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电视剧《于成龙》看大清的地方政府关系与民间关系的构成

如果一个人要清楚大清的地方政府的构成,那就看看央视电视剧《于成龙》,央视电视剧《于成龙》可以说相当详尽的记录了大清地方政府的关系网。但有点遗憾是电视剧中省掉了几个部分。下面介绍省略的部分:

1)四川合州知州(省掉的)

2)湖广黄冈同知(省掉)

2)江防道(驻黄州,这也省掉了)

于成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没关系,没背景清官,能吏上升级的全部过程。大清地方官可以说他都全部做了一遍,所有岗位都做过。从知县到两江总督(有些人不太清楚,在清朝两江是指江南和江西,范围涵盖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江苏,安徽的一大片土地,大清朝的粮仓)。

央视电视剧《于成龙》看大清的地方政府关系与民间关系的构成

按大清朝的职能部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负责地方人事任免,被吏部任免的人才称作官。其他的人在吏部有备案,但不是官,政府认可的官是要从户部拨官饷。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些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他们的收入由中央财政负责,其他人都不在中央财政负责的范围。这种制度在中国沿袭了中国几乎所有封建王朝。大清沿袭了明朝的用人制度。看下图就清楚大清地方官的全部官位以及他们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大清地方官关系图一览( 如下图)

央视电视剧《于成龙》看大清的地方政府关系与民间关系的构成

于成龙四十五岁出仕,任广西罗城知县(1661年),清史稿记载当时整个罗城县城只有六户人,明白难度多大了吧!具体电视剧吹的更大(上图中最底层)。1667得到提升,转任四川合州知州,政绩不错。两年后(1669年)又得到提升,任湖广黄州府同知,四年后(1673年)又要黄州知府,1年之后(1675)武昌平乱转任武昌知府,成功平乱后,转任江防道道员(驻地黄州);1678年转认福建按察使,一年后1679年转认福建布政史;又过了一年,因政绩出色,调任直隶巡抚(1680年);因惩罚贪官有功,1681年左右皇帝钦命,凭两江总督,累死在位置上。于是于成龙成了中国从康熙朝开始,于成龙成了历代皇帝和国家领导人推崇的“廉官能吏”的代名词。

或许写到这,你们就会觉得小编,你写的都是啥?捕快,师爷,刀笔小吏等等跑哪去了?前面小编说的是官方认可的,也就是说户部发工资的一类政府入籍的官员。你们所讲的这些人都不官,是吏!!!用现在的话来讲,县长以下全是吏!明白了吧!这个局长,那个局长,这个镇长,那个镇长,科员都是吏,他们不是官。下面是大清王朝官吏示例图:

央视电视剧《于成龙》看大清的地方政府关系与民间关系的构成

大家都清楚,清朝是全中国高度中央集权的一个朝代,从前后来看,最难做的官员两类人:

第一类:皇帝。决策错误就会亡国。

第二类:知县。要解决无穷无尽的小事,接触的人可以说形形色色,还得接受别人的监督。

其他的从六部九卿到县官以上,都是最好当的官。因为这些官只负责监督职能。上传下达,下传上达,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只要下面的人不犯事,好官多,能官多,熬都可以熬到老。当然,要做好官,那得像于成龙那样亲力亲为。

以电视剧《于成龙》为例。在罗城任知县,周瑞和是幕僚;石玉兰和她哥,柳晋阳属于长随;雷翠婷及其配合的那些人属于衙役,雷翠婷媳妇属于良民,谢德昌等等属于士绅,土匪,恶霸。由于罗城比较小,所以,上面电视里没有书吏。据清史稿记载,有的县有几十亿书吏。从而完整的构成了整个大清地方政府及百姓全图。

大家都清楚,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一段康熙视察长城的一段康熙对知县的评价:”知县乃朕之手足,干得好,朕什么官都可以给“,于是大清名臣陈廷敬成了知县,可见知县在皇帝心中的地位。知县一个人要解决这么多事,只是自己一个人拿钱,要养这么多人,这些钱怎么来?靠陋规。

大清王朝的陋规就是滋生腐败的根源。像《于成龙》里的雷翠婷,捕快,书吏,长随等等这些人员,都是没工资的,像书吏要吃饭,于是就会找各种名目收起各项费用。如:诉讼案例,要收各种各样的费用,衙役和起诉,补诉之间,某一方有给的钱多,就会胜诉。专门登记的书吏,张冠李戴,长随看门的,不给钱就不让你见知县,各级官员都存在这通病。这在大清勤臣(也算能臣)刘衡写的《庸吏庸言》中有记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污吏,作为清官为什么还要用?这可能也是大家关心的一件事。

大清王朝的科举制度,考的不是你管理地方的能力,而是考八股文。一旦考上进士,就可能给你派官,如果没位置,就让你等。相信大家都看过《乔家大院》乔致庸去帮侄子和外甥请老师,同治年间的进士,就那老头。考过进士,但没钱跑官还是做不了官。一旦政府派官,七品知县。一个整天抱着八股文,又没任何社会经验,又没执政经验的人,如何管理地方政府?于是催生了幕僚集团(也就是师爷),这些人有执政经验,有社会经验,知道怎么和上下级打交道。像前面小编所讲到的刘衡,就做过多年师爷,后来考进的进士。师爷是非官方备案的人员,地位最高,收入最高,更有可能比知县的收入还高,全国最出名的是

绍兴师爷。这些人往往是知县雇用,知县朋友或一些上官推荐。

长随往往由知县自己家人或亲戚担当。知县信得过,一个知县,一旦派官,到工作的地方,要从当地招一些书吏协助解决地方事务,于是,一些士绅就会选择加入进来,为什么没钱,大家都还要拼命往这挤?通常情况是如下二类:第一类地方上的有钱人,加入可以更好的保护财产(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不一定准确,但有点这个意味);第二类地方上的士绅,有点文化,但达不到考学的程度,没钱又想贪点。这些人不能参加科考,而且到期还拼命改名换姓来继续保持自己的位置。衙役(相当于现在的警察)其实是地位最低的一类,他们接触的都是低级人员盗匪,如果你遵纪守法,那么也就糊口。如果你要违法,在清朝这样的事数不胜数,着知县发现,可能会死得很惨。

士绅集团是封建社会官僚体制中诞生的两大非官方认可,而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两大集团(幕僚集团和士绅集团)之一,这里面往往由家族,官宦,地主富豪,土匪,强盗组成或者拉帮结派组成。知县解决不好和这些人的关系,往往就会造成施政困难。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丢官,更可能丢命!

写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讲清楚,读者是否理解。请考阅以下著作:

1)《清代地方政府》

2)《清史稿(于成龙传)》

3)《庸吏庸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