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人脈資源:跟誰一起工作,告訴你到底有多重要

國際免聯考MBA畢老師寄語:

在日常中,向優秀者學習這事兒,不能錯過每天至少相處 8 小時的同事。如何做到高效工作,則需要從那些優秀的同事中,總結共性,查漏補缺。

在日常中,向優秀者學習這事兒,不能錯過每天至少相處 8 小時的同事。如何做到高效工作,則需要從那些優秀的同事中,總結共性,查漏補缺。

MBA人脈資源:跟誰一起工作,告訴你到底有多重要

一、幾乎從不“偷懶”

“懶癌”是第一生產力。仔細盤點一下,我們哪樣創新不是因為懶呢?不想走路,有了汽車;不想爬樓,有了電梯;不想打掃,有了掃地機器人……

在日常中,向優秀者學習這事兒,不能錯過每天至少相處 8 小時的同事。如何做到高效工作,則需要從那些優秀的同事中,總結共性,查漏補缺。

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並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續的,那麼就可以在第一次做的時候,搭好框架。

比如,我讓運營每週做一次數據分析,這個事情是重複性的,所以高效的做法是:建一張 excel 表格,把固定需要分析的參數都做好公式,每週只需要把導出來的源數據貼進去,刷新之後參數就出來,然後只需要看參數來得出結論。

當然,這裡所說的偷懶,不僅是善用工具,還包括善用他人。

比如,你從來沒做過數據分析,那麼就先去找找前人怎麼做的;比如,你有自己的團隊或者實習生,那就不要做任何他們就可以做的事情;再比如,去運營社群,摸索出一套群主激勵機制,比你自己去做群主,要高效得多。

所以,這三個讓你 Work Smart 的工作方式,聽起來難嗎?一點也不,而且你很可能也聽說過。但是,為什麼很多人做不到呢?我觀察下來,有三個障礙:

MBA人脈資源:跟誰一起工作,告訴你到底有多重要

1、工作環境所限

很多人的工作性質,就不是結果導向型的,而是任務導向型的。他的工作崗位要求他做的,就是完成任務,至於背後的出發點,不需要知道。而且,領導有可能就是考核努力、考核苦勞,而不是考核產出。

實際上,工作性質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的影響,大到超乎想象。

你去看,剛畢業的時候,一個學校一個專業的同學,看起來差不多,但過了幾年,你會發現,只要接觸一個人幾分鐘,聽他說幾句話,就能大致判斷出他的職業。

再極端一些的,多年前我曾經因為要幫客戶設計流程,去他們的產線觀察生產過程,在噪音極大、燈光昏暗的廠房裡,我看著流水線工人機械地盯著機器、等待換箱,幾個小時下來,我自己也開始反應遲鈍、敏銳度下降了。

MBA人脈資源:跟誰一起工作,告訴你到底有多重要

2、沒有資深的人輔導

從開頭的案例可以看出,Google 工程師那麼優秀的一群人,在從校園進入公司之後,也需要有經驗的人輔導。

但很多公司並不像 Google 那樣,重視對新人工作方式的培養,將 Work Smart 提到非常高的位置。

他們往往只重視教員工 What(需要做哪些事情、用什麼工具等等),卻沒有 How(如何聰明地做這些事情)和 Why(這些事情對公司、對客戶有什麼幫助、要達到何種目的),導致員工的聰明才幹發揮不出來,沒有成就感。

MBA人脈資源:跟誰一起工作,告訴你到底有多重要

3、思維方式固化

一部分人,會在工作多年之後,發現工作性質和工作環境的負面影響,醒悟過來想要改變。

然而,從學校踏入社會的這幾年,是思維和工作方式形成的關鍵幾年,如果任務導向、應激式努力、悶頭蠻幹的工作方式在大腦中固化了,形成了下意識思維,是很難扭轉過來的。

我帶過幾個人,此前的工作經歷都是任務式、應激式的,在跟他們合作的時候,的確能夠感受到他們與自己固有思維作鬥爭的痛苦與掙扎,然而,並不是每個人終都能掙扎出來、突破自我的。

所以,年輕時候的工作選擇,你選擇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思維習慣、工作方式、價值觀甚至生活方式。

在初入職場的幾年,處於何種工作環境、跟誰一起工作、被誰輔導工作,足以影響你的下半輩子。

MBA人脈資源:跟誰一起工作,告訴你到底有多重要

最後,有對MBA、在職MBA以及免聯考MBA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我的博客有聯繫方式:劉壯實TD。也歡迎朋友們留言交流~~~

——週末,你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