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中——詩詞中見志氣

1945年毛澤東在重慶曾向詩人徐遲題字:“詩言志”。“言志”就是言志向,說抱負,表述理想。縱觀他一生所作詩詞百餘首,其中勵志詩詞或其它詩詞中有勵志含義的佔有很大部分,可見他對立志是何等重視。

下面給大家奉上的詩詞,都表現出毛澤東早期救國救民、以國家、民族、天下興亡為己任的遠大抱負和革命理想。

毛澤東詩詞中——詩詞中見志氣

井贊

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牆。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只喝井裡水,永遠養不長。

此詩見於《韶山導遊》和《毛澤東軼事》等書,又見於香港劉濟昆所編《毛澤東詩詞全集》,及胡憶肖等編著的《毛澤東詩詞白話全譯》,以及《毛澤東和他的父老鄉親》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5月版;《毛澤東大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版錄載此詩,詩題為《贊井》.

這首詩是1906年毛澤東13歲讀私塾時寫的,有一次,老師毛宇居(毛澤東的本家哥哥)外出,臨走前規定學生必須在室內背書,不準走出私塾房間。老師前腳一走,毛澤東後腳就跨出了門。 他背 著書包爬到屋後山上去了。他一邊背書,一邊摘毛栗子,書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書包。回到私塾, 給每個同學送上幾粒毛栗子,也孝敬已回來的先生一份。毛宇居卻不領情,責問道:"誰叫你四處亂跑?"毛澤東回答說:"悶在屋內頭昏腦脹,死記硬背也是空的。"毛宇居聽了十分惱火。毛澤東就說:"那我就背書給你聽好了。 "毛宇居知道背書難不倒這個學生,心生一計,來到院子中央,指著 天井道:"我要你贊井!""毛澤東沿著天井轉了兩圈,便口占一首《五古》毛澤東當時不過13歲,這麼短的時間內出口成章,如此敏捷的才思,頗不亞於七步成詩的曹子建,使得毛宇居從詩中意識到自己教學生的弊端,不禁從內心感慨道:"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他的這位堂弟學生,日後怕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這首詩見景生情,託物寄興,有一定的寓意。全詩顯得新穎樸實,獨具特色,表現一種渴求解放、追求自由的精神和志氣。

出鄉關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是1910年秋天,17歲的毛澤東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懷著激動心情,臨行前他寫下這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簿裡,以作告別。借詩言志,以此抒發了他的非凡志向。

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

雲開衡嶽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裡。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鍾此。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

洞庭湘水漲連天,艟艨鉅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餘子。

平浪宮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毛澤東詩詞中——詩詞中見志氣

《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是毛澤東於1918年4月送別羅章龍東赴日本時所作七言古詩。

全詩以敘述友情為主,表達了作者學生時代就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偉大抱負。立意高遠,用詞、用典平實準確。這首詩最早發表在1979年《黨史研究資料》,是羅章明龍先生在巜回憶新民學會(由湖南到北京)》一文中提供的。

羅章龍,生於1896年,湖南瀏陽人,在湖南一師讀書與毛澤東相識,1918年4月中旬,羅章龍等人去日本學習,臨行之前,毛澤東將這首“費了三四個夜晚”寫成的詩送給了他。

毛澤東喜歡用《楚辭》、《莊子》、李白、李賀的典故,但多是隨手拈來,另出新意,不為典縛,化入自己抒寫情志的脈絡之中。巜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就用《莊子.逍遙遊》中的典故,唱出了“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借用鯤鵬抒發壯志凌雲。“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秭來”巧借《莊子·秋水》“稊米”一詞,既表現出將世事看平常的恬淡心境,又與全詩中敢於擔當天下事的責任感相呼應,“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表現了青年毛澤東等人以天下為己任,在“滄海橫流”中從容搏浪遊弋之志。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毛澤東詩詞中——詩詞中見志氣

毛澤東於1925年晚秋,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途中,途經長沙,重遊橘子洲時所作。其時,作者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寫下了這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於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全詞在片語之間,融情入理,情景交融。心憂天下,豪氣干雲,自始至終表現的是一種拯救天下、捨我其誰的責任,未見霸氣,卻是王者之氣。

詞人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氣氛。“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嘆,這一問道出了詞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闋的抒情樂章。下半闋著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自然地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將無形的不平凡歲月,化為一座座有形的崢嶸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一個“恰”字,統領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以奇景抒發了當時的奇情、奇志。

特別是本詞的最後三句,以設問結尾,巧妙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西江月·秋收起義1927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西江月為詞牌名,由李白《蘇臺懷古詩》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的詩句得名。

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趕回湖南部署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下設三個團,於1927年9月9日起在修水、銅鼓、平江、瀏陽一帶舉行武裝起義,舉行了武裝起義,點燃了秋收起義暴動的革命烈火。十月,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成功地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7年秋收起義後幾天,當時革命正處在異常艱苦的關頭。此時毛澤東豪氣干雲,激情滿懷,寫下了《西江月·秋收起義》一詞,高度概括了秋收起義的情況,揭示了農民暴動的根本原因和正義性,抒發了對工農革命武裝的讚揚之情。

這首詞的藝術特色主要是明白曉暢、平中見奇。詞句人人皆懂,十分通俗,很符合工農戰士的口吻,但平中見奇,詞句越讀越有滋味;另外採用了口語化的典故。“同仇”來源於《詩經》:“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霹靂”來源於《七發》:“夏則雷霆霹靂之所感也。”這樣少孺皆懂,達到了雅俗共賞的藝術境界。

《西江月·秋收起義》採用賦的藝術表現手法,具有鮮明的紀實特色,堪稱為史詩,詠頌了革命初期的工農革命武裝暴動的壯舉。其語言通俗,節奏緊湊,氣勢磅礴,剛健有力,比喻形象,富有文采。“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一個“直”字體現了工農革命軍對革命充滿必勝的信心和志氣。儘管只有短短的50個字,卻真實地再現了秋收起義的歷史,具有詩史價值,為後人學習和研究秋收起義歷史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史料。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原作"修銅一帶不停留,要向平瀏直進";後改為今詞。

毛澤東詩詞中——詩詞中見志氣

念奴嬌·崑崙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念奴嬌·崑崙》是毛澤東於1935年冬天所作的一首詞。此作是中央紅軍走完了長征最後一段行程,即將到達陝北,毛澤東登上岷山峰頂,遠望青海一帶蒼茫的崑崙山脈有感而作。

詩人首先描寫一個“橫空出世”的莽莽崑崙,創造了一個無限遼遠、無限廣闊的時空意境,氣勢流暢,有一洩千里之感。緊接著的“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句,奇偉的想象猶似奇峰突起,高大奇偉的“莽莽崑崙”在詩人面前卻顯得渺小,盡現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形象!乍讀令人驚訝、不可言喻,細品則是精妙無窮的想象和誇張,構成了無限雄偉遼闊的意境。這首詩毛澤東成功地表達了他的思想,好使“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懷藉助崑崙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達了改造舊世界埋葬帝國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遠大理想。

《念奴嬌·崑崙》既有現實巍峨、雄偉崑崙山的真實的描寫,又有浪漫主義的“飛起玉龍三百萬”豐富想象和極度的誇張,並賦予深刻的象徵意義,詞語雄渾磅礴、氣勢流暢。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還東國首次發表時原作“留中國”,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詩詞》改為“還東國”。

毛澤東詩詞中——詩詞中見志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