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交流障碍成为留学生活的绊脚石

Xiaowen Guan教授在明尼苏达的圣托马斯大学任跨文化沟通、人际沟通、组织沟通和交流学科的教授。关教授也参与培训和为学术专业人士及国际学生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提供帮助。

2014年是马年。如果你听说过中国的生肖,你大概知道一共12种生肖,每年轮换一个,而每种动物据说都代表了具体的性格。如果你出生在马年,那就意味着你充满活力、热情和十分独立,但也十分叛逆和冲动。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呢?你大概也猜到了,我出生在马年。我离开中国前往美国也是在马年。十二年前,正如许多追梦的中国学生那样,我离开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在太平洋彼岸开始研究生学习。那是我第一次离开中国,独自一人,离家千里。

我决定赴美学习时才二十出头,还不清楚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我当时只想“镀层金”,这是中国人普遍对于留学生的评价。十二年过去了,我现在在一所位于双城核心处的大学里任终身教授。

我一生的轨迹都与我的研究有关。作为一个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我有多次自以为成功的交流,之后却发现那些内容在我美国伙伴的文化中并不合适,有些甚至是带有冒犯性的。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非常惊讶和尴尬。但最重要的是,我不禁要问,这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我如何防止再犯这样的错误。

我开始在我的学院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研究。自那以后,我意识到我们的日常交流不可能没有差错,尤其是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作为交流者,我们可以学习不同的文化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但完全避免交流中的碰撞或许不太现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停止尝试获得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努力。

相反地,正如我们无法避免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一样,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也变得日益重要。但从交流的角度而言,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力意味着什么呢?

在我的博士论文研究中,我观察了美国人如何应对一个来自非美国文化的人带来的尴尬局面。我们通常认为美国人行事直接而且会跟人对着干,但与这种惯常的想法不同,大部分参与实验的人会以逃避或是其他非直接的方式作为回应。他们忽略那些令人尴尬的交流,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

我在我的跨文化交流课上用这个研究来说明建立跨文化关系这个挑战。从实用的角度而言,忽略或是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是一个简单的策略。但是,使用这样的策略意味着冒犯者可能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都不知道自己有冒犯他人的行为。另外,他们可能会在未来的交流中继续采用这种不礼貌和不充分的交流方法。

由此,跨文化交流者之间的长期和谐关系可能会被动摇,而文化背景不同的交流者则会被认为能力不足,引发或是加强关于文化背景不同者的负面偏见。因为这种回避对跨文化交流有长期的负面影响,我现在的研究就是要深入了解在有问题的跨文化交流中有效和适当的管理策略。我不仅想研究美国人对这些管理策略的考量和评估,也想了解来自非美国文化的群体的想法。

我的研究马上就可以用于我的教学。因为我教授人际、组织以及跨文化交流,我的研究不仅让我与时俱进,还能让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科目的最新发现。除此之外,我的研究也可以激发学生们对研究的兴趣。两位传播学和新闻学(COJO)的学生与我于2010年在教职人员发展的学习合作中心(Center for Faculty Development’s Partnership-in-Learning)的拨款下进行合作。他们开展了自己的研究,来应对不同文化间的尴尬,并在年度本科生传播学研究大会上进行了报告。

今年,我再次荣获该中心的拨款,并打算与另外一位COJO的学生合作,对比父母与子女间交流的跨文化区别。

国际化是高等学府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这不仅意味着国际学生和在校员工人数的增多,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改变课程设计、课外活动以及教职人员的研究计划。

当跨文化交流渗透到我们工作,乃至私人生活的每个角落,拥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就不再是一个期望,而变得必要。我来到这个国度已有十二年了,我想做的事情再清晰不过了,那就是,我会继续在我的研究中探讨文化对交流的影响,找到抽象和具体的方式加强我们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理解,并将之与大众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