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底線!打開拼多多,我還以爲穿越到了30年前假貨橫行的年代

在耐克公司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

當年為了摸清楚中國的耐克假貨到底有多少,一名耐克中國區的副總裁剛一上任,就和寶潔公司的高管一起暗訪了義烏的小商品市場。出來之後,這個大男人忍不住哭了——在這個市場裡,真的海飛絲洗髮水好歹還有幾件,但在無數個畫了一道勾的銷售攤位上,這位副總裁沒有發現哪怕一件真的耐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就是如此的假貨橫行。

1985年,人民日報以《觸目驚心的福建晉江假藥案》為題,揭露了晉江地區的二十八個假藥工廠。他們偽造了衛生行政部門的藥品審批文號,日以繼夜的生產了一百多種假藥劣藥。他們的推銷員拿去給醫院的傳單上公然寫著“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標題,後面則標明瞭推銷能拿到的回扣比例。這條新聞一出,舉國譁然,晉江成為“假藥”和“騙子”的同義詞,足足花了二十年才洗掉這個稱謂。

1987年, 5000多雙來自溫州的劣質皮鞋被杭州市民在武林廣場燃起的熊熊大火付之一炬。當時的溫州皮鞋有綽號叫“一日鞋”“晨昏鞋”,品質之差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公憤,很多商場甚至會貼出“本店無溫州鞋”的安民告示。

為了抵禦假貨,大到冰箱彩電,小到零食飲料,當時所有品牌廠商都在幹同一件事情——增加防偽標籤。從印刷防偽到激光防偽,手段日新月異。有個未經考證的段子說,當年有外國專家去一家知名酒廠裡參觀,順口問道你們的研發主要投入在什麼地方?負責人尷尬地說,研發下一代防偽技術。

猖獗的假貨終於引起了高層的重視。

“……靠假冒偽劣商品,國家是發展不起來的,是繁榮不起來的,也是沒有前途的。……一旦發現問題,要從嚴處理,成倍或幾倍地罰款,把出口假冒偽劣商品的人罰得傾家蕩產。”——1993年朱鎔基視察滿洲里海關時的講話,摘自《朱鎔基講話實錄》第一卷。

經過長達數十年艱苦卓越的戰鬥,投入了政企兩界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後,最近這十年,95後終於不再知道王海是誰,“315”晚會也淪為大家吃瓜子看熱鬧的一個平常日子。

挑戰底線!打開拼多多,我還以為穿越到了30年前假貨橫行的年代

1993年央視“315”晚會有一首專門為打假寫的歌成為流行金曲,那就是由那英演唱的《霧裡看花》。

直到2018年7月26日,一家號稱三億人都在用的APP在美國上市,我們才驚悚的發現,原來一切都沒有變。

1

這個平臺在上市前後有兩波鋪天蓋地的宣傳文和“自來水”。

一輪是讚賞其商業模式的。一個早期投資人用“洞察人性”來形容其創始人,並大力表揚了社交+電商的創新思路和近乎病毒式營銷的拉新手段,讓它在阿里和京東雙寡頭的電商領域中硬是闖出一片天地。且不論這種營銷形式是否涉嫌誘導用戶,至少到這個層面為止,一切都還是客觀事實。

第二波則是在上市後。當眾人開始調侃平臺上假貨多多時,網上猛然出現了多篇文章,開始誇獎平臺為“拉平消費”,讓“更多低線城市和農村消費者享受到現代社會生活的便利和豐富”做出的貢獻。文章的配圖往往是平臺上各種家徒四壁的買家秀,配合“純真喜悅”的商品評論,為此還創造出一個詞——“五環內視障”,用來形容那些居高臨下做出道德判斷的一二線居民們。

這個平臺的創始人在接受採訪中說過一句感人肺腑的話:

“消費升級不是讓上海人去過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讓安徽安慶的人有廚房紙用,有好水果吃。”

如果不看上下文,還以為這是一段感動中國節目的致辭。

當我們打開這家平臺的小程序時,看到9.9一整箱的心相印廚房用紙時,內心是激動的。然而當點開“發起拼單”或者“單獨購買”時,會發現這其實是1提2卷的價格,而非圖片上寫的“整箱4提8卷”——後者的價格是29.9。

那麼問題來了,劃線部分的68元指的是什麼?而天貓和京東上賣32.9,這裡賣29.9的廚房用紙,就能給截然不同的消費群體帶來福音了嗎?

