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北齊滅亡的平陽之戰

平陽之戰是北齊和北周歷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場大戰。

天保八年(557年),北周代西魏後,一度內亂。武成二年(560年),在宇文護的擁立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稱帝,是為北周武帝。宇文護專政使得“百姓嗷嗷,道路以目”。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殺死宇文護,得以親政。周武帝為恢復發展社會經濟,採取了許多有利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繼續並改革府兵制,使北周實力大大加強。而與此同時,北齊則是“朝廷昏亂,政由群小,百姓嗷然,朝不謀夕”。於是周武帝決定伐齊,以統一北方。

促使北齊滅亡的平陽之戰

宇文邕

在平陽之戰之前,北齊經歷了多次政爭,可以說已經弄得天怒人怨。北齊是鮮卑化的國家,實行鮮卑本位主義,壓制漢族,鮮卑勳貴勢力強大,作戰也主要靠鮮卑勳貴的騎兵部隊,漢族的步兵只不過是次要的陪襯,北齊長期對鮮卑勳貴進行縱容,但到後主高緯時,因為鮮卑勳貴勢力過大,高緯不得不用漢人祖珽等對付鮮卑勳貴,誅殺了鮮卑勳貴的代表人物斛律光(雖然是敕勒人,但是與鮮卑人是同一個集團),可以說漢人、鮮卑人在北齊混亂的政策下都有離心。

建德四年(575年),周武帝開始伐齊,周軍紀律嚴明,而北齊軍隊“行師殆同兒戲”,後因武帝患病而撤軍。次年十月,周武帝親率大軍再次征伐北齊。武帝派內史王誼督率諸軍攻齊重鎮晉州平陽。晉州守將告急,正在晉陽打獵的北齊後主高緯率大軍援救。因行動遲緩。軍未至而平陽已被攻陷。十一月初,北齊軍抵達晉州。北齊兵勢盛大,而周武帝此時命大將軍梁士彥領精兵一萬堅守平陽,自己已率領主力西還。齊軍對平陽城發起猛攻,梁士彥苦守,命軍民,婦女晝夜修城。齊軍又挖掘地道攻城,城陷下餘步,守城將士驚恐震懼,幸賴以大木及時堵住。周武親聞知平陽危急,再次揮師北上。十二月初,北周在平陽附近與圍城齊軍展開決戰。開始,兩軍相持不下,但後來齊軍人心渙散,全線崩潰,死者達萬餘人。齊軍軍資器械委棄如山。齊後主高緯逃回晉陽,齊軍從此一蹶不振。而周武帝則乘勝追擊,十二月末攻克晉陽。次年初攻佔北齊都城鄴城,北齊滅亡。至此,北方重新獲得統一,併為日後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平陽戰役之初,北齊兵力雄厚,一度取得優勢,但由於北周軍隊軍紀嚴明,英勇頑強,所以最終轉危為安。更主要的是,周武帝及其軍隊深得民心,而北齊朝野混亂,百姓困苦,高緯本人更是荒淫之主,因此失去民心,其最終的失敗已成必然。其實平陽之戰,齊軍損失不過萬餘人,主力尚在,但大家都對高緯失去了信心,各地的高家宗室自立,軍隊則大批投降北周,北齊政權就一潰到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