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爲古代都是田園牧歌?其實唐代也有「大城市病」

首發於 證券時報專欄

武則天在690年奪了自己兒子李旦的皇位,讓他回去仍然住在東宮,享受太子待遇。連唐朝的國號也改成了周。不僅如此,她還把首都也從長安改到了洛陽。並更名為“神都”。

新朝新氣象,當然是大事,我們都記得剛宣佈雄安新區建立時當地居民的喜悅神情。不過在唐朝的這個時候,新首都神都(洛陽)的市民卻陷入了恐慌之中......

以為古代都是田園牧歌?其實唐代也有“大城市病”

為什麼呢?

新朝建立,新首都自然也得搞大規模的市政建設,以適應帝國首都身份。各級官員也必須加薪進賞普天同慶,這下國庫進出自然緊張,於是為了減輕財政壓力,官員們在洛陽城出入的十七個重要關所,對出入的各類商品進行了徵稅。

可這一下就出了事,雖然徵收的數字其實也並不驚人,但神都城內的薪柴價格和糧食價格卻逐日上漲一天一個價,新首都居民們都急著哄搶各個薪柴店和糧食店。先買到的暗自慶幸,沒買到的則堵著門罵,罵的人多了聚集在一起就自然成了“群體性事件”。

官員們傻眼了,正是新舊政權交接需要穩定的時候,在天子腳下卻出了這種不和諧的事情。不知道武則天知道這事會不會覺得被打臉?

以為古代都是田園牧歌?其實唐代也有“大城市病”

為什麼會弄成這樣呢?

唐朝時的洛陽,是和長安規模相當的特大城市,對於長安的人口,現代學者的估計在80萬至120萬之間,而武則天時期的神都洛陽,在全盛期離這個數字有過之而不及。

洛陽城的面積在50平方公里左右,把物品從城外運到城內往往需要走幾十公里的路。所以城內物價高昂是肯定的。

有人說你說的我都懂,現在北京上海這種超大城市物價也比其他地方高嘛,可為什麼是薪柴和糧食這兩項出事呢?

原因是薪柴和 糧食和民生有關,都是大宗商品,本身利潤較低靠的是走量,體積大受交通成本影響很大。司馬遷曾說“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就是這個意思。意思是薪柴甚至比糧食更容易受交通成本影響。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甚至擺在米前面。另外大家也習慣說“工薪”“薪水”,意思是有了工資第一步就是買柴這種基本生活燃料。

以為古代都是田園牧歌?其實唐代也有“大城市病”

宋代以前的中國大城市,普通居民烹調取暖還是以燒薪柴(就是木柴)為主(宋代開始轉向燒煤減輕了壓力),很多大城市剛建立時城外還有大片森林,可幾十幾百年過去,可供取得的木柴就越來越少,越來越遠。

住在神都城中心的百萬人口每天需要大量的薪柴用於取暖和做飯,神都城內的薪柴價格在日常時期都是城外鄉村價格的10倍以上。而每到雨雪天氣,各家各戶需要更多的薪柴用於取暖,偏偏同時雨雪天啟又會降低城外道路的運輸效率,所以供需矛盾進一步加重,價格只會上漲得更多。

很多時候城市統治者會有意識的在城市內修築糧倉,囤積糧食在糧價高漲時放出平抑物價,但木柴體積太大消耗又太快,於是基本城市沒有這類囤積。

以為古代都是田園牧歌?其實唐代也有“大城市病”

歷史記載,唐朝洛陽和長安的鬼市(民眾私自設立的臨時夜市)每到秋冬季節賣得最多的就是薪柴,原因就是這個。

看完上面的情況,就能明白,中國古代的那些大城市雖然看起來規模宏大壯觀無比。但由於缺乏現代技術條件和城市管理制度,在很多基本的民生問題:如食品,燃料,廢水,垃圾......其實都是處在危險的的警戒線附近。就像一個人站在水中,水已經到了頸部,略微一點點小波浪就會有窒息的危險。

以為古代都是田園牧歌?其實唐代也有“大城市病”

而武則天的官員們徵收的這一項小小的城關通行稅,就是這種小小波浪。

生活在一個消息不透明,沒有政務公開概念的時代,原本就被高物價折磨得疲憊不堪的市民們,聽到一點點基礎民生物品漲價的信息,就讓他們進入市場瘋狂採購,從而造成進一步漲價浪潮。其實這種事情距離今天的中國也不過是幾十年前的事情。

唐朝官員們也許不懂這個事件背後的道理,但他們至少明白這些是由於在城關收稅造成的,於是這項收稅在短暫實現後又被取消,官員們紛紛覺得此事不光彩,羞於提起。在史書上只是簡單一筆代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