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這三條,你就體會不到武夷岩茶的岩韻,可謂暴殄天物

近幾年武夷巖茶繼正山小種、鐵觀音之後成為茶葉明星,進入了很多人的視線。特別是由於武夷巖茶奇高的價格引起了中央電視臺的關注。許多人想了解武夷巖茶,體會武夷巖茶的巖韻。

我們今天來談談武夷巖茶的巖韻。用體會巖韻,也許更確切一點。武夷巖茶歷來是皇家貢品而且產量極少。要體會到武夷巖茶的巖韻,必須弄懂下面三點。

一,武夷巖茶的生長環境。

武夷山36峰99名巖,達到了巖巖有茶的地步,這裡植被豐富,雲霧繚繞,所出產的茶葉,道道都是好茶。

不懂這三條,你就體會不到武夷巖茶的巖韻,可謂暴殄天物

武夷山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一塊風水寶地,這塊寶地的最大特徵就是丹霞地貌形成的碧水丹山。在70平方公里的風景區內,從遠處望去,只見一座座雄峻挺拔各具形態的巨大岩石、山峰,在藍天白雲下如同一片燃燒的紅色火焰,而在這其間,還夾雜著一塊塊相互連接的蒼翠樹林,峰巖下,是婉如玉帶般綿延的,澄碧溪流,山峰間則漂浮著潔白的雲霧。大自然給這裡的環境賦予了紅色的、白色的、綠色的相映成輝的韻律,這顏色組成的韻律,就像一首樂章。在這一樂章中所長出來的茶葉,也就天然的形成了它的不同的韻味。

不懂這三條,你就體會不到武夷巖茶的巖韻,可謂暴殄天物

武夷巖茶生長在各自的特殊的小環境裡,深入茶園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茶樹都種在坡崖中石塊壘起的梯臺上或者是狹長的峽谷間。茶樹周圍,一般都是懸崖峭壁、雜樹野草。形成一種既有陽光,又不至於直接照射的環境。這種漫反射避免了紫外線的直接照射,對形成茶葉的特殊品質至關重要。在巖壁和溪水山澗邊,有許多野生的四季蘭花和菖蒲,一年四季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清新的花香,對巖茶香型產生一定影響。

武夷巖茶,巖巖有茶,茶各有名,即使是同一品種的茶樹種,在不同的地方也會產生變異。形成不同的香型。這也就形成了武夷巖茶的特有的香韻。

二,武夷茶農與製茶人的堅韌品質

武夷巖茶,經過茶農幾百年的培育,茶農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無論是種茶還是修建茶園,都要付出很大的人力成本。即使現在在很多地方茶農採摘的鮮葉仍然需要通過人力,從懸崖上背下來。這些茶樹都種在石塊壘成的梯臺上。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座盆栽。

不懂這三條,你就體會不到武夷巖茶的巖韻,可謂暴殄天物

當地山民用了幾百年的時間墾荒闢地、砌石圍田,才形成了今天以“三坑兩澗”為核心的主產區。巖巖有茶,無巖不茶的景觀式茶園,是多少代茶農辛勤努力的結果。

武夷巖茶。初制過程包括採摘、萎凋、攤晾、搖青,做青,殺青,揉捻,烘乾。精製過程包括毛茶初揀,分篩,復揀,風選,初焙,勻堆,復焙,精茶。按照傳統的工藝,巖茶都是採用高焙火。這樣製出的茶有水蜜桃香、蘭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

不懂這三條,你就體會不到武夷巖茶的巖韻,可謂暴殄天物

現在為了適應不同消費者的口味,有些茶常採用,輕焙火或中焙火。生長在巖上的茶,光照時間長,葉片厚。半巖茶葉片稍薄,洲茶葉片更薄,水分含量更多。

從葉片的厚度,也能透露出巖茶的巖韻,不同厚度的葉片,他的焙火的方法也不同,綜合做出來的巖茶也顯示出不同的韻味。

厚道的武夷山茶農,每當遇到初涉武夷巖茶的人時,往往提醒他們要從輕焙火的洲茶開始品賞,一是擔心客人不適應價格,二是以防得到象清朝文人袁枚所做的像藥的評價。可見武夷山人對茶葉品牌的小心翼翼的呵護程度。

三,武夷巖茶的人文歷史

西漢時,武夷巖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別名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到了宋代,武夷巖茶已稱雄國內茶壇,成為貢茶。大文學家范仲淹就有“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元明兩朝,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創設了皇家焙茶局,稱之為“御茶園”,從此,武夷茶大量入貢。

十七世紀,武夷茶開始外銷。英國最早的茶葉文獻中的“Bohea”即為“武夷”之音譯。當時在倫敦市場上,武夷巖茶的價格為中國茶之首。

清崇安縣令劉靖在《片刻餘閒集》中說:“凡巖茶,皆各巖僧道採摘焙制,遠近買客於九曲內各寺廟覓購,市中無售。洲茶皆民間挑買,行鋪收購。”巖茶這種非寺廟無售的流轉方式,無疑將武夷巖茶的受眾牢牢鎖定在特殊的人群。

不懂這三條,你就體會不到武夷巖茶的巖韻,可謂暴殄天物

武夷巖茶的濃郁茶湯,長期以來,吸引一部分小眾群體。這部分小眾群體,自古以來有皇室顯貴,有文人雅士,有儒釋道名流,還有後來伴隨著海洋貿易和邊貿,陸續發展而來的海外的王宮貴胄,身份不可謂不特殊。

從這裡,我們看到了武夷巖茶的尊貴性。每當你品著一杯武夷巖茶,是不是有一種別樣的心情湧上心頭。

從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看出,武夷巖茶的巖韻濃縮在武夷山的特殊的環境,茶葉的稀缺性,做工的精細以及歷史人文賦予它的尊貴性之中。親愛的朋友,當你品嚐每一杯武夷巖茶的時候,一定要從以上三個方面去細細的品味,可別暴殄天物。

我是三峽茶農在路上,讓我們每到一個地方,品味中華茶葉之美,中華茶韻之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