最近幾年,商業神話似乎逐漸走下了“神壇”。曾經的互聯網風口日本沒有很好的把握住,下一次什麼樣的風口能為日本注入新的活力?可能也只有區塊鏈了。因此日本才會如此嚴謹。

但是反觀我國目前的現狀,新的玩法層出不窮,交易挖礦玩的火熱朝天。嚴厲的監管,穩紮穩打的發展,和層出不窮的新玩法,誰才是區塊鏈最好的發展方式?我們不得而知。

知名交易所紛紛退出,日本數字貨幣發展進入“冷靜期”

但是對於交易所來說,唯有利益,才是永恆的追求。因此,大批曾經擠破頭進入日本市場的交易所,如今對日本說:“再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