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佑:从桂北小山村走出的开国上将

即将到来的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纪念日。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的第一枪,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诞生了,从此中国的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李天佑:从桂北小山村走出的开国上将

李天佑将军

13岁的李天佑就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的东部尧山山麓,长眠着一位开国上将——— 李天佑。墓前李天佑和夫人杜启远的铜像,深情地凝视着八桂大地的山山水水。

李天佑,这个只读过两年私塾,从临桂县六塘圩小江高陂寨贫苦农民家庭走出的孩子,相继在邓小平、彭德怀、林彪领导的部队战斗过,是他们麾下的一员虎将,从广西转战到江西,又从江西转战到陕西,再由陕西转战到山西,最后从东北打回广西。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他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新中国的开国上将。

翻开历史,李天佑人生的一幕幕仿佛放电影一般浮现在我们眼前。

1914年1月8日,李天佑出生在临桂六塘小江高陂寨村,家中人口众多,又无田无地,十分贫穷。不得已,13岁的李天佑到南宁从了军,从此走上了长达40多年的行伍之路。

李天佑入伍后,被分配到广西国民革命军李明瑞第七师所属的独立团,当了一名新兵。

由于机智勇敢,李天佑很得教官赏识,很快就被提拔为上等兵,被送往由张云逸等人主办的广西南宁教导总队学习。

在这里,李天佑第一次听到了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的消息,以及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道理。南宁教导总队主任徐光英、副主任张云逸及各队负责人,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学员均是来自广西各部队的班排长和优秀士兵。训练内容除军事技术、战术外,还进行政治教育,用革命道理启发学员。李天佑觉得这里的气氛与原部队大不相同。他认真听课,不明白就问,在张云逸、政训教官袁任远等人的教育、帮助下,觉悟不断提高。

1929年10月1日,国民党广西军事特派员李明瑞和广西省主席俞作柏在南宁誓师起兵反蒋。10月15日下午,张云逸召集全体学员到操场集合,对想要离队的学员进行教育和争取。最后,他在操场上大声疾呼:愿意干革命的站到台子的左边,不愿意的站到台子的右边。李天佑毫不犹豫地站到了台子的左边。

教导总队是一所培养军队基层军官骨干的学校,从此,李天佑真正迈开了他职业军事生涯的第一步。

1929年10月,共产党利用蒋桂战争之机,发动了“南宁兵变”,把部队和武器弹药秘密运往右江,准备起义。李天佑立场坚定地紧跟邓小平、张云逸进入右江,并在途中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被任命为机枪排排长,投入了百色起义的准备工作。

多年的战争锤炼,铸就了一位身经百战的开国上将

很多军史专家认为,李天佑虽然文化程度有限,但是作战非常勇猛,是一员“战将”、“ 猛将”,是实战能力非常强的将军,这是他成为一代名将的主要原因。

从13岁当兵打仗,李天佑先后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广西剿匪的漫长而残酷的战火锻炼中,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土地革命时期,李天佑参加了百色起义,中央苏区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近十年的战争血火中,被誉为“小老虎连长”“猛虎师长”。

1934年11月底,湘江战役开始,李天佑和钟赤兵分别率第五师的十四团、十五团3900余人飞速赶至灌阳的新圩阻击国民党军,坚决按照中央军委的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3天至4天”,血战到底,从而保证了红军左翼安全,掩护中央机关纵队渡过湘江。

1937年9月,时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团长的李天佑,率部参加平型关战役,担任中间突袭主攻任务,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歼灭日军精锐部队1000多人。平型关战役的胜利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提升了军队抗战的信心,也让李天佑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平型关大捷以后,李天佑率部开赴五台山区,乘胜进入正太路地区,向侵占娘子关等地的日军发起进攻,歼敌1000余人。继而南下晋东南,招兵买马,扩充部队。

1947年,已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李天佑,率部攻占了东北重镇四平,从而拉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在辽沈战役中,李天佑率领的一纵作为总预备队,担任战役最关键的任务——— 挺进锦州和塔山之间的高桥,担负锦州攻坚和塔山阻援任务。敌人以11个师的兵力猛攻塔山,在塔山守备部队严重减员、难以坚持的关键时刻,李天佑率部赶到,立即将敌吸引过来,顿时减轻了塔山守备部队的压力,保证了塔山阻击战的最后胜利。

1947年10月下旬,李天佑率一纵参加歼灭沈阳守敌廖耀湘兵团的辽西会战。他指挥部队直插黑山以东,阻挡廖敌6个军南下,在此进行了著名的黑山阻击战。激战了5个昼夜,死死“咬”住廖敌,使我军赢得了时间,从四面八方将廖敌团团围困于狭长的辽西地带,仅用两天时间便将廖敌10万人马全歼,并活捉了廖耀湘。

辽沈战役中,李天佑率领的一纵共进行大小战斗20多次,行程2500多里,毙敌3万多人,缴获汽车400多辆,战马3000多匹,为东北全境解放立下了辉煌战功。

他长眠在故乡的青山中,人民永远怀念他

南下广西后,李天佑在新中国成立后仅仅用50多天时间,便在广西歼匪33万,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0多年的军旅生涯,使得他成为一位叱咤风云的战将。

此后,李天佑又相继任广东军区代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为华南地区的防务、全国武装力量的建设和作战指挥任务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由于长期的战争生活,特别是“文革”期间的劳累和折磨,极大损害了李天佑的身心健康。1969年底,他的肾病急剧恶化。1970年9月27日,病逝于北京。

李天佑的夫人去世后,2004年4月1日,李天佑子女遵循母亲的遗嘱,将父母亲的骨灰送回父亲的老家——— 广西桂林市合葬。桂林市政府为这位从桂林走出的开国上将和夫人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安葬仪式。李天佑的陵墓就坐落在桂林风景秀丽的尧帝园山顶。至此,李天佑将军在外征战、漂泊70余年后,终于回到了他的家乡。

在临桂区六塘镇李天佑的故里,故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在村口新竖起的牌楼上作了一副嵌名联“天和盛世再创宏业,佑启新村先奔小康”,永远缅怀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

李天佑是一位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开国上将的“平民将军”,他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紧密结合在一起。他战功赫赫,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