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國家爲什麼害怕德國與奧地利合併?

衝擊時評


歷史上,德、奧兩國,與英國、法國、沙俄一起,是曾經歐洲最強大的五個國家,並稱為歐洲五霸,在歐洲歷史上留下了深遠地影響。

在法國拿破崙崛起以前,歐洲大陸中部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天下,整個歐洲都在這個帝國的陰影之下。而神聖羅馬最核心的國家,就是奧地利。此外,德國的前身普魯士,也赫然在列。


奧地利與德國廣義上來說可謂是同文同宗,歷史上都曾經屬於德意志的一部分。雖然最終奧地利在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正統的時候,失敗被踢出德意志聯邦,並與匈牙利合併成為奧匈帝國。但是德奧兩國此後的聯繫也是非常緊密的。

一戰時,德國、奧匈帝國更是結成同盟國,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大陸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一戰後,奧匈帝國被肢解,被分解成為狹小的奧地利。肢解後的奧地利,曾希望與德國合併,組成德意志奧地利國家。但在英法等國的干涉下,並沒有成功。英法等國明確要求德、奧兩國永遠不能合併,因為一旦德、奧合併,協約國削弱德國的目的就失敗了,歐洲大陸的勢力格局又會被重新打破。


二戰發生以後,德國吞併奧地利,名為吞併,實為合併,給世界造成的創傷這裡就不再贅述了。二戰以後,奧地利和德國一樣,被美、蘇、英、法分區佔領。德國被分割為西德和東德。而奧地利,直到1955年才被盟國允許恢復,並被要求成為永久中立國。

1991年,東德與西德實現統一。德國統一的條件之一,即是除了東德、西德維持現狀的區域以外,放棄其他曾被各國划走的區域。這個代價,除了德國失去劃給波蘭、法國等地的區域以外,也意味著德奧合併將不再可能。

事實上,德國、奧地利都處於中歐地帶,佔據著歐洲中心,地理位置非常非常重要。歷史上,一個不安分的德國已經讓歐洲各國疲於奔命,如果德奧合併,則歐洲面臨一個強大的歐陸大國的潛在風險,將會無限增加。


蘇綻


在歷史上,德意志地區的各個強權曾多次謀求統一,都被歐洲其他大國干涉。在1871年之前,德國還不能被稱為一個政治實體,而是眾多的諸侯的統稱,在當時被稱為德意志地區。

德意志地區本來是統一的,公元962年奧托大帝加冕,稱為“羅馬皇帝”。皇帝此時擁有相當大的權利,以致於可以挑戰羅馬的教皇的權威。公元1157年起,腓特烈一世在帝國頭銜上加上了“神聖”二字,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繼承自中法蘭克王國的意大利早已四分五裂,成為了眾多的城邦,為了獲得北方日耳曼人的保護(他們在500年前被洗劫過),他們也加入了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

不過,歐洲宗教傳統的強大,使得皇權與教權的對立不斷加深,其核心點是對帝國內部主教的任命權的爭奪。這種任命權直接決定著帝國的收益——賣官鬻爵是世界各地同行的法則,教皇可以出售主教職位獲得收入。皇權與教權的分離以及明爭暗鬥,最終引發了神聖羅馬帝國中央集權政治與地方分離主義勢力的博弈。最終在1356年,查理四世頒佈金璽詔書,確認皇帝須由七大選帝侯推選為標誌,神聖羅馬帝國的中央集權的努力功虧一簣。

這是在法律意義上對中世紀德國政治分裂局面的確認,是德國在未來統一問題上悲劇性的根源,註定了德意志未來600多年中不得統一的命運。在歐洲其他國家紛紛加強中央集權時,神聖羅馬帝國這種自廢武功的做法,使得帝國外部勢力有太多的機會介入帝國內部事務,以致於伏爾泰說,這個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是帝國。1356年的金璽詔書作為一種制度性遺產,深深影響了德國統一以前的發展歷程,其所確立的選帝侯制度也間接形成了日後在德意志諸侯中一時瑜亮的普魯士、奧地利。

