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話晚是語言障礙嗎?父母該怎麼做?

201866發


上面這張表,展現的是0-3歲寶寶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如果寶寶沒有“達標”,家長也不要著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生長髮育的節奏,說話晚一點也屬於正常。

但是,我們也不能輕信“貴人語遲”這樣的客套話,還是需要學會區分什麼情況可以繼續觀察,什麼情況必須帶寶寶看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

如果寶寶出現下面這兩種情況,家長就要重視起來,及早帶寶寶去醫院,請醫生做進一步地評估及干預。

1、不能用身體語言交流(12個月以後)

寶寶無法通過身體動作、眼神等方式去表達需求,或和我們做簡單地交流。

2、不能執行簡單的指令(18-24個月)

寶寶不能準確理解大人說話的意思。比如,你和孩子說:“寶寶,幫媽媽拿一下水杯”,他似乎沒有什麼反應,或者不理會你。

如果就醫後,醫生認為寶寶語言發育出現問題,那麼要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對寶寶進行干預。

當然,不管寶寶是否語言發育有問題。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下面的方法來幫助和促進寶寶的語言能力發育:

1、多和寶寶說話

想讓寶寶愛說話,家長首先要變成“話癆”。

這裡說的“話癆”,不是無意義的重複,而是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儘可能多地和寶寶介紹遇到的每一個事物,確保足夠的詞彙和信息輸入量,並且最好用完整的句子和語法描述出相關行為或場景。

2、積極正確地回應

從寶寶可以發出“咿咿呀呀”的簡單音節開始,家長就要做好隨時回應他們的準備——這種回應,可以是語言加誇張的表情,也可以是模仿寶寶的發音。

一唱一和,寶寶對有人能“理解”和“回應”自己,會感到非常開心,這也會激勵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

3、明知故問

很多家長已經成為寶寶的“高級翻譯”,例如寶寶用小手朝門口一指,就知道寶寶是想出去玩了;寶寶哼哼唧唧,就是想喝奶了。

但是,往往家裡有這樣的高級翻譯,寶寶語言表達都會比較遲緩——因為他不需要說,就能順利達到目的。

因此,家長有時不妨“故意曲解”寶寶的想法,比如寶寶哼哼唧唧想喝奶,家長可以故意問,“你是想要玩小熊嗎?”觀察寶寶會想出什麼辦法向你表示他的需求,隨後,再假裝恍然大悟的樣子,給寶寶餵奶。

4、創造環境

語言是通過反覆溝通、交流習得的。

除了家庭環境,家長還應該有意識地為孩子營造不同的交流和活動機會,讓孩子在正常的社會交往中,學習運用語言。


崔玉濤育學園


不是語言障礙。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有的說話早,有的說話晚。但是,語言能力也可以通過我們後天的培養而提升的。我們都知道聽說讀寫,其實這四個字裡,就隱含了孩子培養孩子語言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秘訣,那就是聽,如果其它幾個能力是蓄水池的話,聽就是水源。只有水源充足,其它蓄水池裡面才會有水。這些能力都是現有輸入,才有輸出。


所以,想讓孩子的語言能力得到提升,能說會道,表達清晰。就讓孩子從小開始能聽到豐富多彩的語言。說話是一種模仿能力,孩子聽得多了,自然就會說了。那豐富多彩的語言又來自哪裡呢,父母需要做什麼呢?

日常生活裡多和寶寶進行面對面交流

交流是詞彙生長的花園,句子是由詞彙組成的,因此,媽媽應該從小就和寶寶多交流,重要的不是他能不能聽懂,而是他能是否能聽到。我們把詞彙放到有意義的句子裡,說給孩子聽,對孩子的語言能力培養有極大的好處。我是一個六歲孩子的媽媽,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家裡的人都喜歡跟他說話,我也是,從來沒把他當成一個小寶寶,就像對著一個朋友一樣,正常的交流,跟他分享我工作中,生活中的樂趣與煩惱,其實很多時候就是自問自答,就是給他聽的。可就是這麼一件小事堅持下來,讓我收穫了意外的驚喜。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明顯要比同齡孩子好。在兩歲的時候已經可以說整句的話了,等到三四歲的時候已經可以和我進行很多交流,可以清楚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見。

