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靠“药神”解决药的问题

《我不是药神》上映以来,不断在朋友圈刷屏,结合多年医药企业工作和咨询实践,谈一下如何不依靠“药神”来解决老百姓吃药的问题。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需求刚性、供需信息不对称、价值流通环节多且利益博弈严重。过往多轮次的医药改革主导策略是如何利用行政规范和市场手段来弥补整个行业无序发展带来的各种窟窿,效果不理想。政府医药体制改革需要围绕让药品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有序干预医保、指导价、药品安全等;市场的手段调节医药行业的其他主体(医药工业、医药流通等企业),如财税调节、财政补贴、引导基金等。

医药企业需强化研发、重视质量、关注成本。在原研药领域,我国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每年的一类新药数量和进度与国际医药巨头尚有较大差距,除了众所周知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成功率低等原因,还与我国研发机制不成熟、研发人才特别是领军科学家太少相关,导致很多医药企业在美国湾区、以色列设置研发机构。通过产业政策设计、引导基金孵化,形成专业的创新药研发平台型企业和在此平台上运转的小微研发型企业,并通过资本市场将创新药项目或小微公司与大型医药企业的产业化能力和生产销售能力充分对接,一方面解决研发型企业的资金和产业化方面的短板,另一方面解决大型医药企业产品老化品种接续困难等不足。

随着“两票制”等政策的推广,医药流通领域的集中度低、混乱无序的状态已经得到了改观,但是由此对部分企业带来的负面作用也开始显现,特别是过往不注重发育自己的营销能力,仅仅依靠招商和渠道的流通型品种及其厂家已经出现明显的销量下滑、经营困难等问题,而部分企业从“底价大包制”转向“高开佣金制”后,则暴露财税处理能力和市场管控能力不能满足要求等不足。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除了对于明显供大于求的品种,确实需要市场机制予以淘汰外,可能对部分专注于生产且疗效更加确切、成本更加亲民,但营销能力较弱的企业造成误伤。未来行业内将会出现专注于发掘该类产品的服务型机构,通过规模优势和专业化营销技术及手段,使得更优秀的品种能够更有效率地服务于更多患者。

医疗机构特别是各类医院确保实现药品“零差价”,并有效降低优秀药品的进院成本和处方成本,彻底斩断流通环节的灰色利益链条,如回扣、返点等带金销售行为。在此基础上,需要改善临床诊断技术和数据管理与应用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并与医药研发机构、医药厂家深度合作,提高用药的精准度、扩大药品的适应症,有效提高研发成果的治疗价值,实现最大程度地分摊高昂的研发成本,最终实现最大范围、最高效用地服务病患。

作为医药从业人员则需要摈弃过往的经营理念和行业认知,仅仅依靠一个品种/模式/机会就可以赚大钱、发大财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产业秩序重构、医药回归本源、个体回归初心”已然是医药行业大势所趋,每一个医药企业、从业人员必须首先端正职业心态,回归药品治病救人的本质,精于此道、以此为生。

——和君咨询高级咨询师 王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