神羅境內的分封體系非常繁雜,七大選帝侯是這些貴族體系裡最尊貴的爵位和稱號,因為只有這7個選帝侯才能有資格競選皇帝。但是,由於天主教的婚姻和繼承製度下,七大選帝侯經常絕嗣,以致於旁系、外戚屢屢通過婚姻繼承選帝侯的權利。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就是以外戚的身份獲得了選帝侯之一的波西米亞國王的稱號才得以在1526年建立,而幾乎同時建立的普魯士公國也是基於同樣原因,在選帝侯勃蘭登堡家族絕嗣後,霍亨索倫家族以外戚身份繼承了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

不過,此時哈布斯堡王朝佔據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疆域廣闊,勢力龐大,在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中以一己之力橫挑幾乎歐洲所有大國。此時的普魯士公國還只是波蘭王國下的公國政權,還不能參與德意志事務。在1660年,趁著瑞士和波蘭發生戰爭,勃蘭登堡大選帝侯取消了波蘭對普魯士公國的宗主權,獲得了獨立地位,開始參與歐陸事務。

(一時瑜亮的普魯士、奧地利)

1701年,因為西班牙王室王室沒有子嗣,法國、奧地利都想以外戚繼承西班牙王位,引發了持續12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哈布斯堡王朝以冊封普魯士大公為國王的代價,換取了普魯士出兵8000人助戰。普魯士自此成為德意志諸侯中的一員,參與德意志事務。時隔200年後,普魯士在德意志諸侯這個身份上,取得了與奧地利同樣的地位。由於奧地利立國時間更早,且是由婚姻繼承得來,更為注重封建正統,因為“正統原則”對奧地利有利。普魯士立國時間晚,且是先有軍隊,再有國家,是軍國理念的產物,因此相對而言侵略性更強。

從1701年至1871年,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王國參與了多次歐洲重大事件,包括“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三次王朝戰爭”等,在法國、俄國的遏制下,德意志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尤其是1848年革命之後,在法蘭克福召開德意志諸侯會議上,為促進經濟發展以及應對法、俄的侵略威脅,德意志統一已經成為共識,區別只在於“大德意志方案”還是“小德意志方案”。

由於奧地利帝國對制憲會議的反動政策(奧地利封建傳統勢力更為強大),使得與會的德意志諸邦國開始傾向於“小德意志方案”,即是排除了奧地利之外的統一方案。此後更是在三次王朝戰爭後,以普魯士國王為德意志皇帝(不是德國皇帝的那種實權皇帝)的第二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成立,歐洲的均勢被打破。

(一戰時的對峙集團)

在第二帝國成立後,同文同種,都處於中歐面臨地緣劣勢,使得第二帝國與奧匈帝國天然具備結盟的意識形態。德意志第二帝國與奧匈帝國(1867年在普奧戰爭後成立)的結盟,使得法國200多年來一直避免在中歐形成一個勢力強大的帝國的努力付諸流水。歐洲被阻隔成東歐俄國、西歐法國的局面,歐洲中部形成了一個冉冉升起的國際霸權國家,而且這個霸權國家奉行軍國主義。這意味著,只要這個霸權國家開始挑事,其他國家就不得不拼命暴兵來做應對——都不過日子了,都來打仗吧。

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爆發前,德國的咄咄逼人的進攻策略,就讓英法大感難堪,為此英國甚至放棄了長期以來對俄國的不友好態度(全球爭霸),於1907年最終建立了三國協約集團。

饒是如此,在經歷了4年慘烈的交戰,雖然協約國最終取勝,但也是慘勝而已。法國三分之一的青年死在戰場,三分之一的青年傷殘,還有三分之一的青年在見識到戰場的慘烈後萌生了佛系思想,以致於法國在二戰開始前盛行綏靖主義策略——法國人的鮮血在一戰時就已經流盡了。而英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硬生生把一個債權國打成了負債國,大英帝國的國庫被打空,從而為美國的上位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作為三大協約主力之一的俄國,更是在1917年就全面崩潰了。在1918年時,當所有的協約國領導人都認為德國人的鮮血已經流乾時,德國又在西線發動了規模龐大的攻勢,幾乎扭轉戰局。軍國主義的頑強與可怕的戰鬥力,使得戰後英法美各國在提到這件事時還有後怕。

