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7版《紅樓夢》窺探中華傳統禮儀文化


看老版林妹妹這個坐在凳子上的姿勢,那麼柔軟,那麼嬌美,身段如流水般纏綿婉轉,不經意間把一個簡單的姿勢做得這樣好,這樣令人叫絕!

什麼是美女,中國古典美女:回眸一笑百媚生,身如巧燕嬌生嫣。清風輕搖拂玉袖,湘裙斜曳顯金蓮。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臉襯桃花瓣,鬟堆金鳳絲。秋波湛湛妖嬈姿。春筍纖纖嬌媚態。斜軃紅綃飄彩豔,高簪珠翠顯光輝。

關於露足的問題,在古時候,女子,尤其是未婚的閨秀,是輕易不能在外人面前,更不能在陌生男子面前露足,穿鞋的時候也不能露,這張,林妹妹下臺階,伸出腿,腳還是不會露出來。這是文化。

關於笑,關於笑的最基本規範是笑不露齒,對,一顆都不要露,看看老版的笑吧:笑不露齒,嘴角微翹,已經堆砌了美美的笑意,笑,不光是肌肉運動,眼睛也要會笑,看寶姐姐眼裡的笑~

關於作揖,作揖的正確手勢是:作揖的基本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拜”,反之,“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則為兇拜,一般用於弔喪。老版裡面,不管男女老少,都注意這個問題,沒有誰會隨便右手抱左手弄個兇拜,請看:祭祖時,左手,吉拜。


關於上廁所的避諱,古人對這事向來忌諱直說,說出畢竟是文明古國,廁所的地位雖然低之又低,但如廁的說法卻是不少,如便旋、行清、更衣、出恭等,飽含濃厚的文化底蘊。和現在說的去一下洗手間,補一下妝是一個道理。老版裡面就是很注意這點的,沒有事說得太直白,特別是對一個姑娘家,更是要含蓄婉轉,體現修養。這張,襲人說“出去走走就來”其實就是說去上廁所。

關於尊卑有序,這個在老版太明顯了,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尊卑長幼有序那是必須的,是天經地義的,但某版就很有民主思維,君不君臣不臣,主子沒主子樣,下人沒下人像,這個例子太多太多,僅列一二。這張,小丫頭看到周瑞家的就得停住腳步,低頭致意。

這張,丫頭們畢恭畢敬垂手而立,恭候主子。其實這一張前3秒,這一群小丫頭還是伏在欄杆上看風景的,不過看到主子來了,就得恭恭敬敬,這才是大戶人家的規矩。

秦政書劍這張很有感覺,端午節燻蓬蒿是端午的節俗之一,古人認為端午是毒氣開始彌散的日子,此時五毒俱出,因此端午風俗各地都有驅邪避毒的做法,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蓬蒿、艾葉等,還要滿屋子燻,每逢端午節到來之時,家家戶戶會收集一束束艾葉、蓬蒿一類的枝條點燃以後從房前屋後去燻上一遍。這種艾葉燻煙之時並未像點燃柴火產生的煙味那樣嗆人,而是有著一股清香味,給人以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而蚊蠅一類飛蟲

這裡,晴雯要攆墜兒,說是寶玉的意思,並提到了“寶玉”的名字,墜兒的乾孃說下人不能直接叫主子的名字,說晴雯是拿主子的威風壓人,然後,麝月幫晴雯說話,這裡麝月說我們丫頭直呼寶玉的名字是老太太的意思,為的是“好養活”。 我國曆來有給小孩起小名的習慣,比如“狗剩”、“二蛋”,也是這意思。


萬福,為女子普通相見之禮,即右拳置於左拳之上,置於右側貼身,略作躬身,上下略作搖動,是為吉禮,凶禮左右手顛倒。道福時口中說“福”或“萬福”,也可不說。這張,林妹妹的這個福太標準了,注意是右手在左手上,是吉禮~再加上林妹妹那優美的身段,啊,醉了、、

這張,平兒接待劉姥姥,因為對方是客,所以為了表示敬意,不能坐滿了,看得出平兒是半坐的,還用腳在支撐身體,而劉姥姥自知身份低微,所以坐的更淺,只坐了一小半,這一個小小的動作,體現的是中華禮儀,體現的是人的修養。

王夫人介紹迎春,一手摸肩,一手撫背。這是長輩見晚輩的禮,俗稱“摸禮”,為了表示愛暱,要摸一摸晚輩。關於摸禮,原話是這樣的:如幼輩見長輩,長者用手撫其肩背。這張,一手摸肩,一手撫背,是為摸禮也。

昭君套,是一種用動物皮毛做的女式帽子,但沒有頂,要露出髮髻,正確的講應是帽套。它在明代稱為“臥兔兒”,用海獺皮做的就稱“海獺臥兔兒”,用貂鼠皮做的就稱“貂鼠臥兔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