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鄉歷史——清原記憶

滿鄉歷史——清原記憶

早在公元1925年以前,中國東北百餘個縣域並沒有叫清原縣的縣域。清原縣是什麼時候設置的,為什麼要設置清原縣,設置清原縣的目的是什麼?

1922年天下大亂,北洋軍閥直系、奉系為爭奪北京權益,發動了第一次直奉戰爭,戰爭結果奉系慘敗。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在惱怒中把慘敗原因規納為三條。一是奉系將領軍事素質太差,戰役、戰術、戰鬥指揮不利。二是武器裝備太差。三是自家後院時常起火,自己的轄區不太平。

於是張作霖採取了三項措施,一是大辦講武堂,從德國和日本請軍事教員,培養奉系自己的年青軍事人才。二是向德國、日本購買武器,改善奉軍裝備。三是命令張學良和郭松齡帶領人馬在奉系區域內剿匪,盡全力清理後院。

當張學良和郭松齡帶剿匪部隊剿到奉天省龍崗山區的八家子時,剿匪部隊遇到了纏手的情況。這就是八家子一帶的土匪綹子不僅多如牛毛,而且時聚時散,不論怎麼剿也無法把較頑固的土匪綹子招安和剿盡。就在張學良和郭松齡束手無策之時,開原縣縣知事沈國冕,柳河縣縣知事蓋文超聯名寫信向張作霖建議:"解八家子匪患,在八家子填設縣治為上策,行政設治,方能長治久安"。

張作霖思考再三,接受了沈國冕和蓋文超的建議,立即招集幕僚們開會,商討在八家子建縣設治事宜。當討論到縣名時東北三省政務委員兼奉軍參謀長楊宇霆提議,在八家子建立的新縣可叫渾源縣,理由是渾河發源在八家子地面。張作霖聽後否定了楊宇霆的提議,張作霖認為八家子那個地方讓土匪們給攪的夠渾的了,如果叫渾源縣,不吉利,地方治安不就更沒治了。

與會的幕僚們沉默多時後,東北三省交通委員會委員長兼黑龍江省主席常蔭槐建議新縣應該叫薩東縣,理由是八家子正好位於薩爾滸東邊。張作霖思考多時也表示不妥,張作霖認為薩爾滸是個旗人滿名。滿人的大清朝早就被革命黨給推翻了,若給這新縣起個旗人滿名,也是天大的不吉利。

與會眾幕僚見張作霖否定了楊宇霆和常蔭槐,都默默無語。這時張作霖提議:清河不也是源在八家子地面嗎,依我看這個新縣叫清源縣,清源縣這個縣名既有清除匪患之目地,也有正本清源的意思,眾大員們聽了張作霖的話齊聲叫好,這個縣名好,還是咱大帥英明。

1925年農曆9月16日,張作霖命奉天省省長王永江以奉天省省長公署名譽下發355號訓令,訓令寫道:"龍崗山自古以來土匪猖獗,為肅清匪患,正本清源,經奉天省省長公署合議,從即日起在龍崗山區填設新縣治,且定名為清源縣,治城地設在八家子,隸屬東邊道,委任沈國冕為清源縣設治委員,遵此。"

不久,沈國冕的設治委員之名被改稱為縣知事。在奉天省省長公署和沈國冕主持下清源縣開始堪界,先後從興京縣劃入2個鎮加13個村;從開原縣劃入1個鎮加20個村;從東豐縣劃入5個村;從柳河縣劃入15全村;從海龍縣劃入6個村。全縣總人口13萬,東西兩級96公里,南北兩級59公里,全縣總面積3063.91平方公里。

清源縣建縣伊始,縣知事沈國冕按照中華民國地方自治條例,把全縣轄政劃分為8個區,即:1區八家子;2區英額門;3區南山城;4區白銀河(草市);5區大孤家;6區夏家堡;7區蒼石(南雜木);8區海陽(南口前)。區下轄121個村,260個自然屯,治城地八家子為縣城,設縣知事公署官坻、公安局、清鄉局、財稅局、郵電局、警備隊。各區設區府、區保安隊、區民團、區巡警隊、區收稅站。各村設村民團。

除這些治轄機構外,張作霖命令東邊道鎮守使於芷山往清源縣派駐駐軍一個團,其中常駐縣城八家子為一個營。同時沈國冕在全縣推行清鄉編戶,人口住冊,出縣入縣的人員一律登記,編列門牌號。清鄉局、民團在各條交通道路上設卡。此外還嚴格清查私有槍支,取締不正常集會,實行連保連坐。這些軍事上和行政上的舉措,使八家子一帶的百年匪患得到有效控制。