正是因為第二帝國的軍國主義在大戰中表現出來的驚人戰鬥力,才使得歐洲各國對法國過分剝削德國的做法感到擔憂。法國無力阻止德國的復興,在凡爾賽合約上,就約定了國際社會必須要阻止德國與奧地利的合併,希望這能夠使德國的勢力受到一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的“限制”。

然而,法國的設想最終演變成了更為慘烈的二戰,第三帝國的軍隊幾乎兵不血刃就合併了奧地利。在戰鬥中,只有600萬人口(奧匈帝國已經在1918年解體,奧地利是純粹的德意志民族國家)的奧利地,有1/4的人口參與到了第三帝國的戰爭。在柏林戰役結束時,第三帝國的南方集團軍還在維也納和布拉格做困獸之鬥。

(第三帝國的幽靈)

第三帝國迸發出的戰鬥力,再一次讓蘇美英法對中歐地區的強大的統一強權產生了更為嚴重的忌憚心理,必須要維持中歐地區的分裂局面,完全毀滅德意志國家統一的可能性成為各大國共識。因此在紐倫堡審判大會上,普魯士王國的法統被中斷,軍國主義、納粹主義等思想被立法禁止。同時,德意志地區被分成東德、西德、奧地利三個部分。東、西德執行了完全不同的社會制度,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意識形態。在正常情形下,東西德經過40年的發展,除了血統一樣,在社會認知、價值觀、思想文化體系已經形成完全不同的族群,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德國已經不可能再統一了。

在持續做了40多年的人畜無害的小白兔來取悅蘇聯和美國後,德國迎來了統一的契機。在英國、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阻撓下,東西德終於在蘇聯的默許、美國的支持下完成了統一。然而,這種程度的統一已經觸及到了歐洲的底線,歐洲人時不時就拍出來二戰的電影就是在提醒德國不要忘記過去的斑斑劣跡。尤其是蘇聯二戰閱兵還把默克爾給請過去,看著200多面當年的納粹德國的軍旗被倒拖走過紅場。默克爾此時的心理不知道是如何想法,然而在官方表態上,肯定是對納粹主義表示憤慨的。

(德國製造)

一個分裂的德國,經過短暫的恢復後,就重新回到了歐洲權利的巔峰上,德國以強勁的經濟實力,在歐元一體化的過程中,獲得相當大的匯率優勢和成本製造優勢,完成了經濟整合歐洲的重要步驟。如果此時,德國再統一了奧地利,對於歐洲國家對第三帝國的幽靈的刺激程度會使得歐洲成立反德國聯盟。這在東西德統一時,法國就迅速與波蘭、捷克建立起外交關係,被德國媒體稱為針對德國的“小協約國集團”又再一次成立了。

可見,不僅僅是歐洲其他國家沒有忘記,包括德國自身,也不會忘記慘重記憶裡的一戰、二戰。這種情形下,德國如何能統一奧地利呢?


而知而行


因為德國和奧地利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和文化,如果兩國合併那麼德國將在歐洲地區迅速崛起。一個強大的德國不符合歐洲國家的發展利益,因此歐洲國家不讓德國與奧地利合併。



1.德國和奧地利歷史上都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在這個帝國境內通行德語。由於奧地利一開始是神聖羅馬帝國南部新開發的一個地區,這裡人口較少,因此一部分生活在德國巴伐利亞地區的人民,被遷移到奧地利進行開發,就這樣奧地利慢慢地強大起來。神聖羅馬帝國類似於今天的獨聯體,而奧地利和普魯士是神聖羅馬帝國中兩個最強大的邦國。由於奧地利的實力非常強大,因此奧地利的國王長期擔任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不過這個皇帝只具有象徵意義,他直統治的只有奧地利地區,而普魯士地區並不接受這個皇帝的統治。奧斯曼土耳其從1460年開始向歐洲地區擴張,土耳其相繼佔領了希臘、烏克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波黑、科索沃、阿爾巴尼亞等歐洲國家。1526年土耳其開始侵略捷克和匈牙利,並且打死了這兩個國家的國王。