每天睡前讀故事給孩子聽

我們跟孩子的日常交流,詞彙畢竟是有限的,不會涉及到很多生僻詞。有時候也很難做到語言優美。可正是繪本具備的。根據孩子的特點專門給孩子的書,有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經過了作者的精雕細琢。我們要做的就是讀給孩子聽。從孩子一歲開始我就買書給他玩,因為聚少離多,讀的很少。從三歲開始,我們自己帶孩子,我每天讀故事給他聽,一直堅持到現在。他現在跟我們的交流經常會冒出一些成語,諺語,也會用比喻,擬人這些修辭手法,其實他並不知道這是什麼,但他就是會說,表達正確,為什麼呢,因為他聽過。自然而然就會用了。


所以,站在一個媽媽的角度,而且也算是過來人,強烈建議您在日常生活裡跟孩子一起做這兩件事兒,一定會對寶貝的語言能力有好處。


小晗晗愛閱讀


每個寶寶的發育階段都會有所不同,媽媽們不必太過精細對比,徒增心理壓力,要相信我們的寶寶都是語言天才。

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語言”。研究證明,智力發展首先是語言能力的發展,語言是進行思維、反映思想、表達情感、紀錄思維成果的工具。

始於胎兒時期

科學家通過寶寶吮吸頻率的大小測量寶寶對某一種聲音是否有偏好,實驗證明出生2天的寶寶就能分辨母語與陌生語言,他們更喜歡聽自己的母語勝過其他語言;寶寶的哭聲裡也帶有明顯的母語韻律,法國的寶寶以法語由低到高的方式哭,德國的寶寶以德語從高到低的方式哭,全世界的寶寶都以自己的母語方式在哭;另外,新生兒出生24小時後聽到媽媽說話,心跳就會加快,對陌生人的聲音就沒有這樣的反應。以上的研究表明,嬰兒語言學習始於胎兒時期

懷孕的媽媽們是不是感到很振奮,馬上開始給寶寶講故事、放音頻了?NO!在你懷孕的前半段,你的寶寶多半隻想要不受打擾,他每秒要產生8千個神經細胞,他很忙啊,而且他的耳朵甚至還沒有連接到大腦可以讓他感知聲音的區域。但是懷孕的後半程,開始你的語音胎教吧,跟你的寶寶聊聊天、講講故事,讓寶寶充分地吸收自己語言當中不同的音節變化和韻律特徵,這樣的一個胎教過程有助於寶寶將來的語言發展。胎教的時候給寶寶聽不同頻率的音樂,這種音高感知的起伏對寶寶的語言學習也是大有裨益的。

出生後的語言學習歷程

華盛頓大學認知與大腦科學研究所副主任、言語聽覺學教授帕特里夏·庫爾(Patricia Kuhl)認為,0-7歲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她認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都是語言天才,直到7歲後,語言學習的效率開始急劇下降。我們可以看到,當孩子17歲後,語言的學習效率變得很低,基本失去了第二語言學習的天賦,大多數人基本要靠努力了。

新生兒

寶寶一出生,就開始瞭解他眼中的世界。他會聽人們發出的各種聲音,觀察你的臉,看你的嘴巴是如何運動的,從中獲取語言信息,從音調高低背後感知情緒。你可以面對他做一些誇張的臉部動作——學會像你一樣運動嘴巴是寶寶咿呀學語的前兆;給寶寶唱韻律感強的歌,讓他逐漸習慣詞彙的模式和聲音;輕聲細語地跟寶寶說話,把正在做的事和看到的景物介紹給他,讓跟寶寶說話成為習慣。

2~3個月

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會對你笑,甚至發出咯咯的笑聲,那是寶寶與你進行的簡單對話,是他表現情緒的新方式。你可以指著寶寶身體部位,用兒歌的形式說出名稱,甚至可以把寶寶的手放到那個身體部位,讓他參與進來。

4個月

這時的寶寶會在玩耍時發出一些語音,他不僅會在意你說話的方式,還會開始關注如何發音以及詞語和句子的組織方式,他們開始牙牙學語。每天多跟寶寶說話,以此來鼓勵他,並且可以根據寶寶發出的單音節,來教他說含有這個音的簡單詞語,例如:ba和爸爸。