1927年夏,奉海鐵路已經修到清源縣城八家子。縣知事沈國冕從清原火車站請來張蘿九和歐陽工程師對八家子縣城進行規劃設計。縣城的規劃設計是以火車站為中心,東西長3000米,南北寬1000米。緯線東西5條街,經線南北7條街。各村、屯間用道路連結,道路要取直線定寬窄,蓋房子的人家要按規劃蓋建。沈國冕還從開原、鐵嶺、興京、海龍、柳河幾縣聘請來了食品、造酒、皮革、掛掌、染織、鐵器、石匠、木匠、中醫、榨油等工匠,讓工匠們在清原定居和開辦商號及作坊。1927年5月,沈國冕被奉天省省長公署調往外地另有任用,委任了一個叫蒼文霈的人接任清源縣縣知事之職。

1928年4月,奉天省省長公署發佈第94號訓令,訓令稱:"清源縣知悉,因我奉天省之清源縣,與晉省之清源縣名稱相同,按照中華民國有關規定,現將我奉天省之清源縣的源刪去三滴水旁,酌改為清原縣,以示區別"。清原縣之名至此被固定下來。1929年初,蒼文霈離任,奉天省省長公署按中華民國有關規定,改縣知事一職為縣長,委任一個叫劉玉璞的人接任蒼文霈出任清原縣縣長。1929年8月清原縣東北部的西豐縣界邊緣又有8個村被劃入清原縣。

1930年8月,中共滿洲省委派姜山、陳德森等人到清原縣密秘發展黨的組織,而後在南山城區三間房村密秘召開了中國共產黨清原縣第一次黨員大會,頒佈了清原縣土地革命大綱,組建了清原縣委,確立成立清原縣工農游擊隊,選舉了中共清原縣委委員、縣委書記、組織委員、宣傳委員、武裝委員、團縣委書記、工農游擊隊隊長。至此清原縣各區村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開始打土豪,分田地。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劉玉璞帶領清原縣縣長公署構成人員全體歸順日寇,成為了漢奸,至此日寇對清原縣城鄉實行偽統制,日寇正式給清原縣城定名清原街。1931年9月23日,清原縣南口前愛國志士華九江率領千餘老百姓,在南口前大橋伏擊了日寇進清原的火車。同年10月清原縣城西7公路處中寨子村的孫銘武、孫銘宸、孫銘久兄弟三人與清原縣同鄉張顯銘在中寨子村組建血盟救國軍,組織民眾抗日,而後在大蘇河鄉小蘇河村蟲王廟舉行誓師大會。

1933年3月,東北人民革命軍海龍游擊隊進入清原,先後在草市、南山城、灣甸子等地除奸除霸,襲擊偽警所,擴大游擊隊。1936年5月東北人民革命軍被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楊靖宇將軍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三師以清原為游擊區轉戰在全縣各區村。先後發起了七道河伏擊戰、八寶欄子伏擊戰、五華頂子伏擊戰、龍頭山伏擊戰、砬子山伏擊戰。在鬥虎屯村東鐵路線上顛覆了日寇的火車,在縣城教堂除掉了宣揚大東亞共榮的日本教父。在莫日紅、筐子溝、天橋嶺、砬子山、釣魚臺、柳木橋、南天門等地建立了多處密營。在艱苦卓絕中,抗聯三師在清原山區堅持到抗戰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寇無條件投降,9月上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冀熱遼軍區第24旅69團開進清原縣,清原縣全境宣告解放。東北民主聯軍鎮壓了偽縣長譚英多等偽職人員,法辦了日偽殘餘勢力,解散了維持會,收繳了原偽地方武裝的武器,組織民眾恢復生產。在農村實行減租減息,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選舉軍政過渡縣政府。經農民、工商、教育、縣城居民等民眾代表選舉,第24旅第69團政委翟文閣被選為清原縣軍政過渡縣長。1945年10月上旬,中共遼寧省委派幹部韓文潮擔任縣委書記,派任之平擔任縣長。至此新的清原縣委、縣政府正式成立。

1946年10月下旬,國民常部隊大舉進攻清原縣,在敵強我弱情況下,縣委、縣政府、縣大隊,各區政府和區小隊被迫撤入山區,清原縣城和鐵路沿線全部陷落。隨著國民黨部隊對重點大中城市的攻佔和對鐵路沿線的封鎖,國民黨和共產黨在清原縣境集結了20餘萬部隊,國共雙方部隊在清原縣擺開戰場,戰鬥之空前,搏殺之慘烈,實屬遼瀋戰役爆發前空前的決戰,雙方先後展開了南山城阻擊戰、草市攻堅戰、雙喜嶺阻擊戰、金莊子伏擊戰、黃金堡伏擊戰、油葫堡伏擊戰、沔陽反擊戰等戰鬥。東北民主聯軍的勝利,使國民黨部隊被壓縮在鐵路線上。