2.由於土耳其信仰伊斯蘭教,而歐洲國家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因此匈牙利和捷克的人民決定與奧地利合併,就這樣匈牙利和捷克成為了奧地利的領土。此後奧地利領導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土耳其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並且佔領了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下的匈牙利、

羅馬尼亞、烏克蘭、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等地區。1805年法國皇帝拿破崙指揮軍隊,滅亡了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而奧地利慢慢地形成了奧匈帝國,普魯士隨後也迅速崛起,並且組成了德意志聯盟。雖然奧地利和德意志聯邦屬於兩個不同的國家,但是兩國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和文化,所以兩國的民眾交流非常密切。特別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兩國的國境線根本就形同虛設。1889年一個改變世界歷史的人物出現了,這一年希特勒在奧地利出生。希特勒從小在奧地利長大,20多歲時前往德國謀生。他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多次負傷,慢慢地希特勒成為了德國的領導人,1938年希特勒用和平的手段使奧地利和德國合併,二戰後兩國又重新分開。



3.德國目前擁有35.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8270萬人口、2017年GDP是36518億美元,在全球經濟排行榜中排第四名;奧地利國土面積8.3萬平方公里,有876萬人口,2017年GDP是4093億美元,在全球經濟排行榜中排第28位。德國是經濟大國、科技大國、工業大國、人口大國、教育大國、政治德國,如果德國與奧地利合併,那麼德國的綜合國力將會更加強大。強大的德國一定會對俄羅斯、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英國、美國在歐洲地區的利益產生挑戰,因此世界各國都反對德國與奧地利合併。


杜達特洛夫斯基


歐洲國家為什麼害怕德國與奧地利合併?

歐洲國家,特別是歐洲列強英國、法國非常害怕德國與奧地利合併,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被英國、法國嚴重懲罰德國,其中就有關於德國與奧地利合併的問題,做了很多防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併條款;

凡爾賽條約明確規定: "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奧地利合併。" 1919年的聖日耳曼昂萊條約,也再次強調了這一點 "宣佈奧匈帝國正式解體。大部分德語地區的奧地利承認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南斯拉夫王國的獨立。" "在沒有國際聯盟的同意之下,奧地利不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放棄獨立地位。

可見這些限制德奧合併條款有多嚴,至於說歐洲國家為什麼這麼害怕德奧合併?

因為奧地利與德國同文同宗,合併並無困難。

德國與奧地利原來都屬於神聖羅馬帝國,民族和語言沒有都一樣,同文同宗,早在19世紀後,德國沒有統一前,奧地利與普魯士都是德意志地區裡面兩個比較大的邦國。不過最終普魯士王國取得先機,在鐵血宰相俾斯麥帶領下打敗法國排除奧地利,統一了德意志地區,也就是今天的德國。

當時奧地利也是當時歐洲強國之一,也是很有機會統一德意志地區的,德國統一已經給歐洲其他強國造成了很大恐慌,統一過程中就能打敗法國,一戰時更是給歐洲列強們造成巨大損失,歐洲列強是無論如何不可能讓德國與奧地利合併,不然德國假以時日,會變得更加強大。

更主要的是德國與奧地利合併,並沒有什麼困難,兩國本就是同文同宗,兩國合併沒有多少困難。

不過歐洲列強設置那麼多條款限制德奧合併,好像並沒有什麼卵用,希特勒在發動二戰前夕,由於英、法兩國綏靖政策,納粹德國依然吞併奧地利,大大加強了納粹德國實力,再次給歐洲各國造成巨大傷害。

至於今天歐洲已經一體化了,通過歐盟,歐洲國家已經普遍沒有對於德國奧地利合併的擔心了。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看法,歡迎評論交流,加關注!