5~6個月

這時寶寶能夠發出輔音,嘗試把聽到的聲音對應起來。當你喊出他的名字,他就會有所察覺,甚至會做出反應並且扭頭轉向你。寶寶非常喜歡重複玩簡單的語言和動作類遊戲,可以跟他做鬼臉、伸舌頭或者躲起來突然出現,然後對他笑,他會讀懂你的信號和你一起笑。也可以對著玩具說話做角色扮演,寶寶會看得出神。

6-7個月

寶寶牙牙學語,可以發出元音和輔音的簡單組合。這個時期的寶寶開始積極的模仿說話,在這之前他一整天都只是重複一個音,但現在他會試著跟隨你的引導發出更多的聲音。他不僅能與你交談,還能反射你的情緒。試著教寶寶一些簡單的音節和詞語,可以更好的引導語言發育。

8-12個月

前幾個月的嘰嘰咕咕已經被現在比較清晰的發音取代,除了單音節,甚至還可以發出雙音節了,比如喊出baba或mama。10個月的寶寶已經開始理解語調,他已經明白你的意思了,開始對簡單的語言命令有反應,可以試著向寶寶發出請求,讓他配合你完成小任務,比如“給我一個吻”、“拿下那個玩具”,互動得越多,越是能夠激發他的交流慾望。

12~18個月

這段時間稱為“迴音期”,因為這時寶寶的說話方式還是主要以模仿為主。如:你幾歲?孩子也會重複:你幾歲。這個時期家長應該讓寶寶多聽、反覆聽故事,幫助寶寶建立自己的詞彙庫。

18~24個月

這段時間稱為“稱呼期”,也是寶寶詞彙的爆發期。這個時期的寶寶知道物品各有名稱,會把名稱和相應的物品聯繫在一起。家長可以告之寶寶物品名稱,然後提問:“這是什麼?”此一問一答來鍛鍊孩子的詞彙量。此外寶寶會簡單描述自己意願,當他想要喝奶時會說:“奶瓶!”,家長引導寶寶完善語句“給我奶瓶我要喝奶”,一旦寶寶能夠多說出一個字或詞,及時給予鼓勵,幫助寶寶建立說話的興趣和信心。

2-3歲

這段時間稱為“好問期”,2到3歲的寶寶已經能夠說簡單的句子,會使用代詞你、我、他,喜歡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提問,愛問“為什麼”。家長在這個時期中應耐心解答“為什麼”,引導孩子用清晰的話語、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願,不要剝奪孩子說話的機會。多鼓勵寶寶與他人交往,帶寶寶外出活動,幫助寶寶更好地建立詞彙量。

0-3歲是嬰兒發展關鍵時期,語言習得幾乎完成,情感開始發展,社會交往能力逐步形成。3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又一個小高峰,你應該儘可能多的引導孩子理解並擴充詞彙量。

3~6歲

這段時間的寶寶能夠用成熟的句子與他人交流,這時家長要注意繼續豐富孩子的詞彙量,多看多聽少兒節目,與孩子一起看寶寶圖書,邊看邊引導寶寶複述故事,還可以和寶寶一起

續編沒有看完的故事情節,激發寶寶的想象力。鼓勵寶寶把自己的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家長助攻指南

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新生兒大腦已經為人類語音的刺激做好了準備,從懷孕後半程就可以開始了。孩子聽到的字詞越多,他能聽懂和可以表達的字詞就越多,除了餵飯時候不要跟孩子說話以外,家長應該隨時隨地跟孩子交流,家長越話癆,寶寶詞彙量越大,堅持不厭其煩地跟寶寶講述每一件事情,你們永遠有聊不完的話題,看到什麼,正在做什麼,開動腦筋侃大山吧,家長也可以通過遊戲方式激發孩子的交流興趣,可以假裝打電話或者用小玩具喇叭給孩子唱歌、傳話、講故事。

實驗表明,在孩童時期跟他說話, 孩子2歲能懂的基本的語法,到3歲時,比幾乎不和孩子說話的父母家庭的孩子IQ高出1.5倍,等孩子上學時,數學科學能學得更好,高中時這種孩子62%進入特長班。 說啥都可以,養成這個習慣吧。