為了進一步發揮地域優勢,遼寧省委和省政府決定,各縣地方武裝打破原來的縣域界線,聯合起來配合主力部隊參戰,由此清原縣八家子以西被劃入沈鐵撫聯合縣,八家子以東被劃入清海柳聯合縣。在近一年時間裡沈鐵撫聯合縣和清海柳聯合縣發動群眾參軍支前,配合主力部隊牽制敵人,大打人民戰爭,把國民黨部隊擠壓到了瀋陽、撫順等孤立的大城市裡,使包括清原縣在內的遼東各縣再次獲得解放。1947年6月至10月,沈鐵撫聯合縣和清海柳聯合縣被撤銷,重新恢復了清原縣建制。

1947年7月,清原縣各區、村、屯廣泛開展了土地改革工作,各村、屯都先後成立了互助組,人民第一次分到了屬於自己的土地。1952年到1957年,全國各地掀起了合作化運動,清原縣各區、村、屯先後成立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清原人民的日子越來越好。

1956年8月原隸屬清原縣的南雜木等10餘個村、屯被劃歸新賓縣。新賓縣灣甸子人民公社所屬的大蘇河等30多個村、屯被從新賓縣劃歸清原縣,從而清原縣全境東西長達到96公里,南北寬達到76公里,全縣總面積3932.96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19.8萬人。

1958年全國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在清原縣各區、村、屯成立,清原縣城的八家子和清原街被正式定名為清原鎮人民公社。

早在1958年以前,清原縣的工業僅是薄弱的,僅有樹基溝、枸乃甸、上大堡、王家大溝等村屯有幾座小型的破敗金礦和煤礦,其它工業均為空白。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旗幟下,清原縣以礦山工業為突破口,在恢復和成立十餘座各類小型礦山的同時,建立起了清原縣自己的食品、機器、電器、造紙、釀酒、印刷、服裝、紡織、鍋爐、農機等工業企業。建起了商業、飲服、供銷、物資等商業企業。建立起了公路、客運、貨運、供應保障體系。建起了自來水、鍋爐、環衛、城建、衛生、河道等服務體系。建立了高級中學、初級中學和多家小學。此時的清原縣縣城才有了初級縣城的模樣。

1983年,清原縣總人口達到35萬人。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清原鎮人民公社被改為清原鎮,清原縣其它人民公社也由人民公社之名被改為鄉和鎮,各生產大隊被改為行政村,各生產小隊被改為自然村或村民小組。1989年6月29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清原縣建制,設立清原滿族自治縣,至此清源滿族自治縣以民族大團結的新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隨著清原縣設治時間的延長,清原縣界越來越清晰,各鄉鎮村屯的地理座標越來越準確的被繪製在版圖上。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和遼寧省地圖上覽看,清原滿族自治縣位於遼寧省東部。東與吉林省海龍縣、柳河縣、東豐縣毗鄰。西與遼寧省撫順縣、鐵嶺縣接壤。南與新賓縣相依,北與開原縣、西豐縣連接。經緯北緯41°475242°2825,東經124°206125°2858。地貌東南高,西北低,中間群山連綿,溝壑縱橫,地勢起伏不平。構造屬於長白山低山、丘陵、階地、河谷構造。地型等高線以灣甸子鎮滾馬嶺為縣域最高點,以紅透山鎮北雜木村為最低點。縣域最高海拔高度1100.1米,最低海拔高度136.2米。山地佔82.7%.,平地佔11.8%,道路、水面佔5.8%。天然形成八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自然格局。總人口332000人,其中滿族人口占全縣人口總數的65%,其他民族有漢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錫伯族等14個民族。縣人民政府駐清原鎮,拼音宿寫:qīng yuán mǎn zú zì zhì xiàn。轄10個鎮,4個鄉,18個社區,64個城鎮居民住宅小區,188個行政建制村,886個自然村(村民小組)。

回眸歷史長河,據省、市考古工作者發掘考證,清原縣北三家鄉下寨子村的松山古洞,是新石器時期古人類活動遺址,其歷史可追塑到三千年以前。古洞內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人類遺骨等器物和文物。其它一些鄉鎮還發掘出兩千五百多年前的石棚、石棺墓70餘座。在英額門鎮長春屯村、大林子村。北三家鄉下煙溝村、黑石木村。南口前鎮白草甸村。南山城鎮南山城村、小城子村。灣甸子鎮尖山子村。夏家堡鎮楊木林村。土口子鄉張家溝村。紅透山鎮蒼石村、上大堡等村屯考證發掘出20餘座古山城遺址和古文化遺址。由此證明兩千多年前清原這塊黑土地上就有農耕文明。