大正看世界


不知道,歐洲人現在對德國和奧地利合併具體是什麼看法,但我想肯定是反對的。

德國發動二戰的主要藉口,就是要把德意志人統一到同一個國家的旗下,而德國首先合併的就是奧地利,最後捷克這些國家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張一張倒下,那段歷史簡直是歐洲人的噩夢。

現在歐洲人反對,主要是不能讓德國通過與奧地利合併,再次喚起日耳曼人的那種民族情緒!上一次依靠著美國人的力量,歐洲人將德國人踩在了腳下,現在美國人是不是還有那個意願幫助他們對付德國人,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在那之前歐洲人最害怕的就是德國對歷史上的邊界問題提出異議,因為二戰之後,德國雖然被削弱了,但是其他的國家也被削弱了,而且程度可能比德國人還要大。二戰的時候他們沒有能力對抗德國,現在他們依然沒有力量甚至是更加沒有力量對抗德國。歐洲的和平完全掌控在美國大兵的壓制之下。而美國人在關鍵時刻是不是靠得住,那很成問題。因為美國人有前科,一戰的時候,美國佬呼喚世界和平,但是當他們發現巴黎和會上沒有取得他們期望的利益的時候,就很快把歐洲拋到了一邊,最後導致了德國被宣傳復仇的納粹控制劫持,最後變成了納粹擴張的工具,而那次事件讓歐洲人徹底喪失了世界霸權,成為了美國和蘇聯的手上玩物!


帝國曆史觀察者


很多人都說:“奧地利最成功的地方,是讓全世界都認為貝多芬是奧地利人,希特勒是德國人。”由此可見,奧地利跟德國的關係非同一般!而德國和奧地利的關係,就像俄羅斯與白羅斯的關係一樣,都是同宗同族、同語同文的親兄弟,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要是德國跟奧地利這對德意志兄弟合併成一個全新的德意志國家,對歐洲的其他國家就是揮之不去的噩夢!將會取代俄羅斯成為歐洲的頭號威脅!無論是法國、英國、意大利、荷蘭、波蘭等歐洲國家,還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國,都堅決不反對德奧合併,維持歐洲幾千年來的碎片化、中小型國家林立、沒有一家獨大的地緣格局,不僅符合美國的利益,更是捍衛德國除外的其他歐洲國家的根本利益與生存保障的千年戰略!

一、歷史上德國的侵略性太強

現如今,全世界的人有一個幾乎的共識,在所有的大國中,最具侵略性的國家不是美國,而是俄羅斯,而最人畜無害的大國則是已經被拔掉了獠牙,偃武修文的德國。

但實際上,自古以來的德國也是極具侵略性,跟俄羅斯比起來毫不遜色,人類自古以來最大的浩劫一戰、二戰都是德國發動的,只是二戰戰敗後,德國被美國、蘇聯、應該、法國聯手閹割,成為了現如今重經濟輕武備的半主權國家。

二、德奧的三次合併都被破壞

在歷史上,德國與奧地利的合併嘗試了三次,無一例外,都遭到了法國、英國、俄羅斯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反對與破壞,最成功的一次是1938年,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此舉得到了多數奧地利民眾的支持。

二戰結束後,作為勝利者的同盟國為了遏制日後德國的再度崛起,並對外發動侵略戰爭,對德國實施殘酷的清算,給他戴上多重枷鎖,其中的一個枷鎖就是決議讓奧地利永久中立,這就在根本上斬斷了德國與奧地利合併的任何可能!