建立語言的聯繫

幫助孩子建立語言與語言所要表達的意思之間的聯繫。建立語言與動作的聯繫,如脫衣服的時候說“我們脫衣服”;建立語言與見聞之間的聯繫,如看到小狗,指著小狗說“小狗”,看到小狗拉屎,說“小狗在拉屎”;建立條件反射,當寶寶無意中發出“ma”的音節,你就出現在他面前,多次後會讓他將兩者聯繫起來。

音頻視頻都無法取代

研究表明,經常接觸嬰兒早教光盤的寶寶竟然比從未接觸過的寶寶詞彙量更少,事實上,讓寶寶與最棒的玩伴——家庭成員一起遊戲、聊天,接受適宜的刺激才是最好的語言是一項社會性活動。嬰幼兒是通過聽成人說話來學習語言的,父母或其他撫養者在個體語言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中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想用電視、電腦、pad、手機等所有的電子設備替代親子對話的,就不要浪費電了,這個真的沒辦法偷懶。

說話方式也很重要

研究表明,受到的父母關注越多,寶寶受益越多,與孩子對話時,最好能夠面對面,以20~30釐米為宜。

儘量使用“父母語”。嘗試使用誇張的、抑揚頓挫的強調說出短句並重復,就是“父母語”,也叫兒童指向語言。“父母語”有三個特點 :長元音、短促而清晰的輔音,越來越高的語調。儘量把元音拉長,慢速而有旋律的語調有助於嬰兒通過對比分辨音節,至於高音調有助於嬰幼兒模仿講話的特,嬰兒的聲帶尺寸只有成人的四分之一,他們只能那麼“高調”。此外,“父母語”能夠幫助寶寶集中注意力,從而快速學習語言。家長好像都有這個本能這麼做,但是有了科學依據好像不會那麼尷尬了。

使用正式的詞彙。很多人認為由於寶寶的詞彙量太小了,所以他們根本就聽不清楚不同詞和詞的差別,其實針對19個月大的漢語寶寶做的實驗表明,他們已經能夠在非常精細的語音層面上區分漢語不同的聲調,這樣的語言學習能力和語言加工能力其實是和成人的加工能力一致的。那麼在我們平時和寶寶對話的時候,就不要使用疊詞,比如說吃飯飯、睡覺覺等等,因為當我們給他們多餘的詞的時候,會加重嬰幼兒學習的負擔,另外也不要用自創的或者簡化的詞語,雖然很可愛有趣,但是對寶寶語言發育並沒有幫助。


旺寶家


寶寶說話晚,不一定是語言障礙,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如果能排除孩子生理上的問題,不到兩週歲的孩子,目前會說一些簡單的詞語,這個很正常,不算語言發育晚,完全在正常孩子的語言發育範圍。一般過上一段時間,就會好了。

如果孩子生理上有問題,如聽力障礙、唇顎裂和智力障礙等,那就必須及時給孩子進行語言康復訓練。大一點,就不太好康復訓練了。

由於您的問題描述過於簡單,我們沒有辦法準確判斷,只能做以上分析。

總之,我個人感覺和判斷,孩子的語言發育很正常,不算太晚,安全在正常孩子的語言發育範圍。家長不用過分擔心,長大一些就好了。


口吃大舌頭語言矯正


舉個例子吧,我大姐家的小孩,三四歲的時候說話才會說話,說的不利索。但我二姐家的小孩,兩歲多的時候就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為此我大姐還特別擔心,現在大姐家小孩八歲了,說話也利索了。

我覺得和父母的交流有關係吧,我二姐家一家人都特別能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全程陪伴,經常在一起互動,所以表達能力強。但我大姐平時就不愛說話,老公常年不在家,也不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基本和小孩零交流,後來上了幼兒園,有小朋友一起玩,慢慢的鍛鍊,表達能力才提升起來。

所以小孩說話晚,不是語言障礙,是和小孩互動交流太少。沒事多陪陪孩子才是真的。


大川與魚


要分很多情況!有的是小時候說話晚,長大照樣很有成就。有的確實說話晚是存在問題,或者環境原因。不過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差,所以也不敢賭自己的孩子現在不行,以後就好了!

所以建議還是找專業人士看一看,採取相關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