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藝術家 | 徐家康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個人簡介 徐家康,淨心齋主,畫家。1965年出生於南京市。自幼喜書愛畫,大學學的是文學,後拜程大利先生為師,遊學於中國國家畫院、榮寶齋畫院之程大利山水畫工作室。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中文系訪問學者(97—98年,導師謝冕),中國山水畫協會會員,中國山水畫創作院畫家,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連雲港市美術家協會顧問,煙臺南山學院•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多幅作品被中國國家畫院,以及深圳、蘇州、山東青州等地的美術館和畫廊收藏。作品入選首屆“江蘇美術獎”;第三屆徐悲鴻獎全國中國畫展(江蘇省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成立十週年邀請展(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兩岸四地華人書畫精品展”(香港中央圖書館)等各類畫展。個人畫展“千秋筆墨——徐家康山水畫展”(第一回,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第二回,北京琉璃廠大千畫廊美術館)、(第三回,北京現代收藏藝術館);著手為春——徐家康山水畫展(蘇州龍寶齋)等。央視書畫頻道,蒐藏網等都有視頻報道。 作品發表 自1988年起在《美術》、《中國文化報》、《江蘇畫刊》、《美術報》、《美苑》、《丹青》、《中國書畫報》、《美術市場報》、《中國美術市場報》、《書法報》、《書法導報》、《文藝報》、《公關世界》、《南方週末》、《電影藝術》等核心報刊發表美術作品,以及理論、評論近百萬字,獲各類獎項若干次。有理論、評論入選《全國第四界書學討論會論文集》等書。策劃、編輯出版美術、社科、文藝類圖書200餘種。

作品欣賞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家 | 徐家康

藝術評論徐家康:行走在路上的學者型畫家

文化藝術領域雖有專業化細分之必要,但不宜過分強調專業壁壘。過去講“文史不分家”,目前流行各藝術之間“跨界”。友人徐家康先生就是一位成功的跨界者。他以前做教育,做出版,是個頗有活力的文化人,如今專事起書畫創作,立志在新的領域有所建樹。這讓我既感到意外,又覺得順理成章。歷代大畫家都是文人,繪畫不過是文人的業餘雅玩。

我與家康兄相識於2001年,那時他作為吉林人民出版社的駐京編輯,主要精力都花在去社科院和北大的路上,成天接觸的都是學者和作家,探討學術問題,策劃圖書選題。十幾年來徐家康策劃出版圖書200餘種,其中一些獲得了讀書界的廣泛重視和好評,比如10卷本400餘萬字的《北大哲學門經典文萃》,16卷本的多雷插圖本文學名著、呂新小說系列,更不用說還有崔永元、敬一丹等合作的暢銷書《空談》等。

徐家康一直視讀書為人生最大樂趣,興趣廣泛,讀書寬而雜,文學、哲學之外,佛學、美術、書法、影視、教育均在涉獵之中。家康兄大學學的是漢語言文學,曾經一度迷戀教育學,由於在家庭教育方面見解獨到,被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聘為高級講師,為全國各地的中小學家長做過數十場家庭教育報告,其報告深得各地老師、家長和學生的認同。

著名畫家程大利先生常講:“學問積累和筆墨積累是互為表裡的。歷來大家巨擘無一不是學問家。要畫好畫首先要讀好書。七分讀書,兩分寫字,一分畫畫是文人畫家的學習常態”。

和美院出身的畫家不同,徐家康是先做學問,後畫畫,但是其受到的書畫薰陶卻由來已久。兒時跟隨祖父生活在石頭城下秦淮河畔,人生第一套書畫資料是來自祖父的殘缺不全的《芥子園》和《玄秘塔》,上小學時他在祖父的指導下臨習過唐楷,也照貓畫虎地塗抹過《芥子園》。在徐家康的記憶中,祖父寫得一手好字,街道上有活動總是請祖父潑墨揮毫,更不用說南京雨花路南寶塔根101號大院中的鄰居們了,由於時處文革後期,記憶中都是寫在紅紙上的宣傳標語。徐家康至今還珍藏著祖父使用過的一支鬥筆——筆桿上刻有蒼勁老到的楷書“聲貫金石——悲鴻贈競無先生”。幼時的徐家康曾追問過這支刻有徐悲鴻名字的毛筆的來歷,祖父給出的答案是“一言難盡”,便避而不答了。很多年後,徐家康才知道毛筆上刻的“競無先生”是佛學大師歐陽競無。徐悲鴻曾多次為歐陽競無畫過像,素描頭像、國畫全身像都有,足見兩位大師之間友情深厚。

