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擔綱青海鄉村振興重任

2018-08-02 16:15 | 青海日報

門源高原桃花源。

乡村旅游:担纲青海乡村振兴重任

民族傳統文化成為門源旅遊的熱點。

乡村旅游:担纲青海乡村振兴重任

互助油嘴灣花海農莊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作為面積大省、人口小省的青海,如何在保護中培育和發展新業態?

鄉村旅遊業正符合了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

發展鄉村旅遊,可充分利用農村旅遊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延長農業產業鏈,拓寬旅遊服務功能,促進農業與旅遊業的深度融合。

鄉村旅遊作為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的新型業態,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統籌城鄉發展、改善鄉村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促進鄉風文明、推進優質旅遊服務的作用尤為明顯。

我省農牧區人口占全省的近一半,農牧業發展不足、農牧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較為突出。圍繞“產業興旺”這個重點,把旅遊和“三農”工作、鄉村振興結合起來,以旅遊帶動鄉村振興,是一條符合青海農牧區實際的發展之路。

旅遊是文化產業,使鄉村形成“文明鄉風”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傳播的載體。發展鄉村旅遊可以充分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村鄉土文化。以農村鄉土文化為吸引物,發展特色民俗文化旅遊。

整潔的村莊,硬化的道路,優美的環境,星級的廁所……2017年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和鄉麻吉村,打造出集花卉觀賞、農事體驗、古窯洞文化體驗徒步健身、特色小吃為一體的油嘴灣生態休閒農莊,立刻吸引了省內外遊客的目光。

“以前外出打工一個月收入3000多元,還供養三個大學生,日子過得特別吃緊。去年聽說村裡建花海,我覺得機會難得,向親戚那借了筆錢,開了這個農家樂,兩個多月我淨賺了三萬多元。”

五十多歲的麻吉村村民任大貴嚐到甜頭後說,村莊變景區,主要是守住了這片資源,通過改造村子深受城裡人歡迎,現在村裡變美了,衛生整潔了,人人都有事做了,以往的一些陋習都不見了,村民保護環境、文明生活的意識明顯提高。

今年,油嘴灣農莊通過規劃,整合了7484萬元資金,重點在道路建設、給排水、村莊環境整治等基礎設施方面加大建設,來提升農莊檔次,迎接即將到來的旅遊旺季。

通過發展鄉村旅遊促進了城鄉文化交流,省內外先進地區的經營理念和現代文化正帶入昔日封閉落後的麻吉村,新的“文明鄉風”正在村裡擴散。

旅遊是美麗產業,使鄉村實現“生態宜居”

旅遊業被稱為無煙工業,具有極強的生態保護功能,對促進旅遊資源和環境保護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發展鄉村旅遊可以充分利用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打造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村美景。

初夏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微風盪漾,灰色的水泥路連接著一座座乾淨整潔的農家院,連著一片片綠意浸染、花香四溢的幸福花海。

潔淨的空氣、茂密的森林、五彩的花海,將村莊裝扮成了人間仙境。昔日窮困的小山村,通過打造鄉村旅遊,吸引著絡繹不絕的省內外遊客。

過去的邊麻溝村,自然條件惡劣,傳統種植業產量低,成為制約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主要因素。如何能讓村民增收致富,2015年,邊麻溝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東提出了“讓村子美起來,就得宜居宜業更怡人。”

幾年的時間,邊麻溝已成為包括花卉基地、人文景觀、餐飲住宿、娛樂遊戲及其他配套設施建設較為完善的“花海”鄉村旅遊品牌。全村旅遊項目帶動村裡68戶村民發展鄉村自助遊、農家樂和特色小吃,有50多人穩定就業、100餘人臨時務工,並輻射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超過500餘萬元。

走進邊麻溝村,處處是綠色,步步是景觀,村裡的鄉村旅遊迅速興起,美起來的邊麻溝村也富了起來,並形成了鄉村獨特的旅遊景觀。通過鄉村旅遊邊麻溝村不僅改善和保護了鄉村生態環境,還真正實現了“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目標。

旅遊是幸福產業,使鄉村實現“治理有效”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擴大勞動就業,增加經濟收入,從而保持農村的政治安定和社會穩定,使鄉村實現“治理有效”。互助土族自治縣西山鄉牙合村通過旅遊打造出了村民自己的幸福產業。

“農業基礎薄弱、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落後,基本公共服務和產業發展滯後。”地處乾旱淺山地區的牙合村,人多村莊大,人均耕地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3000元,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靠天吃飯”和外出“站大腳”。

自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組進駐後,全村因地制宜提出了打造“美麗北方梯田”休閒度假村,融合種植養殖、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鄉村旅遊的思路。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牙合村打造“牙合最美北方梯田”、開辦“開心農場”、開通“農副特色產品進城”渠道……這個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成了吸引不少城裡人前來觀光、休閒、體驗的鄉村旅遊目的地。

如今全村已註冊成立互助美麗北方梯田旅遊服務有限公司,並註冊了“牙合最美北方梯田”商標和微信公眾號。開辦了“開心農場”利用微信平臺引進客人,還開辦茶園3家,農家樂餐飲接待9家,以特色濃郁的農家菜和當地土特產吸引了縣城和西寧的遊客。

“一年多時間,牙合村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以前村裡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小孩。現在出去打工、‘站大腳’的勞動力都回到了村裡,有的開茶園,有的開農家樂,還有的養土雞、做酸奶、下粉條。變化最大的是來村裡旅遊的人多了,大家都在家門口掙上了錢。”村民魏永鴻說。

去年端午節,觀望了一年多時間的貧困戶李世春,將家裡收拾成了農家樂:“去年看著別人掙錢,自己心裡也著急,在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現在我也開起了農家樂,一邊掙錢,一邊照顧老人和孩子。”

通過發展鄉村旅遊,牙合村群眾就地勤勞致富,收入明顯增加,解決了因為外出打工而導致的留守兒童教育、留守夫妻交流、留守老人養老等深層次社會問題,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擁有了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旅遊是致富產業,使鄉村實現“生活富裕”

發展鄉村旅遊是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2015年,位於西寧市湟中縣攔隆口鎮卡陽村,引進西寧鄉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青海鄉趣卡陽戶外旅遊度假景區”,一年時間,全村在公司的帶動下,以“旅遊+文化+體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帶動全村44戶貧困戶全部脫貧,人均收入從3000元上升到萬餘元。

現在卡陽村村容村貌整潔有序,道路潔淨路燈明亮,路旁鮮花競相開放,廣場上健身器材一應俱全,就連出嫁到西寧的姑娘都以自己的家鄉為榮。隨著村容的美化,卡陽村人均收入年年遞增,全村一年能嫁入十幾個新媳婦、家家幾乎買上了汽車。

2017年,油嘴灣農莊僅開業70天,就接待省內外遊客6萬人次,實現景區門票、農家樂餐飲、農副產品銷售等綜合收入近90萬元,直接間接帶動全村就業60餘戶,每戶增收1萬元,其中帶動貧困戶增收8000元。

位於西山鄉牙合村,2016年全村共接待遊客16.5萬人次,其中餐飲、住宿消費66016人次,直接經濟收入45.04萬元,貧困戶人均增收319元。

旅遊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對勞動力有很強的吸納能力。鄉村旅遊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提供了大量的機會,通過管理、服務,大量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並參與投資、經營旅遊業,增收渠道不斷拓寬,收入明顯得到保障和提升。

(原標題《鄉村旅遊:擔綱青海鄉村振興重任》,原作者 羅連軍,編輯 閔玲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