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旋覆花

旋覆花

旋復花,味鹹溫。

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

去五藏間寒熱,補中下氣。

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生川穀。

王好古《湯液本草》所言旋覆花,即今之菊科植物金沸草,並明確指出:仲景所用之旋覆代赭湯,胡洽所用之旋覆丸中之旋覆花,即是《神農本草經》所載之旋覆花,又名金沸草。李中梓《醫宗必讀》所言旋覆花,即《本經》所載金沸草,“去蒂培”應是去其花蒂和根,地上部位全草入藥。黃宮繡《本草求真》所言之旋覆花,為帶花全草入藥,且必須去掉花之蒂、蕊、殼用。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旋覆花

藥物解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收載:旋覆花,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歐亞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的乾燥頭狀花序。

旋覆花性微溫,味苦、辛、鹹。歸肺、脾、胃、大腸經。功能降氣,消痰,行水,止嘔。用於風寒咳嗽,痰飲蓄結,胸膈痞悶,咳喘痰多,嘔吐噯氣,心下痞硬。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收載:金沸草,為菊科植物條葉旋覆花Inula linariifolia Turcz. 或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的乾燥地上部分。

金沸草性溫,味苦、辛、鹹。歸肺、大腸經。功能降氣、消痰、行水。用於外感風寒、痰飲蓄結,咳喘痰多,胸膈痞滿等。

鑑別要點

旋覆花呈扁球形或類球形,直徑1~2cm。總苞由多數苞片組成,呈覆瓦狀排列,苞片披針形或條形,灰黃色,長4~11mm;總苞基部有時殘留花梗,苞片及花梗表面被白色茸毛,舌狀花1列,黃色,長約1cm,多捲曲,常脫落,先端3齒裂;管狀花多數,棕黃色,長約5mm,先端5齒裂;子房頂端有多數白色冠毛,長5~6mm。有的可見橢圓形小瘦果。體輕,易散碎。氣微,味微苦。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旋覆花

金沸草藥材

鑑別要點

莖呈圓柱形,上部分枝,長30~70cm,直徑0.2~0.5cm;表面綠褐色或棕褐色,疏被短柔毛,有多數細縱紋;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髓部中空。葉對生,葉條披針形至長圓形,長約5~10cm,寬約0.5~1cm,先端尖,葉基抱莖。葉全緣,邊緣反捲。葉背面被短柔毛。頭狀花序頂生,直徑0.5~1cm,冠毛白色,氣微,味微苦。

金沸草飲片

鑑別要點

飲片呈不規則的段,莖圓柱形,表面綠褐色至棕褐色,疏被短柔毛,有多數細縱紋。切面黃白色,髓部中空。葉多已破碎,冷水浸泡後展開,完整者先端尖,基部抱莖,葉全緣。頭狀花序,冠毛白色。氣微,味苦。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旋覆花

拓展閱讀

臨床用藥旋覆花品種

臨床用藥中,全國範圍內除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窄葉旋覆花Inula linariifolia Turcz外,還有以下同屬品種當金沸草入藥。

水朝陽草 (明·《滇南本草》、清·《植物名實圖考》)別稱:水朝陽旋覆花,又名水葵花Inula heliannnths-aquatica C.Y.Wu.ex Ling.本品在雲南、貴州、四川部分地區當金沸草應用。

湖北旋覆花 Inula hupehensis(Ling.)Ling.本品在湖北和西南部分省區當金沸草應用。其花序稱為旋覆花。

沙旋覆花 Inula salsoloides (Turca.)Ostenf.在甘肅等省區當金沸草應用。

臨床應用

注意事項

古代文獻所言旋覆花,係指金沸草全草入藥。近現代將頭狀花序和全草分別入藥,其頭狀花序稱謂旋覆花,全草入藥稱謂金沸草。是說:古代文獻旋覆花之性味功效,實際上係指代花全草之性味功效。

金沸草,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較常用中藥,別稱旋覆花、金沸花、六月菊等。學名:Inula japonica Thunb.和窄葉旋覆花(又名:線葉旋覆花)Inula linariifolia Turcz.

醫籍選論

旋覆花《本經》名金沸草,《爾雅》名盜庚,近道皆有……花名旋覆者,花圓而覆下也。草名金沸者,得水露之精,清肺金之熱沸也。又名盜庚者,開之時,盜竊庚金之氣也。氣味鹹溫,有小毒。蓋稟太陽之氣化。

夫太陽之氣,從胸脅以出入,故主治胸中結氣,脅下脹滿,太陽而覆冒於下,故治驚悸。太陽為諸陽主氣,氣化則水行,故除水。五臟如五運之在地,天氣旋覆於地中,則五臟之寒熱自去矣。去五臟間寒熱,故能補中。治結氣、脅滿、驚悸、除水,故能下氣也。

——清·張志聰《本草崇原》

旋覆花,味鹹,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行凝澀而斷血漏,滌瘀濁而下氣逆。

《金匱》旋覆花湯,旋覆花三兩,蔥白十四莖,新絳少許,煎,頓服。治婦人半產漏下。以肝脾陽虛,胎元失養,是以半產。血瘀不升,是以漏下。

旋覆行血脈之瘀,蔥白通經氣之滯,新絳止崩而除漏也。

《傷寒》旋覆代赭湯,旋覆花三兩,半夏半升,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五兩。治傷寒,汗吐下後,表證已解,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以土虛胃逆,礙甲木下行之路,胃口痞塞,濁氣不降。

參、甘、大棗,補其中脘,半夏,姜、赭,降其逆氣,旋覆花行其瘀濁也。

旋覆花通血脈而行瘀澀,能除漏滴,清氣道而下痰飲,善止噦噫。其諸主治,逐痰飲,止嘔逆,消滿結,軟痞硬,通血脈,消水腫。

——清·黃元御《長沙藥解》

祝按:張仲景所用旋覆花是為現今之金沸草。

味鹹溫……此以味為治,凡草木之味,鹹者絕少。鹹皆治下,鹹而能治上焦者尤少。惟此味鹹而治上,為上中二焦之藥。鹹能軟堅,故凡上中二焦凝滯堅結之疾,皆能除之。凡體輕氣芳之藥,往往能消之,疾無不因鬱遏而成。《內經》雲:火鬱則發之。輕芬之體能發散,故寒熱除也。

—— 清·徐大椿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來源:本文選自《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從形味性效到臨床(3)》,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主編:祝之友。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