由於父親工作的變動,上學後徐家康到了連雲港。讀中學時父親給徐家康買過《工農兵速寫》《工農兵形象選》,也買過《徐悲鴻素描》和人美出版的散頁裝《黃賓虹畫選》,那時買不起宣紙,他就用道林紙臨摹黃賓虹。上初中時,徐家康在少年宮和文化館學過素描,甚至將整本伯裡•曼的《藝用人體結構》連文帶圖全部抄寫、臨摹了一遍,此外他還先後跟隨書法家周庚如、陳楓桐先生學過書法,與朋友古強等一起隨著名畫家王宏喜學過國畫,老師擅長畫寫意人物,也畫氣勢恢宏的山水,讓少年徐家康領略了中國繪畫的筆墨韻味。因家人和學校老師的反對,他高考時最終放棄了美術專業。1986年大學畢業後,學中文的徐家康被分配到連雲港教育學院工作。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教學、讀書、寫作、習字幾乎成了徐家康的全部生活。期間,他在中文系主講文學理論,也到美術系客串《中國美術史》,甚至還給其他系科的同學教授書法和影視欣賞。教學之餘他勤於筆耕,注重藝術理論與美術創作雙修並進。

1988年春,徐家康見到來連雲港遊玩的慄憲庭,相談甚歡,當年作為《中國美術報》編輯的慄憲庭對徐家康的觀點甚是讚賞,希望能成文見報。此後徐家康撰寫的《感性形式裡的理性世界——新潮美術啟示錄》等書畫理論、評論便在《美術》《江蘇畫刊》《美苑》《中國書畫報》《文藝報》《書法報》《書法導報》上陸續發表。讀書、筆耕之餘,書法、繪畫是他的酷愛。他和朋友合著的《師範硬筆書法教程》1993年被高等教育出版社選為高校教材,20年來暢銷不衰,年年加印,受到全國師範院校師生的歡迎。其長篇書學論文《漢字與書法:意象造型的本質及其審美心理研究》還獲得了全國第四屆書學討論會的大獎。但上世紀末,為徐家康帶來全國聲譽的卻是電影評論,當時的《中國電影報》《電影藝術》《電影創作》《電影評介》《中國電視》《電視藝術》《文藝報》《南方週末》《中國青年報》《大眾電影》等等報刊常有家康的相關文章,各種電影評論徵文頻頻獲獎,堪稱影評界的獲獎專業戶。比如刊發在《電影藝術》上的《對新時期電影的描述》,獲得了“中國高等院校電影電視學會”十年學術成果評獎理論類一等獎。

1997至98年,以涉獵廣泛、敏銳深刻的文藝評論作為引薦,徐家康被北京大學中文系錄取為訪問學者。他十分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跟隨著名詩歌研究大家謝冕先生研習詩歌批評,同去的均是副教授或博士、博士後,而當時他是唯一的講師。北大中文系自由、嚴謹、求實的學風,讓徐家康受益匪淺。“既有寬鬆、自由一面,又有嚴謹求實的風尚。不同的觀點、理論完全可以在這裡並存,但有個前提:必須有真才實學,做學問要嚴謹認真。否則很難待下去的。”

2000年,出於對讀書和學術的熱愛,外加各種機緣巧合,徐家康調入吉林人民出版社,作為駐京編輯,擔負起出版社圖書選題策劃的重任。家康兄無論學習還是做事都有自覺的擔當精神,即使在商品經濟濃度充分飽和的當下,他依然不會放棄自己的精神追求。我覺得在他的骨子裡有一種傲氣,或者說是傳統文人的士氣、迂氣,無論遇到何種困難,他都不會低下高貴的精神頭顱。作為編輯,家康兄在配合市場銷售策劃選題的同時,更願意做的卻是原創的、有思想的東西,“國內的讀者群尚不成熟,缺少自己主動選擇,更多是跟風讀書。”徐家康堅信:“閱讀是需要引導的。當閱讀成為習慣,文化才能傳承,而推動這項工作是出版者的使命。”

選擇繪畫,對家康來說,是內心的迴歸和堅守,用畫筆將感悟到的生命意識,靈機妙悟皆付諸筆墨丹青,融情入畫,寫出心靈深處的本色,是徐家康不同於當下其他畫家之處。為了傳承中國傳統繪畫的正脈,經過慎重思考,徐家康拜國畫大家程大利先生為師,研習山水之道。如今,作為中國國家畫院程大利山水畫工作室的畫家,其寫生長卷《秦嶺雲煙圖》等一批佳作不但讓同行刮目相看,山水畫作品《造化無限山深水長》還被中國國家畫院收藏。他的作品也得到了許多藏家的垂青。詩人、儒商——“北京老風”周慶榮先生慧眼獨具,購藏了家康的多幅精品,懸於碧水莊園的別墅中。用老風的話說,“家康的山水書卷氣足,充滿了安逸的靜氣,煙雲飄渺,乾淨而滋潤,忙碌之中偷閒對坐,可讓人出世塵、消煩惱。”

