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不在,传承难续

情怀不在,传承难续

提起艺术与文化的传承,如今的现状不太乐观。我们都感叹民国风度已经不再时,有没有考虑过是什么让我们逐渐丧失了传承的意识?最近看到周有光老先生的一段话:"我经历过清末、北洋时期、民国、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五个历史时期从文化上看,最好的是民国时期。国家有民气,民众有文化,学界有国际一流学术成果,社会有言论自由,教师能教出好人才。现在说大师,都是那时候出来的。你可以一个一个查,都是。这是事实,清楚得很,不用辩论。"同样,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文化大繁荣时期。但是,因为我们没有身在乱世,就理所当然不去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和匠心精神了么?

总有人说不合时宜的东西就应该摒弃,就理应被淘汰。也许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是存在的,但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代表着的是那一时期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文化传承本身就不应该有贵贱之分,不能因为长城雄伟壮阔就觉得它比小巧的赵州桥更应该留存,不能因为古筝是现下比较流行的乐器就觉得它比小众的唢呐更应该留存。正如《百鸟朝凤》中所表达的观点一样,传承文化的同时更应该传承这一文化背后的匠人精神。我不从电影本身去评价《百鸟朝凤》,因为以专业的角度来解析电影文本的话,这部剧和《二十二》一样,都不能堪称是完美的电影。

很多人说,看电影不能只看情怀。其实,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电影这一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情怀的产物。首先,电影既然是文化产业,就要为文化服务。文化这一概念囊括了很多领域,其他暂且不论,情怀是包括在内的。不看情怀的大可以去看现如今的国产恐怖片。《速度与激情》都放到第八部了,不也是靠情怀在撑着,在向经典致敬吗?而且,从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开始放映到现在也将近一个世纪有余了,一项产业发展了一个多世纪仍能存在,可不就是靠着情怀在撑着吗?那些故作清高,对传统文化一味批判的人,或者说打着"适者生存"这一冠冕堂皇的旗号掩饰自己"崇洋媚外"、"数典忘祖"行为的人,又何谈客观,何谈理性?不过正如伏尔泰说的,我虽然不同意这些观点,但我不能剥夺你们表达自己的权利。惟愿这些人在芳华渐老之后回首往事时,在看到自己曾经说过的这些话时有那么一丝丝后悔,毕竟你肯定也不希望现如今你所在的时代和社会创造出来的文化和事物被后世看成糟粕。这代表的毕竟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心血与汗水。

回到《百鸟朝凤》电影本身,这一电影的叙事方式我还是比较乐于接受的。不拖沓,不东扯西扯,不故弄玄虚,不为了凸显人性而描写人性。在看天鸣给吹完最后一场《百鸟朝凤》后卧病在床的焦三爷擦拭身子那场戏时,焦三爷说:"我死了,给我吹四台就行。"这句话直戳心窝。他用生命传承了一辈子的《百鸟朝凤》,他都舍不得给自己享用一回。知道自己是肺癌晚期了,把自己家里最后一头牛卖了是为了给徒弟买一套新的唢呐装备。焦三爷有颗赤诚的"匠心",乃真"匠人"也。他用他最后的倔强和坚持,来兑现在祖师爷面前发下的誓言,他没有对不起自己手中那根拿了一辈子的唢呐。

情怀不在,传承难续

师傅临终前

如果我们不把唢呐放大为一种文化,就单个乐器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就是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物而已。那又有谁希望自己所钟爱的事物就此消亡?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想在当下年龄追逐自己喜欢的事物,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时候你想要快点长大。想要每天都看动漫,想要跟小朋友出去玩,但是时间不让。十七岁的时候你想要谈恋爱,想要和喜欢的人呆在一起。那个时候你中二又热血,想要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私奔,但是老师和家长不让。二十多岁的时候没人拦着你谈恋爱了,可是你却想着,去他的爱情,我要去旅游,要去逛街,想要买买买。但是钱包不让。生活就是这样,最喜欢的事物和当下的自己总是隔着一堵看不见的墙。所以,如果你有幸和喜欢的人和事物走到一起,那你一定要好好珍惜。"那么焦三爷和游天鸣遇见唢呐也是这样的吧,在他们自身看来,这坚持的不仅仅是一句承诺,更是自己一生的所爱和心血。

这情景让我不禁想起爷爷在去世前,总想着拉一拉他那多年未曾响起的二胡。还记得小时候,爷爷总喜欢一个人在家里拉二胡。那时我还试着去学爷爷拉二胡,但是怎么样都拉不响。我想,爷爷在拉二胡时,心里是在怀念自己那段青春岁月的。我们平常人都能对自己所爱的东西有所坚持,更何况那些身上肩负着传承责任的技艺接班人呢?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吴天明导演对现状的一种反思,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对如今唢呐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这一现状的深深无奈和自嘲。当然,大家都心知肚明,这部电影里的"唢呐"代表的绝不仅仅只有唢呐这一项传统技艺......

gyc先生

情怀不在,传承难续

唢呐

情怀不在,传承难续

百鸟朝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