挑戰底線!打開拼多多,我還以為穿越到了30年前假貨橫行的年代

可能是我們打開的方式有誤,真正應該看的是那些更便宜的擦手紙。然而這些產品大多三無——無品牌無生產地址無生產日期。

對了,18.8元也不是20包的價格,而是5包的價格。

這個平臺的價格優勢還體現在哪裡呢?讓我們打開另一類完全沒有價格彈性的商品,那就是茅臺酒。由於茅臺公司對經銷商的銷售價格有著極其嚴格的規定,所以可以說茅臺只存在價格區間極窄的真品,以及便宜的假酒。

而在這個新貴平臺裡輸入“茅臺”的話,無論是高端的飛天茅臺,還是低端的茅臺王子酒和茅臺迎賓酒,99%都比其他電商平臺便宜一半以上,剩下的1%則幾乎沒有成交。再仔細看下這瓶掃碼價698元,現價只要88的茅臺白金原釀,好像能發現點什麼。

挑戰底線!打開拼多多,我還以為穿越到了30年前假貨橫行的年代

所以這就是其創始人主張的消費升級?這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能喝得起的茅臺?

至於更多讓人啼笑皆非的“小米新品”電視,“超熊”洗衣液,這兩天似乎一直在被眾人當做段子傳遞。然而細思恐極,這些明顯是假貨的產品,是不是在將我國幾十年來辛苦建立的產品質量監督體系付之一炬?

2

世上最怕的事,就是你和他說品牌,他和你談情懷;你和他說法律,他和你說發展階段。

日本的宜得利(Nitori)是日本的家居巨頭,其創始理念就是“將比肩歐美的繽紛家居環境呈獻給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力求將產品做到“確保質量與功能的同時價格減少1/2”。這一理念和策略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費者,2017年公司的銷售額已經超過了5720億日元,接近 350億人民幣。但在宜得利,物美價廉不代表低質,其對品質的追求,甚至讓宜家都不得不欽佩。

再往下一層, Dollar Tree是一家美國五百強企業。這就是美國的“十元店”,所有商品統統1美元,因此在金融危機後頗受歡迎。也有很多人拿這家市值達到200億美元,在全美開設一萬多家分店的零售業巨頭和剛上市的這家中國平臺相比。然而打開Dollar Tree的網站,就會發現這家公司低價的訣竅有三點——廠家貼牌生產的自有品牌生活用品,對某些品類只採購兩三個牌子獲得的量大折扣,以及一些主流市場上見不到的小眾品牌(但絕非跟大品牌打擦邊球甚至直接假冒)。

反觀我們的電商新貴,在2016年還有接近5個億的自營直銷收入,卻在2018年徹底退出了自營業務。如果真的是要給用戶提供物美價廉的選擇,為什麼不把平臺上那些小商戶的商品拿過來,自己做品控然後貼上自有品牌呢?

快手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鄉村生活的殘酷物語,但那至少不是在知法犯法,沒有在挑戰從《消費者權益法》到《產品質量法》的一系列底線。

更不要說這家平臺是在日行一善,幫助貧困人群過上更好質量的生活。根據招股說明書,它今年第一季度就從商家那裡收取了11億元的廣告費用,而它並沒有像MIT實驗室那樣創造出100美元的電腦給普羅大眾,而是將468元的“海信智能”牌電視、398元的“VDVD”牌手機推上了平臺,還順手將自己推上了資本市場。

“創業兩年半就上市,市值1600億人民幣,的確是商業契機,中國奇蹟。不過我查了下該平臺上售賣的果麥暢銷書,我隨即看的十本里,有十本是盜版。”——來自出版人路金波的微博。

3

三年前的吳曉波頻道曾經有一集叫《如何告別山寨之國》。

節目中提到,溫州人九十年代初去法國女裝店裡拍照,回來在五馬街“五天出小樣,十天出批量,一個月賣遍全浙江”,為此得意洋洋。可沒過幾年,法國人一見到亞洲面孔的人進服裝店,第一件事情是搜身看看有沒有帶相機。

反觀在6月30日發佈的致股東信中,這家平臺的創始人提出的核心價值觀就兩個字——“本分”。他對這種“本分”的解釋是專注於為消費者創造價值,“我們可能不被理解,但我們總是出於善意,不作惡”。而上市剛剛兩天,創維數字大股東深圳創維-RGB電子有限公司就成為第一家正式發佈嚴正聲明的電子廠商,稱正與這家平臺交涉,要求其停止所有假冒創維電視產品的展示及銷售活動。

挑戰底線!打開拼多多,我還以為穿越到了30年前假貨橫行的年代

挑戰底線!打開拼多多,我還以為穿越到了30年前假貨橫行的年代

“我們現在不少企業不重視自己的信用,不怕倒牌子,只顧暫時的經濟利益,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根本原因當然還是企業尚未轉入市場機制,不怕破產,不怕失業所致。如不轉變,很難出現真正的企業家和真正的名牌。這當然是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朱鎔基1994年11月在一個報告上的批示。

耐克的中國區副總裁恐怕要準備再落一次淚了,因為如果用耐克為關鍵詞搜索這個平臺上銷量最大的前一百件商品,一件正品都沒有。

(本文轉載自7月29日微信公眾號“起朱樓宴賓客”(the_great_time),作者:大衛翁,內容有刪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