三、德國的工業能力太過強大

歷來,德國的經濟實力都很強大,特別是工業能力,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幾十年來,德國一直保持著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的位置,身後的法國、英國絕無超越的任何可能。

以金融經濟為特徵的美國、英國,經濟根據日益空虛,都住在緩慢的衰退進程之中。而以工業經濟的德國及其他大國,國力蒸蒸日上,也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貿易順差大國。

2017年,德國的GDP為35954.06億美元,奧地利則是4027.93億美元,在全球經濟排行榜中排第30位,兩者相加高達39981.99億美元,僅比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少3439.61億美元,如果德奧合併,GDP超越日本指日可待,那就進一步拉大與歐洲其他國家的差距。

四、德國的人口更多發展潛力更大

扣除俄羅斯(歐洲人也沒把俄羅斯當作歐洲的一份子),德國是歐洲第一大人口國,擁有8267萬人,奧地利的人口則有875萬,兩者相加高達9142萬,而法國只有6689.6萬人、英國則是6563.7萬人。德國的人口在歐洲國家中佔據比較明顯的優勢,發展潛力也更大,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跟德國的差距會進一步拉大。


五、不能接受歐洲出現一家獨大局面

幾千年來,歐洲的歷史就是一部分裂史、碎片化,小國林立,從未有過統一的歷史,儘管拿破崙、希特勒都用武力嘗試過,最終都失敗了。至於早期的羅馬帝國,也僅僅是局部統一。因此,歐洲人從來都不知道統一這兩個字的真正的含義。

碎片化的歐洲,小國林立,戰爭從未間斷,給人民帶來了難以想象的災難。歐洲通過數千年的戰爭與分合,得出了一個安身立命的經驗:絕不容許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

而普魯士帝國崛起後,這個經驗被所有的歐洲人奉為圭臬:防火防盜防德國!因為德國人的侵略性太強了,對所有的其他歐洲國家都是巨大的威脅!特別是一戰、二戰結束後,德國除外的歐洲人取得了一個高度共識:確保歐洲和平的戰略是——要麼德國統一歐洲,要麼分裂德國。


飛狼


其實歐洲列強並不是害怕德國和奧地利合併,而是對普魯士極度的不信任。眾所周知,普魯士之所以能夠統一德意志,這和俾斯麥玩套路玩的很6是有直接關係的,假使當時不是俾斯麥掌舵,恐怕普魯士很難完成自己的戰略目標,甚至還會招來巨大的災禍。

普魯士玩套路,歐洲列強也是知道的,英國人、法國人和俄國人都不是傻子,但這就好比光著膀子上路嚇跑了一大堆人,你說人家是壞蛋,可問題是被嚇跑的人是自己跑的,光膀子的人又沒幹什麼壞事。所以這就使得歐洲列強挑不出毛病,找不到把柄,可謂是玩的一整套陽謀,大家只是心裡恨得牙癢癢,卻拿普魯士一點辦法也沒有。

因此普魯士既然要把這個套路繼續玩下去,肯定是不能碰底線的,因為任何把戲,都會有被拆穿的那一天,對於俾斯麥這樣的天才戰略家來說,怎麼樣讓這個把戲耍的時間更長,才是最為重要的。如果普魯士要吞併奧地利,姑且不說這會不會帶來法理上的爭議,因為奧地利畢竟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是德意志地區名義上的老大,把奧地利帶進來恐怕會影響普魯士的地位。假如真的吞了奧地利,讓奧地利徹底認慫,從此認普魯士當大爺,這件事的後果就是讓歐洲列強徹底失去了耐心,因為此前玩套路,搞個普丹戰爭,大家還是可以接受的,畢竟這件事鬧得並不大,可一旦普魯士吞了奧地利,普魯士的經驗就會加兩倍,自身實力就更不用說了,這會讓歐洲局勢徹底失控。因為原本大家知道普魯士玩套路,對普魯士還是有個預期的,比如說今年增長個百分之10,明年增長個百分之12,這樣大家也有的玩,都能制定平衡普魯士的策略,可一旦普魯士忽然漲個百分之50,那這件事就鬧大了。列強們本來就極度不信任普魯士,對普魯士玩套路非常有意見,假如普魯士真的把奧地利吞了,這不就給列強們出兵德意志找到理由了嗎?恐怕過上幾個月英國人法國人和俄國人就殺過來了,以當時普魯士的國力,恐怕很難同時與三國開戰。

