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女王,做最美的科技农业

魏灵玲的植物工厂在国内现代农业中当仁不让地处于领跑位置,她成功地打造了现代化零污染蔬菜王国,因之有了一个很接地气的雅号:蔬菜女王。

蔬菜女王,做最美的科技农业

《中国妇女》7月封面人物 魏灵玲

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奔跑在绿色工业种植前沿

蔬菜女王,做最美的科技农业

魏灵玲声音轻而温柔,眉宇间笑意盈盈。做农业的她,颠覆了人们对农人的传统印象——尘满面泥一身,而是衣着时尚,举止优雅。她的办公环境也颇有情调,桌子、茶几、地板、墙壁……到处是精心搭配的各色绿植,令人赏心悦目。只是她很少在此陶醉,大多时候都在外奔波。

“一直在奔跑。”魏灵玲这样形容自己目前的状态。在设施农业领域,她的名气越来越响,事业也越做越大。与她一起走近公众视野的,还有她的植物工厂。植物也可以工业化生产吗?魏灵玲笑了:这其实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模式。

蔬菜女王,做最美的科技农业

她告诉记者,在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果蔬种植已经相当普及。与大田种植不同,工业化种植是将农作物置于环境可控的室内,通过精准的营养液供给来实现果蔬的高效集约栽培。而相对密闭的操作空间也可以减少病虫害及农药污染,且种植产量是传统种植的几倍到几十倍。

除了优质高产,植物工厂带给人的还有全新的生活理念。2010年,魏灵玲率团队将一款小巧精致的“家庭植物工厂”搬进厨房,亮相上海世博会,立刻引来许多人在此驻足留连,“它既能满足家庭对绿色蔬菜的安全卫生需求,还能通过植物的光和作用营造天然家庭氧吧。”参观者脑洞大开:原来我们的厨房可以变成这样!

蓝图虽好,落地方安,只有零距离接近消费者,“好”才能被认知认可。而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安全有机食材的需求越来越多,也为零污染工业蔬菜的推出提供了契机。魏灵玲瞄准商机,决定在中关村当代商城开一家创新餐厅。

她想,中关村被称为“中国硅谷”,白领扎堆,观念前卫,更加认同绿色消费。餐厅蔬菜从采买到餐桌仅需4个小时,符合都市人新鲜快捷的消费理念,且独特的经营模式也为商场吸引客流。双方一拍即合,餐厅如期开业,果然门庭若市,“全国首家都市农场餐厅”一时成为媒体焦点。但也有顾客觉得没那么神,买了蔬菜到国家检测机构悄悄检测。结果,在拿到检测报告当天,他就在店里办卡充值5万元。

央视科教频道为此还制作了一期专题片,介绍这种可吃可赏的“活体蔬菜”。“现在我们的菜也卖到全聚德,很多食客用我们的奶油生菜代替过去的面饼来卷烤鸭,荤素搭配,营养更合理,口感也更好!”

一边做企业,一边做研究,魏灵玲在企业家和研究员两种身份间自由转换。2017年,由她主导研发的“植物LED光系统研制及光环境调控”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这项成果使包括地下室在内的任一角落都可以成为植物的“主场”,是植物工业种植的一项创新。

农业也可以很美的

蔬菜女王,做最美的科技农业

魏灵玲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国家大力推广乡村振兴计划,农业科技愈发炙手可热,魏灵玲忙得脚不沾地,“即使一溜小跑也有干不完的活。”然而,公司成立之初却没这么红火。

2002年,一位美籍华人找到中国农科院,合作成立了一家工厂化农业公司。刚刚研究生毕业的魏灵玲作为农科院人员入职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但公司做什么、怎么做她心里完全没谱。还没等她进入角色,2003年“非典”突袭,美籍华人不辞而别,魏灵玲只好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成了公司的掌门人。

“非典”期间,农科院温室的植物少有人打理,魏灵玲放心不下,时常过去照看,结果发现了一件趣事:一株黄瓜疯狂生长,爬满了整个温室,“植物也是有潜能的。”她想看看这株黄瓜到底能长多大,索性由着它分杈、开花、结瓜,最后一数,竟然结了几百条瓜。这件事被当做“奇闻”登上了《北京晚报》,没想到机会也随之而来。

一天山东寿光县一行人拿着报纸找到农科院,到处打听那位“能让黄瓜长成树的人”。原来寿光县每年都会举办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展示农业新技术,听说农科院培育出一种“疯狂黄瓜”,于是登门求教。看到魏灵玲,他们有点不相信:就她?一个小姑娘?

当时魏灵玲二十来岁,第一次做商业谈判还背着双肩包,穿运动鞋,完全是个学生妹。“没经验,也不懂谈判套路。”对方想买她“一株结几百条黄瓜”的技术,问转让费多少。她心里没底,又不好让人看出自己是“商界小白”,于是反问:你说呢?对方试探着报价:20万?魏灵玲暗喜:原来技术这么值钱!就这样她意外获得了创业第一桶金。

不久又找到了另一突破口。她发现受农业补贴政策影响,很多投资者把资金投向温室建设,却因为不懂规划与管理,最后基本都陷于瘫痪或亏损状态,而温室管理正是她的拿手好戏。

魏灵玲把北京郊区一片占地2万平方米的玻璃温室作为团队的改造项目,将原本单一的蔬菜温室变成了一个集种植、休闲、餐饮、教育为一体的“温室公园”,“公园”里有“森林”、“花园”、“菜园”,对外开放后立刻引起轰动,项目大获成功,公司第一次有了逾百万元的业务收入。