據《清原縣誌》記載,夏、商、周時期清原這塊黑土地隸屬於青州(後營州)肅慎地。秦朝建立後仍然隸屬肅慎地。漢朝隸屬玄菟郡高句麗地。魏、晉、南北朝至隋朝時期仍然隸屬高句麗地。唐朝時期先隸屬安東都護府,後隸屬渤海長嶺府。宋、遼、金時期隸屬東京道鹹平府。元朝時隸屬遼陽行中書省東寧府。明朝時期隸屬奴爾幹都指揮使司下塔山前衛、渚音河衛、察刺禿山衛、建州衛。清朝時清原區域以渾河為界,河南隸屬奉天府興京廳(後升府),河北隸屬鹹州府開原縣。到民國初年時清原區域仍然以渾河為界,渾河南隸屬興京縣,渾河北隸屬開原縣。

新中國成立後的1949年,清原縣隸屬遼寧省,後被劃歸遼東省。1953年隸屬於遼北省。1955年隸屬鐵嶺專員公署。1958年被隸屬撫順市。1964年被隸屬瀋陽地區。1969年被重新劃歸撫順市管轄至今。

根據地質部門堪探的數據,清原縣的地質構造是由中生界侏羅系、中生界白堊系等火山地質構造構成。遠古的火山噴發和地質造山運動,孕育了連綿的山脈,縱橫的溝壑,密佈的河網,豐富的礦藏。形成了渾河、清河、柴河、柳河及許多小流域,也孕育出縣域南部巍峨的龍崗山脈和縣域北部高聳的哈達嶺山脈。其充盈的水資源和適宜的亞溫帶氣候形態,造就了清原縣年平均氣溫在3.9-5.4℃,1月平均氣溫-16℃,7月平均氣溫22.8℃。年平均降水量792.4毫米。無霜期年平均為134天的適宜氣候。

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出獨有的天然混雜林,覆蓋率達60%以上。有紅松、柞樹、榆樹、楊樹、樺樹、水曲柳、核桃楸、黃菠蘿、擰勁子、花曲柳、野山槐、椴樹、楓樹林等。此外還植有18.39%的人工林,有落葉松、油松、槐樹、樟子松、冷杉、雲杉林等。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山裡紅、野山梨、山葡萄、野生獼猴桃、山葚、山杏、野李子、唐李子、臭李子等野生果類樹種。森林裡的野生菌類有各類蘑菇、木耳、猴頭、地囊皮等。山野菜有猴腿、大葉芹、小葉芹、蕨菜、刺嫩芽、山白菜、龍鬚菜、小根菜等數百種。野生中藥材有龍膽草、柴胡、紫草、人參、白頭翁、鹿茸、黃柏、蒼朮、地龍骨、馬兜鈴、威靈仙、玉竹、車前籽、秦皮、寄生、刺五加、桔梗、五味籽等。野生動物有狼、狐狸、狍子、貂、野豬、黃鼠狼、野雞、野鴨、野兔子、蛇、貓頭鷹、林蛙、老鼠等。礦產資源有黃金、磁鐵、銅、煤、鉛、硫化鐵、硅石、大理石、石灰石、雲母、粘土、草炭等50餘個礦種。

改革開放以後,清原人民勇於開拓,負重拼搏,把縣城建成花園山水小城市,把農村建成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村村通有線,村村通黑色路面,村村通電話,村村有產業。傳統的農業種植結構被打破,形成了新的農業種植結構和產業結構,農民人均收入以數十倍的速度增長,家家戶戶蓋起了新瓦房和小樓房。清原城鄉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八家子和名不見經傳的山區小縣,而是一個朝氣逢渤,充滿活力,蒸蒸日上,前景無限的新縣域。贏得了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縣、全國林業工作先進縣,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遼寧省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遼寧省水資源涵養林基地、遼寧省旅遊強縣等榮譽,曾連續舉辦三屆全國自然水域國際漂流大賽。從而使清原縣的名字響遍祖國大地,清原之名已經衝出國境,走向了世界。

作者簡歷:

康喜鵬:1955年3月生,退休幹部,工作之餘創作出版有《從英額門走出的和紳家族》《英名千古王仁齋》《黑牛與鰲拜》《黑石木傳》《走進打工部落》《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6部長篇小說。創作出版有《清原的故事》《在清原的土地上》《砬子山》《拂去清原的歷史蒙塵》《民間故事》5部故事專集。把清原民間故事申報為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撰寫的《和紳與他的家族》《英名千古王仁齋》《砬子山的豐碑》《滿族烤全羊》《大清河》《南口前伏擊戰》《七道河伏擊戰》等故事先後被中央電視臺七頻道每日農經欄目、遼寧電視臺、撫順電視臺、開原電視臺拍攝成電視《專題片》。參加編輯撰寫了《遼東滿族故事清原卷》。獨立撰寫了《清原鎮文史資料》、《草市鎮文史資料》《清原縣文體局文史資料》、《清原地名資料》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