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狂擴張,中小醫院要被擠死?

就在中國公立醫院紛紛擴張,增加床位之時,控制過度膨脹之聲再度響起,寒風瑟瑟。

有學者疾呼:“沒有一個國家出現過我們國家醫療行業這種特徵,就是三級醫院規模越來越大。”就連國外學者都看不下去,說“中國住院的人太多了!”

這些年國家和省市也出臺了多個政策嚴格控制醫院規模。比如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要求,從嚴控制公立醫院床位規模、建設標準和大型醫用設備配備,對超出規模標準的要逐步壓縮床位。控制公立醫院特需服務規模,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10%。

醫院規模多大才合適?2016年國家衛計委公佈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16-2020年)》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2020年,我國醫院要達到4.8萬家,其中,公立醫院3.3萬家、社會辦醫院1.5萬家;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6張。

縣辦綜合性醫院適宜床位規模為500張,市辦綜合性醫院適宜床位規模為800張,省辦及以上綜合性醫院適宜床位規模為1000張。

公立醫院狂擴張,中小醫院要被擠死?

為什麼三甲醫院越做越大?日前,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恆鵬拋出一個問題。

有衛計委官員將原因歸結為市場化,但是,超過3000張病床的醫院幾乎全在中國大陸,而且全是公立醫院,全世界私立醫院很少有超過1500張床的。

朱恆鵬指出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這事花公家的錢,做著自己的規模,根本就不顧慮那麼多。”住院人次越來越高,意味著鉅額財政投入將被這些公立醫院吞噬。

目前,中國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都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過度住院現象。

前一段時間,國家陸續釋放聲音,支持社會辦醫。有論者分析,民營醫院在數量上超越了公立醫院,意味著民營醫院的最好時代來了。

然而,按照現在公立醫院的體量和質量,在趨向更好的醫療服務的基礎上,民營醫院在患者爭奪戰中,往往會敗下陣來。為了贏得戰爭,必須在人才和醫技上奪得先機。

說到這裡,不得不談起宿遷模式。當年,宿遷一口氣賣光了公立醫院,在藥品和器械進價上,民營醫院不必受到招標平臺的制約,進價低於政府採購價,因而可以讓利給患者。

不過,這套模式運營十年之後,人們發現,在競爭出質量這個命題下,宿遷的民營醫院顯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發展相對緩慢,一個很大原因是人才、技術欠缺,背後邏輯是資金投入。

於是,宿遷耗資18億重建了全市唯一的公立醫院——宿遷第一人民醫院。有人說這是走了回頭路,也有人認為這不是改革的風向變了,而是實事求是。

公立醫院狂擴張,中小醫院要被擠死?

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似乎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評判指向,那就是床位數量。其中的利益牽扯,或許和醫保資金有一定的關係。

近日,安徽某醫院騙保事件被媒體曝光。在不少人看來,這是全國騙保的一個小縮影。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類似的事件都會存在,制度或者監督只是在儘可能縮小到最低程度。

個別地區,簡直是一床難求。需要住院的沒病床,不用住院的,卻賴在病床上。有人說,如果不是住院才能報銷,相信很多人都選擇不住院。

去年年底,美國兩屆前總統醫療體制改革顧問、賓夕法尼亞大學醫療倫理與政策學院副院長兼主席Ezekiel Emanuel也表示,“中國住院的人太多了!”

Emanul援引數據說,在衛生總支出用於醫院服務上的比重,德國只有29%,美國只有32%,而中國佔了65%。他建議,應讓更多的人從醫院裡面走出來。

這就需要配套設施,鼓勵醫生開設自己的診所,把患者從醫院中分流出來,以及建立更多家庭護理的體系和醫院之外理療的機構。

按照這種思路,將要減少人們對醫院資源的過度依賴。如果真的如此,那就得進行資源重構,只不過,對於醫改多年的中國來說,能否彎道超車呢?

----------------------------------

現在是醫改時代,醫療政策牽動無數醫療行業的人,更多醫療行業資訊關注 福建執業醫師考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