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張良,進退有度方可無恙

智者張良,進退有度方可無恙

劉邦經過半輩子的打拼,終於平定天下,穩坐江山,而為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也多封侯拜相,劉邦甚至還封了八個異姓王:張耳、盧綰、韓信、彭越、黥布、韓王信、臧荼、吳芮。可惜好景不長,他們中的很多人也難逃自古開國功臣多悲慘的結局,劉邦一統天下後短短七年,龍椅都沒坐熱,便迫不及待地清算“謀反者”了。

在劉邦著手實施剷除異姓王、鞏固劉家江山重大工程中,燕王臧荼是率先謀反的異姓王,說因為劉邦大肆捕殺項羽舊部,令臧荼非常恐懼,於是反漢,這理由終究難以令人信服。史書對此寥寥幾筆,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將徵之。高祖自將擊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盧綰為燕王。使丞相噲將兵攻代。

古來開國帝王總會在歷史大舞臺上導演一幕幕兔死狗烹的悲劇,而張良最大的特點是富有極強的洞察力。他在變幻莫測的局勢下能撥開重重迷霧,做出正確的選擇,在危機降臨之前選擇退居山野。

正因為張良功成名就後,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也深深看透了歷史,看透了劉邦,瞭解劉邦為鞏固自己的江山,要逐一剪除異姓諸侯王,剪除功臣的用意,他才沒有被高官厚祿衝昏了頭腦,以修道為由,遠離朝堂,正是一個明哲保身之計。

人往往是共患難容易,共富貴卻很難。自古位尊則必危,任重則必廢,擅寵則必辱。當曾經依賴他出謀劃策的劉邦坐上了高位,張良這個“帝者師”必須退居背後,恪守“疏不間親”的古訓,方可無恙。反之,若自恃功高,韓信的下場便是一個例子。

智者張良,進退有度方可無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