因此不吞併奧地利,是俾斯麥非常高明的決策,這裡面玩了個非常牛逼的套路,叫作偷換概念。因為原本世界上並沒有一個叫作德國的國家,有的只是德意志地區,而這個德意志地區秉承的其實是一種“天下觀念”,這裡面的天子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同時還兼任著奧地利皇帝,因此奧地利其實是德意志地區的天子,而普魯士只是個後起之秀,並不佔有德意志地區天子的法統。所以普魯士搞了個套路,叫作借殼上市,具體的操作步驟就是把奧地利踢出的德意志系統,讓奧地利的法統無法再持續,這樣就讓普魯士成為了事實上的德意志地區老大哥。但是普魯士的小圈子,並不是整個大德意志,只是個小德意志,或者叫北德意志邦聯,這個小圈子並不能代表整個德意志地區,可普魯士偏偏把這個小圈子搞成了名義上的大德意志,也就是所謂的德國。

最後普魯士王國成功上市,把北德意志邦聯弄成了德意志帝國,簡稱為“德國”,德國作為正是國家出現在了地球上,這都從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開始。但自此之後,奧地利和德國就沒啥關係了,很多人只記得德國,但是卻忘記了奧地利也是德意志地區的一部分,還是曾經的天子,可是這種身份就再也找不回來了,即使今天的德國,只是德意志地區的一部分,可大家也都默認了這個德國,奧地利也只能是奧地利,因此普魯士的忽悠能力,的確是很一流。


圖維坦


【德奧兩國國旗】

1、歐洲國家害怕德奧合併的歷史原因。以法國為例。歐洲國家按照大小(強弱)簡單粗暴分成兩類,法國基本上一直是列強(一般以30年戰爭確立法國大國地位),但是,在德國統一(德意志第二帝國)後的不到80年時間內被德國打了3次:普法戰爭德軍開進巴黎、割讓阿爾薩斯——洛林、鉅額賠款。一戰西線主戰場在法國北部——比利時地區,經濟損失不說,人口損失約4%、幾乎一代青年消耗在戰場上。二戰德軍再次開進巴黎,沒有美英盟軍,法國難以復國。可見,德語地區合併成一個國家對法國形成的地緣政治威脅。作為歐洲列強的法國尚且如此,歐洲弱小國家的代表——波蘭心理陰影面積更大,波蘭歷史上被德語國家(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4次瓜分(包括二戰),不用合併、德國自身的實力就可以吞併波蘭,如果不是起到在東線牽制德國的作用,波蘭恐怕還是“歷史國家”。

【德國戰勝法國、入侵蘇聯前的歐洲】

2、歐洲國家害怕德奧合併的現實原因。以英國為例,數據說事。奧地利:83878平方公里,881.75萬人,GDP3533億歐元。德國:357376平方公里,8257.7萬人,GDP32634億歐元。法國:約55萬平方公里,6719萬人(含海外領地),GDP2.22萬億歐元。英國:24.41萬平方公里,6605萬人,GDP1.96萬億英鎊(約2.2213萬億歐元)。顯然,德國在人口和經濟規模方面領先老牌列強英法,再合併同樣是發達國家的奧地利,領先優勢更大。英國的傳統外交政策“大陸均勢”幾百年不變,防止歐陸出現一強獨大的國家,德國現在已經是歐盟“領頭羊”了,再合併奧地利,前景是什麼局面?