作為學者型畫家,家康兄沒有沿著別人的既定路線走,也未給自己劃定框框,而是始終按照內心的真實意願在自由行走。談到對山水畫的追求,“以元人筆墨行宋人丘壑”是他較長時間裡的追求。細細琢磨家康的山水畫,意境超邁,筆精墨妙,高古之氣盎然,有董北苑、釋巨然、黃公望、王蒙之氣息,卻無某家某派的具體筆墨痕跡,十分難得。常有一知半解者以為家康兄的畫是“仿古山水”,殊不知古人精神早已浸潤到畫家的骨髓之中,故其下筆自有古意,哪需刻意仿製。是故,程大利先生才如此評價家康的寫生作品《秦嶺雲煙圖》:“一曰有古意,二曰無人間煙火氣。”這種自然流露的高古、出塵之氣,是家康常年讀書養氣、浸潤文人畫的結果。平時,徐家康謝絕一切應酬,潛心讀書、寫字、畫畫。他說:“在程大利先生看來,每一位畫家都要養成讀書的習慣,讀書是畫學長進的基礎。”“讀書決定畫格,不做學問,畫只見才情,難有境界。古來大家沒有不讀書的,未有不學古法而能超越古賢者。所有的創造都以古法為基礎,而古法均在書中。”近兩年,他常讀四書五經和老莊,每天誦讀一兩個小時,謂之“素讀”,藉以遙接古人之心,提升傳統文化素養。

此外,對於古代經典繪畫資料的盡力搜求,是家康兄不同於其他畫家之處。而且他的收藏都是精品、善本一類。有許多珂羅版的珍貴資料,甚至連做了幾十年出版的人美總編輯程大利先生都是首次看到。在家康看來,除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定還要看萬卷畫。所以凡是故宮的藏品展,他總是多次觀看,而對於今人的畫展,卻是慎重選擇,甚至認為少看為宜。徐家康以為黃賓虹和馬未都的經驗值得借鑑。黃賓虹“畫學日課節目”:“廣搜圖籍——分畫史、畫評、畫考、畫錄四大類。生平竭力搜求,凡古今出版新舊抄錄線訂洋裝,於《美術叢刊》印行外,無不蒐羅購置,節衣縮食,得若干卷……”馬未都告誡初入收藏之門的人:要多看故宮的藏品,建立一個正確的評判標準,標準不清,在地攤上只會將眼睛越練越壞。當今許多畫家不辨美醜,畫格低俗,原因就是大師經典沒有在腦中紮下根,沒有一個完整的評判座標。多看歷代大家原作和精美的印刷品是練就一雙火眼金睛的必經之途。

研習山水之道,讓徐家康遠離喧囂的都市,迴歸內心的寧靜。豐富的學問修養,紮實的書法功底,讓家康直接觸摸到了山水畫的靈魂。壬辰之春,家康與榮寶齋的郭不先生等共赴太行山石板巖、高家臺寫生,每日披著早霧出,帶著晚霞歸;入峽谷,登雲嶺;飽遊臥看,潛心作畫,不斷接近藝術真諦。“在中國畫學習的過程中,臨摹環節不可或缺。但是寫生更能考察一個人的實際能力。從古人入,從寫生出是繪畫入門的正途。”郭不先生這句話,家康深以為然。中國畫從臨摹到寫生是一次跨越,將書法線條轉化為繪畫線條又是一次跨越。這兩次跨越擋住了許多學畫的人。或許是學問的厚積薄發,或許是藝術上的心有靈犀,20天寫生結束後,徐家康完成了11幅跨越成功的寫生作品,事後看到的程大利先生甚為驚訝,評曰“一超直入如來地”。去年秋,徐家康隨恩師西入秦嶺寫生,山中遇雨,煙雲飄渺,靈感迸發,畫出寫生長卷《秦嶺雲煙圖》。該作品順利入選全國第三屆徐悲鴻獎中國畫大展,也是近年來極其少有的入選全國展的長卷。

中國畫,特別是山水畫是人文雙修的藝術,需要相當的人生閱歷和人文修養。家康非常贊同程先生的話:“傳統中國畫,一從思想入,二從書法入,中國畫家一生都重涵養,是養出來的。”家康說;“程大利先生有一方印‘六十歲始入門’,我相信這不僅僅是謙辭和鞭策自己的話,它還包含著先生對博大精深的中國畫的一份敬畏,和對自己在探索傳統的道路上勇於發現、永不知足的警示,這也是我在繪畫上的畢生追求。”——續鴻明 《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週刊》副主編

藝術家作品免費製作宣傳,合作加盟代售,請關注並回復微信公眾號:興藝堂 xingyitang99,別忘了留下您的聯繫方式哦,方便我們後臺工作人員聯繫到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