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最終到底殺了誰?

更多公務員、公職公告資訊、考試技巧,關注公眾號:湖北招警考試

【事件背景】

2018年3月,“大數據殺熟”這個詞進入大家視野,並一直是網絡上的熱議話題。攜程等互聯網公司都被質疑利用用戶的行為、喜好等數據,在同一產品上對不同用戶區別定價,由此引來網友一片聲討。

【預測題目】

近期,諸多網絡平臺紛紛被曝出可能存在大數據殺熟行為——購買同樣的產品和服務,老客戶反而比新客戶花錢更多,對此,你怎麼看?

大數據殺熟,最終到底殺了誰?

【解析】

“殺熟”並不是一個新事物,更不是一個新名詞,並非線上獨有,在線下也很常見,許多商家為了招待新客,為了給客人留下個好印象,服務方式和服務態度格外殷勤,不敢怠慢,相反對於老顧客則非常的冷淡甚至在結賬時來一些“貓膩”,為了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有意“消費”消費者的忠誠度。

人無信不立,做生意講究以誠相待,無論是新老顧客,都應該採取一視同仁的態度,用心呵護,才是企業的立業之本,更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思考背後的原因是存在多方面的。首先,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時代,“殺熟”顯的更加的頻繁和容易,可以根據用戶的個人情況、購買偏好、喜好等等,精準的為每個客戶去推送不同的產品,這時候,差別化的價格營銷策略就很好用來“算計”客戶了。其次,在客戶受騙後,很少人會意識到這種價格差異,更不知道自己的公平交易權受到了侵害。最後,即使知道了,維權的時間成本、人工成本、訴訟成本都是非常高的,並且網絡數據的一個隱蔽性和平臺的“解釋權歸平臺所有”等更是讓維權之路難於上青天。

如今,平臺的短視行為,不但坑了消費者的真金白銀,還容易洩露個人信息,已引起消費者高度關注。不單單傷了老客戶的心,也傷了平臺未來的發展機遇。

治理大數據“殺熟”等各種“店大欺客”行為,我國的監管部門應加強相關立法工作以及細則的出臺,用法律堵住監管漏洞,用法律、用信用體系、用黑名單提高憑條違法的成本。另外,平臺方更應在這種環境下進行深刻自省,轉變經營思路,堅持“以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思維,用更多優質服務吸引用戶,提高用戶的獲得感,並且在對大數據進行商業開發時,築牢安全保護的防火牆,加寬隱私保護的屏障,不能觸碰法律底線。

大數據殺熟,最終到底殺了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