【英國在歐洲的位置】

綜上,無論老牌列強英法,還是弱小代表波蘭、捷克,沒有歐洲國家願意看到一個更加強大的德語國家出現。當然,德奧合併也不是沒有可能性,比如法國膨脹到拿破崙帝國一樣的實力,英國為了牽制法國,有可能促成德奧合併,前提是局面英國可控。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怕德國與奧地利合併?從來沒有的事!簡直不知從何提起這個問題!歐洲人一直認為德奧合併是自然的事情!從最開始,認為統一日耳曼民族的就該是血統最純正的哈布斯堡王朝!可惜以奧地利人為核心的哈布斯堡王朝,整天糾結於既得利益,無心也無力統一日耳曼,被普魯士人統一了,建立德意志帝國!而德意志帝國也是為了血統,高貴的日耳曼血統,放棄了俄國選擇和哈布斯堡王朝結盟!結果一戰結果不用說了,哈布斯堡王朝徹底解體!直到二戰,今天我們常提起的二戰標誌都是慕尼黑協議和閃擊波蘭,壓根沒人提希特勒第一個吞併的就是奧地利,連個像樣的抗議都沒有!甚至德國出兵自己的萊茵非軍事區,法國都出兵意思了一下!但是吞併奧地利,沒人願意甚至多一句廢話。因為在歐洲人眼裡奧地利人比日耳曼人還日耳曼人,兩國是早晚的事!直到今天,奧地利最牛的足球隊叫什麼?:奧地利聖日耳曼足球隊!再說了,管這閒事有毛意義?奧地利地處中歐,戰略位置一點不重要,只不過有歐洲藝術和音樂中心的美譽!巴不得德國人吞併後,好好玩美術和音樂去!因為二戰的失敗,當然不允許德奧合併了,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最後西德為了兩德統一,發毒誓,德國永遠沒有任何領土要求!什麼他媽的自古以來的固有領土,啥也不要了,連地位相當於長安的柯尼斯堡都不要了,奧地利當然也就再見了!


青青子衿27837686



德國和奧地利共同組成了“神聖羅馬帝國”儘管它既不神聖也不是帝國,但是這片區域成了北歐、東歐、南歐、西歐勢力的緩衝區,以拿破崙帝國為例,拿破崙建立的萊茵聯邦與奧地利、普魯士三足鼎立,他們彼此爭鬥正好讓法國、瑞典、俄羅斯找到了平衡矛盾的措施。


因此說,歐洲國家普遍希望神聖羅馬帝國永遠作為戰場和緩衝區存在下去。不僅要求德奧永不合並就連德意志也不要統一。俾斯麥通過巧妙的外交手腕成功避開了東西南北各個方向的勢力干擾,實現了小德意志的統一,按照常理來說整個德意志的統一應當包括神聖羅馬帝國的重要部分奧地利。

但是就是這個不完全統一的德意志都帶給歐洲一場浩劫。威廉二世統治下的德國經濟與軍事實力像脫韁的馬一樣瘋狂的提升,大英帝國第一次遇到工業經濟的對手、法蘭西帝國也第一次遇到陸地上的對手,就連號稱蒸汽壓路機的沙俄也無力繼續擴張歐洲版圖上的土地。



而瑞典早在與普魯士的戰爭中就被踢出歐洲強國之列,可見在歐洲中間地帶誕生的統一德國會給歐洲國家帶來可怕的災難,這次災難的最終表現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此戰德奧雖然沒有合併但自始至終都是鐵血同盟,兩國在一戰掀起的波瀾讓歐洲國家認定德奧不能合併,德國也必須儘可能的被削弱。


《凡爾賽和約》一再強調奧匈帝國必須解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擺脫德意志人統治並拿走了奧地利的大片固有領土,而且這個人口600多萬領土卻只有幾萬平方公里的小國永遠不得併入德國。很明顯這就是為了削弱中歐的德意志民族,最終目的還是防止德國再次強大起來。

事實證明只要德意志人團結起來就能成為攪動歐洲的強大力量,威廉二世依靠政治聯盟做到了、希特勒更是通過直接的武裝兼併做到了,德國在直接和間接的獲得奧地利的國力以後先後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二戰以後為了防止德國再次強大起來,美蘇英法聯合要求奧地利像瑞士一樣“永久中立”,這似乎可以一勞永逸的防止德國再次強大起來。



一言以蔽之歐洲國家害怕德奧合併的理由就是害怕一個強大的國家出現在中歐,害怕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像威廉二世德國、希特勒德國那樣四面出擊,進而威脅到自己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