从此魏灵玲确定了公司的发展方向:农业科技服务与农业园区规划。凭借“两条腿走路”,公司渐入佳境,魏灵玲也开始小有名气,都知道“农科院有个小姑娘,特别懂技术转化这些事儿”,慕名的人纷至沓来。

最让她得意的“大手笔”是2015年搭建的“中粮智慧农场”。中粮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一直想打造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直通链。为此先后在国外找了十几家专业公司设计,钱花了不少,项目也没落地。最后找到了魏灵玲的公司,没想到这个仅有百十余人的年轻团队居然以“神”的速度两周内就提交了设计图纸,四个月便将蓝图变为现实。

“真了不起!”点赞过后对方又顿足:“要是早点找到你们,我们就能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了!”魏灵玲说,“那一刻真是太爽了,好有成就感!”而落成的智慧农场顺利运营,也让魏灵玲坐稳了“行业领头人”这把交椅。

蔬菜女王,做最美的科技农业

从小在城市长大的魏灵玲原本离农业很远。她本科学的是石油专业,毕业后在北京燕山石化从事环保工作,因为业绩出众,被单位外派参与德国一家驻京技术公司的环保课题研究。在高档写字楼上班,与专家学者做同事,职业前景一片灿烂。

而一向努力的她深知自己的资历不“硬”,于是报考了中国石油科学院的研究生想继续深造,谁知结果令人啼笑皆非:填报的院校没有录取,却阴差阳错进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真要放下眼前的一切,去走一条陌生的路?魏灵玲很纠结,但读研深造的愿望占了上风,她最终决定由工转农。朋友们开玩笑,就等着吃你研究的蔬菜啦!没想到日后戏言成真。

最初魏灵玲对农业并不感兴趣,第一次到又脏又臭的鸡场参观,让她倍感失落,甚至考虑要不要退学。后来在北京顺义蝴蝶兰种植基地,她第一次心动了,“从没见过那么多漂亮的蝴蝶兰,原来农业也可以很美。”

像大多数女孩一样,她也喜欢花花草草,而一旦安下心来,她发现农业其实有很多事可做。

“那时跟导师做课题,经常看到农民来信,求助农业技术。”农科院人才济济,不愁技术成果,关键是如何使成果转化、落地,让百姓受益。“国家花这么多钱培养专家,不是让你把研究成果变成论文保存在电脑里。”

从那时起,魏灵玲便有了“经商”的念头,一门心思想把学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也恰是这种敏感的商业意识,她的公司成为国内最早涉足工厂化农业的公司之一,并成为今天的佼佼者。

创业没有平坦的路。有客户上门,但因为不懂专业,他们通常只有朦胧的想象,说不出想要的具体项目更不知道要怎么做,反复强调的只是笼而统之的目标:“有科技含量的、技术领先的、效益明显的、容易推广的……”

此时魏灵玲要像“大夫”一样为其把脉:建设开发区还是农业技术孵化基地?资金投入多少?谁来后期管理?……一步步推演,找到客户的真正诉求。“现在我们有了展示园,客户可以眼见为实,开展业务比开始顺当多了。”

误打误撞变歪打正着

蔬菜女王,做最美的科技农业

魏灵玲和她核心团队的部分成员

走到今天,魏灵玲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用了四个字:乐观、好学,并将这些品质归功于父亲的培养。她刚学会说话父亲就买来英语卡片,刚学会数数父亲就开始教她加减法,不到5岁,她就背着书包进了学堂。“因为小,坐不住,总挨批评,被老师罚站。”而一向严格的父亲对此却不以为然,“小孩子好动是天性。”直到小学毕业,她才戴上红领巾,终于被吸收入队的理由竟是:全班都必须要加入少先队,她不能拖后腿。

是父亲的“宽容”让“打击”变得微不足道,她保持了乐观的天性。上中学时父亲和她做了一次长谈,告诉她要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上课不但要注意听讲,还要学会用脑子思考。这让她受益匪浅,独立思考,正是做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素质。

虽然从小是学霸,魏灵玲却在两次大考都遭遇了滑铁卢。高考她想进北航,考研想进石油学院,结果都未能如愿。然而,沮丧很快过去,乐观的她总能将误打误撞变成歪打正着,扎进去学,沉下来研究,事业照样风生水起。

如今的她已经拿到了博士学位,做了研究生导师,学界、商界都可谓游刃有余。每次科研获奖,她总是第一个向父亲报喜,但父亲只淡淡的一句:你还可以做得更好。去年她拿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这次父亲不淡定了,开始跟亲戚朋友夸耀:我姑娘挺能干的!

生活中,魏灵玲是个幸福的女人。丈夫始终把她当成长不大的小姑娘,高兴了跟她一起乐,有困难为她出主意。她笑称自己“至今仍有一颗少女心,尽管年龄也不小了”,说时一脸甜蜜。

父亲对她是“快马加鞭”,母亲则是温柔助理,“家里一切都安排得妥妥的,根本不用我操心。”因为经常出差,一走就是十天半月,没有“后援”根本不可能专注事业,所以军功章一定有家人的一半。就连儿子都关心她的植物工厂,时常会问妈妈:你种的菜长得怎么样了?

魏灵玲说做现代农业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前景很美妙。

“因为它不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设想一下,如果屋顶、厨房、地下室、办公室、写字楼等各种场所都栽上绿植会什么样?如果把番茄种在身边会什么样?您能想象那样的工作、生活环境该有多美吗?”

描述这样的未来时,魏灵玲的眼睛闪闪发光:“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一步步正在走来的现实。”

去年,魏灵玲参加了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核心关键还要靠科技创新,靠科技进步,“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魏灵玲认为要以项目引领产业,以园区带动地区。“从市场获得需求,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反过来反哺科研,形成实验室成果转化和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让更多的农业科技落地生根,造福于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