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利國利民的宏偉工程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有作為的帝王,他們為國為民,消耗巨資建設了一個個影響萬世的宏偉工程,雖然過程勞民傷財,但是功績卓著造福後世,利國利民之舉足以永垂不朽。

一、戰國時期秦國的都江堰、鄭國渠。

都江堰是世界年代最久且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兩千多年來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中國古代歷史上利國利民的宏偉工程

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餘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鄭國渠在戰國末年由秦國穿鑿。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2016年11月8日,鄭國渠申遺成功,成為陝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二、秦朝開通秦渠、靈渠和江南運河。

秦渠,位於寧夏平原黃河以東,相傳因始鑿於秦而得名。渠口在青銅峽北,引黃河水向東北流經吳忠市到靈武市。秦渠又名北地東渠,據說這個名稱也與它位於北地郡的黃河以東有關。歷史上北地郡的建制,雖然一直延續到唐,但其轄地達到寧夏平原的,只有秦、漢時期的北地郡。秦渠鑿於秦朝,還是可能的。除河東秦渠外,據說秦還在河西穿鑿渠道,後人稱為北地西渠。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灕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中國古代歷史上利國利民的宏偉工程

江南運河,曾稱江南河、浙西運河,為京杭運河的南段。北起江蘇鎮江、揚州,繞太湖東岸達江蘇蘇州,南至浙江杭州。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3世紀),因長江—錢塘江之間地勢低平,河湖密集,已出現溝通河湖的運河。後經歷代開鑿、疏浚,江南運河初具規模。隋煬帝大業六年(610年)重新疏鑿和拓寬長江以南運河古道,形成今江南運河。

三、秦朝馳道。

馳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始於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築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著名的馳道有9條,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

四、秦朝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素有世界最長的軍事防禦工程稱號,它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始建於周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最早的關於長城的典故。國家文物局2012年宣佈中國曆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區,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此前,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首次公佈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朝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

中國古代歷史上利國利民的宏偉工程

五、西漢時期新疆水利工程坎兒井。

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普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築物,適用於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 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 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六、隋唐時期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漫長的歲月裡,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最後一次的興修完成才稱作“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朝大幅度擴修並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

中國古代歷史上利國利民的宏偉工程

七、元朝開鑿會通河、通惠河。

會通河,起初範圍較小,僅指臨清——須城(東平)間的一段運道。後來,範圍擴大,明朝將臨清會通鎮以南到徐州茶城(或夏鎮)以北的一段運河,都稱會通河。會通河是南北大運河的關鍵河段。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黃河在原武(河南原陽西北)決口,洪水挾泥沙滾滾北上,會通河1/3的河段被毀。大運河中斷,從運河漕糧北上被阻。

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運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開工,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元世祖將此河命名為通惠河。通惠河不僅是北京的一條經濟命脈,而且也是京城著名的風景遊覽區,通惠河主要位於通州區和朝陽區。

八、對黃河的治理。大禹用疏導的方法治理黃河;西漢武帝、東漢明帝都進行大規模的黃河治理工程;元朝政府多次徵發農民和士兵治理黃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